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新聞中播報:倫敦將對除公共汽車和出租車外的其他車輛征收交通擁擠稅,成為西方世界第一個對進入市中心的汽車征收交通擁擠稅的首都。其實,這項計劃的實施旨在減緩城市交通擁堵,征收的款項將用于改善倫敦的公共交通。的確,發(fā)展公共交通確實是解決交通擁堵并有利于環(huán)保的良策,這對處于發(fā)展中的中國也有著很好的借鑒意義。
--編者手記
汽車文化之七
轎車交通使人類付出了巨大代價。在經歷了這段痛苦的過程之后,幾乎所有曾經熱情倡導過\"轎車文明\"的國家和地 區(qū),都開始反思這段并不算長卻又影響深遠的歷史曲折,不同程度地認識到轎車交通的弊端,開始采取措施限制轎車的蔓延,并且鮮明地選擇優(yōu)先發(fā)展公共交通和倡導使用自行車的政策。這種對轎車交通的否定以及對公共交通和自行車交通的重新認同,看似是走回頭路,實際上卻是人類文明在否定之否定過程中的一次提升。
公共交通厄史
公共交通并非是為解決轎車交通困境而新發(fā)明的全新交通方式。早在17世紀,法國天才的發(fā)明家布萊斯·帕斯卡爾設想了一種馬車交通服務,接受付費乘客,沿循固定路線行駛,乘客在固定地點上下,乘車時刻表公布于眾,形成了公共交通的雛形。但貴族不愿與平民共享這種方便,向國王提出申訴,于是這種交通方式便中道而廢。一個半世紀以后,1828年,公共馬車在巴黎再度出現(xiàn)。由于有了廣泛的服務對象,這種公共交通方式收到了很好效果。1829年,英國也引進公共馬車交通。在以后不長的時間里,這一交通方式又很快傳到了紐約以及所有西方世界。到1885年,巴黎、倫敦每年運輸?shù)某丝鸵堰_5000萬人。
1801年英國人發(fā)明了蒸汽機車,1804年蒸汽機車開始在鐵軌上運行,之后不久,人們就將其用于城市公共運輸。公共交通開始由馬拉向機動化過渡,蒸汽推進或電力驅動代替了馬力的主導地位,從此開辟了公共交通的機動化時代。但公共交通特有的固定線路、固定價格和服務對象公眾化的原則,基本延用下來。
城市機動化交通之初,軌道交通占據(jù)著主導地位。尤其是地鐵,曾一度備受青睞。1868年,英國倫敦的地鐵建成并投入使用,當時的地鐵是用蒸汽機車作動力。1890年,倫敦的地鐵采用電氣機車,并形成電氣化地鐵網絡。其他各發(fā)達國家的大都市也相繼建立起自己的地鐵系統(tǒng)。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世界上已有紐約(1868年)、伊斯坦布爾(1875年)、布達佩斯(1897年)、格拉斯哥(1897年)、威尼斯(1898年)、巴黎(1900年)、波士頓(1901)、柏林(1902年)、費城(1907年)、漢堡(1912年)12個城市修建了或大或小的地鐵系統(tǒng)。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又有馬德里(1919)、巴塞羅那(1924)、雅典(1925)、開羅(1927年)、大阪(1933年)、莫斯科(1935年)六座城市修建了地鐵。
在地鐵發(fā)展時,又出現(xiàn)了有軌電車。1888年,最早的有軌電車出現(xiàn)在德國的柏林。地鐵建設的投資巨大,只有部分大城市有能力建設;有軌電車則便宜得多,更容易普及,因此很快便風靡全球。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軌電車在發(fā)達國家的城市中擔當著主要的客運任務,在公共交通中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
20世紀20年代,汽車工業(yè)迅速崛起。公共汽車以快速靈活、初期費用低、不受軌道線路限制的優(yōu)點,開始與有軌電車競爭,并很快取得優(yōu)勢,導致了大量有軌電車公司破產。20年代末,公共汽車成為城市交通的主角。
到了30年代,私人轎車首先在美國迅速發(fā)展,開始沖擊公共交通。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西歐各國和日本也效仿美國,開始實現(xiàn)轎車家庭化。由于各國錯誤地采取鼓勵發(fā)展私人轎車的政策,使轎車交通泛濫起來,而公共交通的顧客數(shù)量下降,資金短缺,又得不到行政當局的有效支持,公共汽車公司紛紛破產。從此,發(fā)達國家的公共交通全面蕭條。
公共交通的優(yōu)勢
當前,重新呼喚公共交通,并非出自人們的懷舊情緒,而是認真反思了轎車統(tǒng)治交通的巨大危害后,對公共交通的作用和優(yōu)勢的重新認識,是對今后交通發(fā)展模式的重新定位。公共交通有著自身諸多的優(yōu)點,這些優(yōu)點恰恰是私人轎車不具備的。
