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lián)的核力量在20世紀80年代達到頂峰,當時其核武庫中共有35000件核武器。1991年后,俄羅斯開始大規(guī)模地拆除核彈頭,現(xiàn)在它的核武器的數(shù)量已遠不能和前蘇聯(lián)相比。對于其拆除的速度,各種估計值相差很大,從每年數(shù)百枚到2000枚不等。美國國防部和中央情報局推測,在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每年拆除核彈頭的數(shù)目略高于1000枚。俄羅斯的相關聲明中則暗示實際速度要比這一估計值更快。據(jù)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估計,截止2003年中期,俄羅斯完好的核彈頭共有18000枚左右。其中,大約8250枚是現(xiàn)役的、可用于實戰(zhàn)的。其余彈頭的狀況則不為人知:一些可能已正式退役并等待分解;另一些則可能處于短期或長期的貯存之中,類似于美國核武庫的“反應力量”和“非現(xiàn)役儲備”。在8250枚現(xiàn)役的核彈頭中,大約4850枚屬于戰(zhàn)略核彈頭。
近期影響俄羅斯核力量的重要事件是《第二階段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的終結。盡管這一條約從未生效過,但是俄羅斯和美國都是按照其中的條款構建各自軍力的。該條約很重要的條款之一是禁止擁有攜帶分導式多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現(xiàn)在,在《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終結之后,俄羅斯不再銷毀攜帶分導式多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而是計劃將SS-18和SS-19保留下來作為其戰(zhàn)略核武庫的核心,并使這種狀況至少維持到2016年。在5月16日的國情咨文中,俄總統(tǒng)普金提出要通過研發(fā)新型武器來使俄羅斯的核威懾力量得以加強并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以“長久地確保俄羅斯及其盟國的防御能力?!?/p>
洲際彈道導彈
由于《第二階段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已成為一紙空文,俄羅斯已經(jīng)停止裁減和銷毀SS-18。俄軍現(xiàn)役中共有三個SS-18導彈師,共計138枚導彈,部署情況分別是:部署在多姆巴羅夫斯基的導彈師配備了52枚導彈,部署在卡爾塔利的導彈師配備了40枚,其他46枚屬于部署在烏茹爾的導彈師。這三個師中的兩個(或者是全部的三個師)將保留到2016年。但是由于老化的原因,一些SS-18導彈可能將于2015年甚至更早退役。目前部署了兩種SS-18導彈的改進型:RS-20B以及更先進的RS-20V。盡管《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視所有的SS-18導彈為10枚彈頭,但RS-20B導彈也能攜帶單彈頭,而且俄軍可能部署了少量的這種導彈。SS-18在全載荷時的射程是11000千米,攜帶單彈頭時射程為15000千米。
9枚鐵路發(fā)射的SS-24 M1導彈部署在貝爾謝特,另有15枚SS-24 M1部署在科斯特羅馬。據(jù)報道,部署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裝備了12枚SS-24的導彈師,已于2002年3月14日解除了戰(zhàn)備值班,并被裁減掉了。但是,這個單位仍然位于2003年1月簽署的《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諒解備忘錄》(MOU)的清單中。根據(jù)《第二階段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攜帶分導式多彈頭的SS-24導彈是要被銷毀掉的,但俄戰(zhàn)略火箭軍司令尼古拉·索沃夫佐夫上將于2002年8月宣布將保留一個SS-24導彈師,可能就部署在科斯特羅馬。
單彈頭的SS-27導彈(俄羅斯稱之為“白楊-M”)的生產(chǎn)在繼續(xù)進行,而且是2003年俄羅斯軍事預算中的一個優(yōu)先項目。由于俄保留了SS-18和SS-24,因此它對于生產(chǎn)并部署SS-27并沒有多少緊迫感。1998年,俄戰(zhàn)略火箭軍曾計劃在未來的三年中每年部署20~30枚SS-27,隨后的三年中再每年部署30~40枚,直至形成160~220枚的導彈力量。現(xiàn)在看來,俄軍到2005年年底才能部署50~60枚SS-27。這種導彈使用的是塔提斯切沃地區(qū)原來供SS-19和SS-24導彈使用的發(fā)射井。
近斯俄軍的洲際彈道導彈試射包括:去年12月10日從拜克努爾航天中心發(fā)射了一枚SS-19(RS-18)導彈,導彈的六枚模擬彈頭命中了堪察加半島上的庫拉試驗場;2002年10月12日從普列謝茨克發(fā)射了一枚SS-25導彈。2002年3月18日,俄羅斯國防部宣布它將恢復SS-27導彈的試驗發(fā)射,并于2002年的6月6日發(fā)射了一枚“白楊-M”。
