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結腸炎俗稱腹瀉、便瀉。臨床表現(xiàn)為:膿血或黏液便,輕重不一,反復發(fā)作,病因不明,可同時伴有腹痛、發(fā)熱、消瘦等癥狀。少數(shù)患者呈急性發(fā)作,每日排便可達數(shù)十次,伴高熱、劇烈腹痛等嚴重癥狀。直到今日,本病病因仍不甚明了,可能與遺傳基因、心理因素、自身免疫狀態(tài)有關,故治療難度較大。近年來,運用中西醫(yī)結合、內服與藥物灌腸相結合治療,在控制癥狀、促進潰瘍面愈合和減少復發(fā)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中醫(yī)認為,本病與濕熱內蘊、氣滯血淤、脾腎兩虛、陰虛血虧有關。
一、中藥內服
1.濕熱內蘊型 便中帶膿血,里急后重,身熱,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砂楦亻T灼熱,胃脘痞滿,納呆,大便臭穢,小便短赤。治宜清熱利濕,佐以理氣止痛。
方藥:棕櫚炭、秦皮、黃連、黃芩、黃柏各10克,白芍、白頭翁各15克,木香、木通、甘草各6克,或加田七粉3克沖服。
2.氣滯血淤型 腸鳴腹脹或腹痛拒按,面色晦暗,舌紫或有淤斑,脈弦澀??砂闉a下不爽,胸肋脹滿,噯氣食少。治宜行氣活血,佐以健脾益氣。
方藥:當歸、生地、紅花、牛膝、赤芍、枳殼、柴胡、茯苓、陳皮各10克,川芎、桔梗、甘草各6克,桃仁12克。
3.脾腎兩虛型 久瀉不愈,形寒肢冷,納呆,腰膝酸軟,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脈沉細。可伴腹中隱痛,喜按,腹脹腸鳴,五更泄瀉。治宜健脾溫腎,佐以澀腸止瀉。
方藥:附子5克,人參、干姜、白術、炙甘草、赤石脂各10克。
4.陰虛血虧型 腹中隱痛,腹瀉日久,頭暈目眩,心煩易怒,失眠盜汗,低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宜滋陰補血,佐以益氣固腸。
方藥:熟地、生地、茯苓、當歸各15克,丹皮、澤瀉、山茱萸各10克。
二、中藥灌腸
結合腸鏡提示的發(fā)病部位,以確定插管深度(從肛門插管)。
黃連、黃柏、梔子各10克,黃芪15克,甘草20克。有潰瘍者加五倍子,明礬各6克,病程長者加乳香、沒藥各6克,水煎至100毫升,每次50毫升,一日兩次,保留灌腸。每次均應在煎出藥汁中加入少許淀粉,以增加藥物的黏附性。
每次灌藥均應在排便后進行,平臥抬高臀部,用大注射器緩慢注入。對于少數(shù)重癥患者,同時給予解痙止痛、鎮(zhèn)靜藥,并及時糾正脫水。(江西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肛腸科 趙昂之 郵碼:330046 電話:0791-636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