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曼·喬治·里科弗是20世紀美國海軍上將,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美國核海軍的奠基者。在其服役的60年里,他成功地把美國海軍帶進了領(lǐng)先世界的核時代。由此,他也被譽為美國的“核潛艇之父”。
1900年1月27日,里科弗生于波蘭華沙北部的一個偏僻村莊。1906年,他隨父母移居美國芝加哥,就讀于芝加哥公立學校。1918年,僅18歲的里科弗被送進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學習。在強烈的求知欲驅(qū)使下,他學習成績優(yōu)異。1922年他獲工程學士學位后,被分配到艦艇部隊服役,從而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海軍生涯。
里科弗淵博的知識和深厚的理論功底,主要是在他入伍后的“在職學習”中逐步積累起來的。1928年,他進入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讀研究生,主攻電子工程專業(yè),次年獲科學碩士學位。1930~1933年,他被調(diào)到潛艇部隊任S-48號潛艇副長。1933~1935年,他在費城任海軍物資檢查官,后調(diào)到“新墨西哥”號戰(zhàn)列艦任工程師,接著又調(diào)任“芬奇”號掃雷艦艦長。1937年以后,里科弗開始擔任專職軍官。從此,他將自己的全部身心嚴格限定在了與工程有關(guān)的海軍事業(yè)上。
1945年8月,廣島和長崎上空的核爆煙云還未消散,里科弗就敏銳地意識到原子裂變將可能在艦艇動力上帶來一場革命。1946年6月,他作為曼哈頓工程區(qū)計劃副主任,向海軍作戰(zhàn)部長尼米茲上將提出了建造核潛艇的建議。1948年,美國艦船局決定增設(shè)核動力處;次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設(shè)立海軍反應堆處。這兩個處均由里科弗任處長。經(jīng)過幾年不懈的努力,人類造艦史上著名的“潛艇熱反應堆一號”終于在1953年6月試驗成功。1955年1月17日,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下水,從此掀開了人類核動力航海史新的一頁。
50年代后期,里科弗協(xié)助雷伯恩海軍中將研制了“北極星”彈道導彈核潛艇。60年代初期,他又將核動力應用于水面艦艇,建成了一支由“企業(yè)”號核動力航空母艦、“長灘”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和“班布里奇”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組成的核艦隊。1953~1957年,他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希平波特建立了第一個核電站。1965年,因在原子能科學上作出的重大貢獻,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向他頒發(fā)了最高獎——“弗林獎”。
1953年,服役已31年的里科弗正面臨著“未晉升將軍必須退出現(xiàn)役”的法定期限。海軍內(nèi)部有人因為對里科弗成見很深而極想“落井下石”,要對他作退役處理。為此,美國參議院出面進行干涉,并在海軍呈報的將軍晉升報告中明確批復,“除非名單上有里科弗,否則一律不予批準”。迫于這種壓力,海軍部終于作出讓步。1957年7月,里科弗晉升為少將;1968年10月又晉升為海軍中將。
1973年12月,已經(jīng)破例超過法定退役年齡9年的里科弗,又在美國國會對他通過的特殊立法的條件下晉升為海軍上將。此后,他一直服役到1982年。1980年,他又光榮地接受了由卡特總統(tǒng)授予他的總統(tǒng)自由勛章,得到了無比崇高的贊譽和肯定?!?/p>
(華迪康薦自《科學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