彈道導彈潛艇
有報道稱,1990年俄羅斯擁有62艘可用于作戰(zhàn)的彈道導彈潛艇。而目前俄軍現(xiàn)役中只有14艘這樣的潛艇:2艘臺風級、6艘D Ⅳ級和6艘D Ⅲ級。這三種潛艇攜帶了三種潛射彈道導彈,分別是40枚SS-N-20、96枚SS-N-23和96枚SS-N-18 M1。俄軍原有的Y級、D Ⅰ級和D Ⅱ級彈道導彈潛艇已經(jīng)退役。在原有的14艘D Ⅲ級潛艇中,7艘已退役,另有一艘被改裝成深海救援器(DSRV)的母艇。在原有的7艘D Ⅳ級潛艇中,一艘已經(jīng)退役。北方艦隊的彈道導彈潛艇以科拉半島為基地,太平洋艦隊的則以堪察加半島為基地。
今年夏天,D Ⅳ級的“葉卡特瑞伯格”號潛艇在北德文斯克的北方機械造船廠完成預定的維修之后,將重返北方艦隊。同級的另外兩艘潛艇,“圖拉”號“布瑞恩斯克”號,正在該造船廠進行維修。
國際電傳2002年4月21日報道,新一代的“北方之神”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的首艇“尤里·多爾戈魯基”號已經(jīng)離開了北德文斯克造船廠的干船塢。它的龍骨鋪設于1996年11月,但建造卻是時斷時續(xù);由于需要重新設計以容納一種新型潛射彈道導彈,建造工作在1998年被整整擱置了一年。俄羅斯海軍希望該潛艇能在2005年服役。
1999年,為了與剩余的D Ⅳ級潛艇配套,俄軍恢復了SS-N-23導彈的生產(chǎn),同時還開展了一項潛艇延壽計劃。有報道稱,俄羅斯正考慮改進SS-N-23,使之能攜帶10枚彈頭而非原來的4枚。中央情報局曾指出:SS-N-23 Mod-2(RSM-54)潛射彈道導彈為俄羅斯提供了“一種從海上摧毀加固目標的能力。”
2002年10月12日,太平洋艦隊和北方艦隊聯(lián)合進行了潛射彈道導彈的戰(zhàn)斗訓練發(fā)射,訓練中還包括巡航導彈和反彈道導彈試驗的演練。
美國海軍情報局稱,經(jīng)濟問題、彈道導彈潛艇艦隊的縮編以及2000年8月“庫爾斯克”號沉沒后對安全問題的關注,導致了俄軍彈道導彈潛艇每年的巡邏次數(shù)急劇減少,從1991年的37次銳減到2002年的零次。核動力攻擊潛艇(SSN)和巡航導彈潛艇(SSGN)的巡邏次數(shù)也從1991年的18次銳減至2002年的3次。
戰(zhàn)略空軍
俄羅斯的戰(zhàn)略轟炸機包括三種類型的79架飛機:15架圖-160“海盜旗”、34架圖-95“熊”式(H6型)和30架圖-95“熊”式(H16型)。這些戰(zhàn)略轟炸機是俄羅斯空軍第37軍的一部分。根據(jù)2003年1月31日《第一階段削減戰(zhàn)略武器條約》的諒解備忘錄,“熊”式轟炸機部署在下列空軍基地:H16型中有14架部署在西伯利亞的烏克蘭因卡(第79重型守備轟炸機團),13架部署在恩格思(第121重型轟炸機團),3架部署在梁贊;H6型中有26架部署在烏克蘭因卡,5架在恩格思,3架在梁贊。
俄羅斯的戰(zhàn)略轟炸機能攜帶AS-15A/B空射巡航導彈、AS-16近距攻擊導彈和(或)核炸彈。上述79架飛機共配備了大約864枚巡航導彈和核炸彈。每一架“海盜旗”能夠攜帶12枚AS-15B空射巡航導彈,“熊”式H16型能攜帶16枚AS-15A空射巡航導彈和核炸彈,而“熊”式H6型能攜帶六枚AS-15A空射巡航導彈和核炸彈。十多年以來,俄羅斯一直在為“海盜旗”和“熊”式轟炸機研制一種新型的攜帶核彈頭的巡航導彈,它類似于美國的“先進巡航導彈”,但使用的是一臺渦扇發(fā)動機。據(jù)報道,2002年1月,該導彈已處于研發(fā)的最后階段。而且正如美國所做的那樣,俄羅斯也把一些空射巡航導彈改裝成了常規(guī)導彈,改裝后的空射巡航導彈已經(jīng)進行了飛行試驗。
15架“海盜旗”部署在恩格思空軍基地。2002年3月,俄空軍總司令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夫宣布將對所有15架圖-160的航空電子設備、通訊設備和武器系統(tǒng)進行現(xiàn)代化改造。這將延長它們的服役年限,并使之能攜帶既能配備常規(guī)彈頭又能配備核彈頭的新型導彈。此外,三架已部分建成的“海盜旗”將按計劃于2003年建成并交付空軍。
2002年4月,俄軍的轟炸機參加了一場大規(guī)模演習,參加演習的還有從恩格思、烏克蘭因卡和梁贊空軍基地以及幾個前進軍事基地起飛的飛機。轟炸機中包括圖-95“熊”式、圖-22 M3“逆火”戰(zhàn)術轟炸機。據(jù)報道,在這場被描述為10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演習中,同時留空的飛機多達20架。演習范圍覆蓋了整個俄羅斯領土、北極和日本海。日本的戰(zhàn)斗機在日本海上空攔截了俄羅斯轟炸機;兩架“熊”式轟炸機飛至距美國領空37英里處時,被美國戰(zhàn)斗機攔截。
盡管俄羅斯目前的核武器數(shù)量有了大幅度地減少,部隊的訓練水平和武器狀況也遠不如前蘇聯(lián)時期,但是放眼世界,只有俄軍的核力量才能和美國核力量“叫板”,才能讓美國食不甘味。這就應了那句老話:“百足之蟲,死而不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