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強
2002年8月6日,在德國下薩克森州的遼闊草原上,在98米長的一段距離內,拔地挺立、直插長空的14臺風力渦輪機的三翼風輪剎那間一起高速旋轉,遠遠看去,新奇壯觀。不僅于此,在德國,從阿爾卑斯山到北海海上的高空中,已有12800架風輪在旋轉,構成了一道道景觀。這使“風車王國”荷蘭黯然失色。當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下薩克森州風力渦輪機的成功運轉表明,德國風力發(fā)電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聳起了。至此,德國的風力發(fā)電裝機功率已達10000兆瓦,占世界風力發(fā)電量的37%,使美國、西班牙等國的工程科學家們望塵莫及。據(jù)預測,到2010年,德國的風力發(fā)電裝機功率將超過22500兆瓦,占全國供電量的12.5%。
德國的風力發(fā)電技術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而在德國處于領先地位的是位于奧利希市的Enercon公司。2002年9月,Enercon公司在德國馬格德堡附近架設E112型風力發(fā)電裝置,其裝機功率為4.5兆瓦。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風力發(fā)電裝置,特別適用于海上。裝置的風輪上有3個葉片,系用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制成。每一葉片長52米,寬6米,重20噸。風輪的轉子與機艙的傳動軸相連接。風輪與機艙架設在離地120米的塔上。裝置的工作原理是:葉片受風力驅動,旋轉,通過轉子帶動機艙內傳動軸旋轉,每分鐘旋轉30—50次;通過變速,其又帶動傳動機構,使傳動機構的另一端以7500轉/分速度旋轉,驅動發(fā)電機工作,產(chǎn)出電能,通過塔桿內的電纜輸出并入電網(wǎng)。
德國政府規(guī)劃在海上大建風力發(fā)電場,也許,海上的風力發(fā)電場更新奇、更壯觀:浩淼的海面上,聳起排排風輪,齊旋轉,齊轟鳴,多么使人驚嘆!但建在海上的重要原因是:海上的風力強,風速均勻,采獲能量大。然而在海上建造難度大:巨大的基座必須固定人海底30米深度,才能使裝置經(jīng)受得住狂風惡浪的沖擊;水下的驅動裝置和電子部件必須能防止高鹽度海水的腐蝕;與陸地連接需要幾公里長的海底電纜。按照規(guī)劃,到2020年,在德國北海和波羅的海的2500平方公里的海域所建的風力發(fā)電場將有20000到25000兆瓦的裝機功率,每年產(chǎn)出700—870億千瓦時電力,占德國電力供應總量的15%。
風力發(fā)電,與燃煤、燃油發(fā)電相比,每生產(chǎn)1千瓦時的電能就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約600克,就德國現(xiàn)有的風電量推算,全年已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00多萬噸。所以,風力電能是潔凈的能源。在海上大建風力發(fā)電場,能使德國有效履行其對京都議定書規(guī)定的氣候保護義務,與1990年相比,到2012年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