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要:王和生介紹全國南北棋壇盛況,彭述圣心馳神往。籌措出行資費,引出學者劉爾 一段趣話。
第二十回 大膽遠行 苦行僧何懼路遙
寄懷山川 壯心未泯情尤在
三月蘭州,黃河冰面早已融化,在陽光照射下,一層霧氣徐徐升騰,雖說春天到,柳枝發(fā),卻依然寒風襲體,路人瑟縮。隍廟茶園倒是春意盎然,一幫人圍坐在大火盆四周,火上茶壺熱氣氤氳,人們一邊吮吸著幾乎燙嘴的茶水,一邊七嘴八舌競相發(fā)言。卻正是彭述圣師徒議論出行之事。
議論的觀點有二,有的主張走旱路,有的主張走水路。這些人都未出過遠門,所以爭來爭去,莫衷一是。彭述圣在枰上堪稱經(jīng)驗老到,駕輕就熟,可對旅途之事卻一籌莫展,不由想起了云游歸來的涼州陳和走南闖北的王和生。
王和生近期被西寧軍警界請去輔導英文課未歸,彭述圣只好去萬福腳行請教涼州陳。
涼州陳聞知來意,呵呵一笑言道:“貧道雖在北平多年,卻一直在山中度過,多年來不染紅塵不與世爭,雖說是一心向道,也是個不守廟規(guī)的野道。至于旅途中情況,不怕你笑……”他呷了一口茶,又道:“我是走路隨腿,吃飯化緣,住宿掛單,只曉得斗轉星移,日出日落,那管它小徑大道,時辰歲月。從北平到蘭州,大約是春暖出發(fā),秋涼抵達,起碼在半年以上,你總不能學我吧!”
彭述圣聽涼州陳如此一說,心中也沒了主意,只好告辭回隍廟等王和生回來再做計較。
“春分”剛過,王和生返回蘭州,他必須趕在“清明”時節(jié)回老家上墳。在此期間,他到隍廟看望彭老。當?shù)弥T金剛一番議論后不由笑道:“當年我赴北平求學,一路車馬,曉行夜宿,由西安出潼關,經(jīng)洛陽抵邯鄲,走永德達北平。那時年少天真,一路只感好奇,倒也不覺辛苦?!?/p>
王和生望著師長,不無憂慮地又道:“教師年近花甲,怎經(jīng)得起千里奔波,學生公務在身,又不能陪同前往,容我再想辦法。”
一晃,“清明”已過,山川河流,生機勃勃。王和生從朋友處得知蘭州有一批羊毛要從水上運往包頭,過幾天就要啟程。這次運羊毛的不是小羊皮筏,而是用幾百只羊皮胎扎成的大筏,風險較小,可以捎人。
皮筏順黃河漂流到包頭,按日行200多公里計,一般要十二天左右,可黃河浪大流急,怎敢夜行,還須曉行夜宿,日程就得翻倍,好在水上漂流沒有陸上乘馬車顛 ,這是其利,可到包頭之后又如何辦呢?
王和生將上情稟告彭述圣,請老師定奪。
彭述圣不假思索,果斷決定:“趕早不趕晚,就乘這趟筏子走,到包頭后也不必擔心,身上有腿,鼻下有嘴,還能難倒誰?你年少出行都不懼,何況我這把年紀?!?/p>
行程確定,暫不提王和生師長準備事宜,且說說蘭州的羊皮筏子。
蘭州的皮筏在黃河運載工具中獨樹一幟,可稱一絕。它成本低廉,制做簡單,一般用羊皮或牛皮做成。屠宰時,剝下大個羊皮或牛皮,用水浸泡數(shù)日再曝曬后用鹽水脫毛,爾后用胡麻油涂抹四肢與脖項處,使之松軟,再用細繩縫扎成袋裝,留一小孔吹氣,使之鼓脹,便可浮之于水上了。
當然,為皮囊吹氣要比吹氣球費勁多了,吹氣的人常常弄得耳紅臉脹,一個羊皮囊要換好幾口氣,要是牛皮囊就更累了。我想,人們常說的“吹牛皮”大概就源于此吧,可它確屬實事,絕非空話。
皮囊制成后,用大小木椽作骨架,將數(shù)量不等的皮囊串聯(lián)起來,就成為大小不等的皮筏了。
操縱皮筏的人被稱作“筏子客”或“排子客”。小筏用于擺渡,大筏多用于長途運輸,彭述圣離蘭乘坐的就是往包頭運羊毛的大筏。
啟程之日,王和生與諸金剛一路簇擁彭述圣至黃河碼頭,從登筏到放筏,大伙一直站在岸邊為老師默祝平安,直到皮筏遠影碧空盡,人們才意興闌珊轉頭回去。
彭述圣年近花甲,卻是頭一次出遠門,也是頭一遭乘皮筏,但見這筏長約20米,寬約7米,中間堆放貨物,四周空間可以坐人。據(jù)筏子客介紹,此筏由600多只羊皮囊扎成,前后有六人把槳,雖有顛 ,卻有驚無險,不像小筏驚險刺激,擔驚受怕。
大筏順流而下,眨眼間已過了蘭州門戶桑園峽,彭述圣臥靠在皮筏上,抬頭看白云變幻,身下不時有浪花飛濺,不由感慨萬千。
常聽說“棋如人生,人生如棋”,卻不知大自然也變幻莫測,波詭云譎。且不論此次東進是福是禍,僅路上前景也難料難說。反正豁出去了,一切由它去吧!
