程老先生:
打擾您了,恕晚生唐突。我是拜讀過您發(fā)表在《山西文學(xué)》第九期上的大作后慕名給您寫此信的。透過《山西人的性格解讀》字里行間的澎湃激情,仿佛看到眼前站著一風(fēng)華正茂的年輕戰(zhàn)略家在指點江山。若非韓石山先生寫給您的八行書為證,誰也不會把您與一古稀老者連在一起。高論令人折服,更耐人尋味。品咂再三,咀嚼出一點難消化的“骨頭”。即:
“明初,太原人羅貫中創(chuàng)作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古典文學(xué)名著之一,他性格中豪放開朗與細膩生動的兩重性在小說中也得到了絕好體現(xiàn)。且看《三國演義》的卷首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
這首詞氣勢雄渾,內(nèi)涵深刻,其思想穿透力是犀利而深入的,充分表達了他性格中豪放的一面?!?/p>
推敲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您是把創(chuàng)作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羅貫中與創(chuàng)作“卷首詞”的“他”看作一個人了。
到底羅貫中與“他”是否同一人呢?
說來也巧,當(dāng)我拜讀您的大作時,身邊正放著一部“三國”。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書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羅貫中著。信手一翻,卷首根本沒有那首“滾滾長江東逝水”詞的蹤影?;厥衷俜屡嗪?、馬美信寫的《前言》,只見開頭即說:
“《三國志通俗演義》(原題《明弘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羅貫中所寫的一部歷史小說,……它在今天不僅可供一般讀者的閱讀,而且是研究我國小說史的一種重要資料。自清初以來,由于毛綸、毛宗崗父子修改過的《三國演義》廣泛流傳,羅氏原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反而較少受到注意,有少數(shù)研究工作者甚至把毛本《三國演義》作為研究羅貫中及其創(chuàng)作的依據(jù)……”
原來《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羅氏原本”,《三國演義》是“毛綸、毛宗崗父子修改過的”。
有了章、馬二先生寫的《前言》作指引,我尋來有毛氏批評的《增像全圖三國演義》。一翻卷首,那“滾滾長江東逝水”即涌入眼目??磥怼熬硎自~”是毛氏父子所加無疑了。程老是否“把毛本《三國演義》作為研究羅貫中及其創(chuàng)作的依據(jù)”,我不敢妄斷;但是,說“卷首詞”“充分表達了他性格中豪放的一面”,認為“他”即羅貫中未免顯得牽強。
說到這里,我們應(yīng)該找出“他”究竟是哪一個了。非羅即毛嗎?不一定。中國古典小說慣以他人詩、詞、賦點綴以增其色。白居易、杜甫、杜牧、蘇東坡等前賢之作就散見于《三國演義》全書,有明引也有暗引。“羅氏原本”沒“卷首詞”,毛氏父子修改時加上了“卷首詞”,除了解釋毛氏別具只眼,也可作在羅氏著書時“卷首詞”作者尚未出生的推測。也就是說這個“他”只能是毛氏父子的前賢。果然,在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金元明清鑒賞辭典》(唐圭璋題寫書名、執(zhí)行主編王步高)的360頁上,找到了這個生活在弘治戊申至嘉靖己未(1488——1559)年間的“他”。此人名叫楊慎,是四川新都人。和太原沾不上邊。比明初的羅貫中晚生約百年左右,比清初的毛氏父子早生也下不來百年。正是:羅氏無緣逢后學(xué),毛氏有幸識前賢。
在《金元明清辭典》360頁“滾滾長江東逝水”詞下的“解”里這樣寫道:
“這首詞是楊慎的晚年之作,選自他的《廿一史彈詞》?!敦ヒ皇窂椩~》是他寫的一部歷史通俗讀物?!珪譃槭?,一‘段略似一‘回,故原名《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這首詞是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清初,毛宗崗父子取之置于《三國演義》的卷首,因而傳播極廣?!?/p>
原來如此。
晚生村學(xué)鄙夫,觀菽麥?zhǔn)煊谟[書。僅憑兩本“二手”資料不知深淺妄陳井蛙之見;程老多年徜徉史林,倘有新證,莫怪我冒昧打擾,萬望不吝金針點化晚生一二。特此謹(jǐn)頌大安
河南內(nèi)黃六村人王常洲 2003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