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品福
藥物是人類同疾病作斗爭的重要武器之一。生病就得吃藥,然而,由于對藥物的認識和理解有偏差,有些人盲目用藥,不僅沒治好病,還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這里羅列了9種常見的用藥“雷區(qū)”,請讀者引以為戒。
雷區(qū)一:濫用抗生素和抗感染藥物
許多患者得了流行性感冒和非感染性腹瀉,自作主張使用抗生素,部分醫(yī)生在臨床治療這些病時,也常用抗生素,其實這種治療方法是無效的。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上呼吸道感染,而抗生素只對細菌類病原菌有效,對病毒不起抑制和殺滅作用,應當選用抗病毒藥及解熱鎮(zhèn)痛藥。非感染性腹瀉可由飲食不當、食物過敏、生活規(guī)律的改變、外界氣候突變等原因引起的,此類腹瀉使用抗生素是無效的,應當服用一些助消化藥或采用飲食療法。有的醫(yī)生長時間給患者使用同一種抗生素而不更換品種,而有的醫(yī)生則更換品種過于頻繁,這兩種做法都不正確,容易造成耐藥性及不良后果,損害患者的健康。
雷區(qū)二:盲目服用非處方藥
時下國家對藥品實行分類管理,許多患者認為非處方藥是安全、無毒副作用的。他們自認為“久病成良醫(yī)”,生病后自己診斷為“老毛病”,不假思索地服用曾經(jīng)用過的藥品。而當自診不明,對用藥拿不定主意時,就去藥店按說明書選購非處方藥使用。其實自選的非處方藥未必對癥,吃得越多害處越大。因此必須在能作出自我診斷的前提下,才可到藥店選擇適宜的非處方藥自我治療。
雷區(qū)三:懼怕藥物的副作用
一些患者對藥物的副作用缺乏科學的認識,認為副作用多的藥肯定不是好藥,生病后不愿服用。其實,只要在醫(yī)生指導下正確使用,副作用多的藥同樣是治病的良藥。
雷區(qū)四:迷信新藥、貴藥、進口藥、“特效藥”及補藥
一些患者認為新藥一定比老藥好,一旦新藥上市,就迫不及待地使用。其實新藥剛問世,人們對它的藥效和毒副作用認識不足,盲目使用會產(chǎn)生一些毒副作用。
藥物的價格是由原料價格及加工程序決定的,而藥品質(zhì)量,是以其療效高低及不良反應程度來衡量的,所以貴藥不一定療效好。
許多患者很崇拜進口藥品,認為它們療效好。其實一些進口藥并不適合我國病人,比如用吐根堿注射液治療耐藥菌感染性疾病,對白種人的心臟毒性較小,可推廣應用;對我國患者卻容易導致心臟意外而不可使用。
時下許多藥品廣告大肆渲染是治某病的“特效藥”,從而迷惑了許多缺少醫(yī)療常識而又治病心切的人。其實同一種病有不同的癥狀、不同病程,每個病人又有其個體差異,只有選擇適合的藥物對癥治療、標本兼治才能取得很好的治療效果。
有人認為“有病必虛”,生病后亂用補藥。其實病有虛實,對于實證是不可使用補藥的,即使是虛證也未必非用補藥不可。亂吃補藥很容易傷身,所以不可盲目服用補藥。
雷區(qū)五:忽視中草藥的副作用
許多人對西藥的副作用都非常重視,謹慎小心地使用,而對中草藥卻認為安全可靠,多多益善。其實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服用時都有可能引起毒性反應、變態(tài)反應,機體產(chǎn)生耐受性或藥物依賴性,所以服用中草藥也應注意其副作用。
雷區(qū)六:盲目聯(lián)合用藥
一些患者將數(shù)種藥物聯(lián)合應用,以為能增強療效。其實合用的藥物越多,它們之間在藥理或理化性質(zhì)方面產(chǎn)生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應的可能性越大。所以應盡量避免盲目的聯(lián)合用藥。
雷區(qū)七:打針比吃藥治病快
許多人患病后,總要求醫(yī)生給開些針打,認為打針比吃藥顯效快。誠然注射劑通過血管吸收快,但一些吃藥就能解決問題的病,并不需要打針。何況注射給藥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或靜脈炎,也容易發(fā)生腫塊、硬結或局部感染。再則,注射需要有一定的技術和設備,不如口服用藥方便。
雷區(qū)八:隨意停藥
有些患者吃了幾天藥后,自認為癥狀消失,疾病痊愈了,不遵醫(yī)囑擅自停藥。其實藥物停服過早,疾病還沒有徹底治愈,會留下隱患,導致舊病復發(fā)或病情反復轉成慢性??傊?,任何藥物不能隨意停用,必須按療程或遵醫(yī)囑。特別是服用時間較長的藥物,應逐漸減少用量或用其他類似藥物代替一下,逐漸停用。
雷區(qū)九:隨意改變用藥方式
一些人認為眼藥水消炎好,用眼藥水滴鼻治鼻炎,這是很危險的。由于鼻黏膜血液供給好,吸收快,極易發(fā)生中毒。
有些人認為注射劑的質(zhì)量標準高,絕對可用作口服(如慶大霉素)、外用(如氯霉素)。其實這是不對的,一方面,針劑用作口服或外用不經(jīng)濟;另一方面,由于吸收途徑各不相同,用針劑口服或外用往往不能發(fā)揮藥物最佳治療效果,同時針劑還會刺激胃腸道。
一些人將用于舌下含服的硝酸甘油片改為口服,這種做法不可取。因為該藥口服吸收緩慢,且易在肝內(nèi)失活,血藥濃度極低,大大降低療效。故硝酸甘油片在用于緩解心絞痛急性發(fā)作時宜采用舌下含服。
認清了形形色色的用藥“雷區(qū)”后,繞道而行——才是少吃冤枉藥的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