時下雖已是仲春季節(jié),可黃河兩岸依然是禿嶺荒山,直到大筏漂過紅山峽、黑山峽,駛入寧夏境內(nèi)快接近銀川時才驀然一亮,片片綠色映入眼簾。
古人云“黃河天下富寧夏”,看來有點道理。這黃河也怪,為何一入寧夏界就陡然變闊?而且支流干渠縱橫交錯。否則,黃河兩岸那能稻田遍布!黃河這一增支變闊,造富了寧夏百姓,使銀川也變成了塞上江南。
大筏在銀川停泊,筏子客要在銀川休整一天,檢查補修被刮破的皮囊,順便補充給養(yǎng)。按王和生意思,到銀川后就可以改走旱路,但筏子客建議,還是到包頭再登岸為好,因為這一段還是水路好走。
彭述圣這些天已和筏子客混熟,筏子客也非常尊重彭述圣。彭述圣雖然識字不多,但說話風趣,俏皮話、歇后語脫口而出,使筏子客一路開心。他們認為彭述圣是很有學問的人,故誠意相留,再送一程。彭述圣也就順其自然,可待在筏子又無事可干,便獨自進城,閑逛一番。
銀川也是一座古城,六座城門樓將古將包得嚴嚴實實,彭述圣從南薰門進城,只見這座城門樓比蘭州的城門樓還要雄偉壯觀,難怪后人將此城樓譽為“小天安門”。
城里最熱鬧處要數(shù)南關清真寺,進南薰門后抬腿即到。這座清真寺建筑獨特,全系土木結構,大殿上懸掛19盞大宮燈,每天都有眾多的穆斯林人上寺做禮拜。
彭述圣無心多顧,繼續(xù)向前走去,旋即來到一個大集市,幾乎布滿一條街,大多經(jīng)營皮毛與土特產(chǎn)。
彭述圣早就聽說寧夏有五寶——紅、黃、蘭、白、黑,卻不知其詳。在集市上一問,才恍然大悟,原來紅寶就是枸杞;黃寶是甘草;蘭寶是賀蘭石;白寶是灘羊二毛皮;黑寶就是發(fā)菜。
他來回走了兩趟,終于忍不住選購了一小塊賀蘭石,準備送給王和生叔父做見面禮。大老遠的初次登門,總不能空手進門吧!
三轉兩轉,肚子也咕咕叫了起來,他才知已轉了好幾個時辰,遂不敢再逛,胡亂在路邊小攤上喝了一大碗羊雜湯,然后順原路返回碼頭。
從銀川再次登筏,黃河水面愈來愈寬。浩浩蕩蕩直向內(nèi)蒙奔騰東去,流速似乎也快了許多。筏子客仍不敢夜行,依然曉行夜宿。走走停停,一路經(jīng)烏海、臨河、烏拉特……終于到達目的地——包頭,全程歷經(jīng)二十一天。
大筏雖至終點,彭述圣才算走了半截。聽筏子客講,黃河出包頭后,突然調(diào)頭南下,將陜西、山西分開兩邊,它儼然成了兩省的界河,直到進入陜、晉、豫交叉處的風陵渡后,才進入廣闊的中原地面,似乎將路程又縮了回去,如繼續(xù)走水路,等于繞圈子,不劃算。
權衡之下,還是走旱路。此路距北平最近,在筏子客的引導下,彭述圣雇了一頭毛驢,又開始了新的跋涉。
騎毛驢一天只能走30至40公里,而且每到一站,趕驢人就得返回,下一程還得重新雇驢,雇不上時就得步行,有時在旅途中遇上駝隊還能順路捎一程。就這樣日落而停,日出而行。記不清走了多少天,反正這一天終于來到一個大地方——張家口。
好個老天!終于出內(nèi)蒙到河北了,也許有人會問:馬比驢快多了,為啥不雇馬?一句話,因為雇馬貴,雇驢賤。騎馬那是有錢人的排場,彭述圣囊中錢來之不易,再說驢也比馬溫順,能騎驢就不錯嘍!
彭述圣在張家口美美歇了兩天,又去大澡堂子痛痛快快洗了個澡,洗去了一路風塵,這才搭上了去北平的火車。
彭述圣以58歲年紀,憑著頑強意志,穿沙灘、越荒原,終于在1931年初夏來到他所向往的北平城。水旱兩路加起來,歷時40多個日日夜夜,路途如此辛苦,敢問有幾位棋人可以辦到?
到北平后,根據(jù)王和生畫的路線圖,彭述圣順利找到了甘肅會館(皋蘭會館已改為甘肅會館,并搬遷至宣武門外教子胡同)。
王和生叔父熱情接待了這位侄兒最尊敬的棋道師父,對他的堅韌毅力由衷贊賞,隨即對彭的飲食起居也做了妥善安排。
三日后,彭述圣已覺神清氣爽,就想出外逛逛。王和生叔父知其心意,也不阻攔,只囑他早出早歸,免得天黑迷路。
彭述圣一出門便打聽下棋去處,指路者七嘴八舌,指哪兒的都有,他決定先去最熱鬧的天橋看看。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