首先,公共交通是運輸效率最高的交通形式。同樣面積的道路上,公共交通工具能夠運送的乘客數(shù)最多,其效率往往是轎車的十倍以上。在人口膨脹,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現(xiàn)代社會,這一優(yōu)點殊為重要。其次,公共交通的社會費用最低。第三,任何交通方式都有能源消耗,而公共交通的能源消耗為最低。據(jù)估計,轎車的能源費用比公共交通要高3至4倍。
此外,公共交通還有安全、環(huán)保的性能,適于社會各階層人士乘坐,體現(xiàn)了交通的公平性。正是由于公共交通比轎車交通方式有更大的優(yōu)越性,才使得公共交通再次受到青睞。
發(fā)展公交的新舉措
發(fā)展公共交通是一項社會性事業(yè),公共交通狀況改善的程度與政府的政策密切相關??v觀世界各國政府實行優(yōu)先發(fā)展公共交通的具體政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如:加大對公共交通的投資,改善公共交通設施,并且為公共交通企業(yè)提供經營虧損補貼;規(guī)劃出公共汽車專用線,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及工作效率,充分體現(xiàn)公交優(yōu)先的方針;促進公共交通企業(yè)開展多層次服務,如按不同人的需要開展不同質量的服務;實施切實可行而又有吸引力的票價政策,將私人交通吸引到公共交通上來。1973年波蘭實施城市交通改革,在城市中心區(qū),早晚交通高峰期,所有人可免費乘坐公共汽車。大學生和退休人員全天免費乘車。實行兩年后,公共汽車的運行速度提高了20%,運輸量增大了40%~50%,開向城市中心區(qū)的轎車流量減少了20%~50%。
另外,改造城市不合理的結構布局,在城市規(guī)劃中體現(xiàn)優(yōu)先發(fā)展公共交通的思想,也是發(fā)展公交的重要步驟。過去的城市規(guī)劃有一種觀念,認為城市道路越寬越好,結果寬闊的道路卻吸引了更多轎車,反而使道路更擁堵?,F(xiàn)在城市規(guī)劃者們已經否定了原來的觀念。1997年,柏林公布了一項政策,要求將道路變窄。當代的設計者們發(fā)現(xiàn),戰(zhàn)后設置的那些環(huán)路和巨大的交叉口對提高生活質量并無多少作為。規(guī)劃者說:\"不論我們把街道修得有多寬,它們最終都會引來更多的交通工具,最后堵得水泄不通。\"\"我們再也不想讓交通工具穿越城市中心了。\"
其實,這一思想的轉變,從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的兩個綱領性文件上亦可反映出來。1933年《雅典憲章》曾提出\"機動化運輸?shù)钠毡閼?.....需要有一個新的街道系統(tǒng),以適應現(xiàn)代交通工具的需要\"。然而,1977年的《馬丘比丘憲章》在\"城市運輸\"部分卻指出:\"《雅典憲章》很顯然把交通看成城市的基本功能,而這意味著交通中個人運輸?shù)氖走x工具是轎車。44年來的經驗證明,道路分類、增加車行道和設計各種交叉口等方案,都不是最理想的解決辦法。所以,將來城區(qū)交通的政策顯然應當是使私人轎車從屬于公共運輸系統(tǒng)的發(fā)展。\"
有軌電車的復興
發(fā)生在西方國家公共交通方式的回歸,有一個顯著特點:幾乎進入博物館的有軌電車,再次回到了街道上。在美國,波特蘭、西雅圖等城市陸續(xù)恢復了面貌一新的有軌電車,而且有擴大的勢頭。德國卡塞爾市有條大街原有四條高速公路線,現(xiàn)在已將其中兩條改為有軌電車線路。巴黎也于1992年恢復了有軌電車,而且在進一步增加線路。
當然,今日的有軌電車已遠非昔日可比。在重新復活的有軌電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輕軌車。輕軌車沒有車軸,結構獨特,是低地板式車體,沒有臺階,上下車很方便,就連輪椅、嬰兒車和自行車等上下也很容易,因而很容易吸引乘客。同公共汽車相比,有軌電車無廢氣,噪音小,運載量大。和地鐵相比,運載量雖然只是地鐵的一半,但建造費用低,只有地鐵的1/10。
目前,有38個國家的330個城市使用了有軌電車,其發(fā)展勢頭良好??梢灶A計,有軌電車將是下一代公共交通的主要工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