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曉勤 徐麗桂 徐 弘 于鳳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常抓常新。在新的歷史時代,面對新的歷史環(huán)境,如何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切實做好工作,是一個值得令人深思的問題。本文試圖就此進行探析,并提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一、現(xiàn)實問題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上、組織上和措施上都不能適應形勢發(fā)展的要求。主要表現(xiàn)為: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仍以班主任、輔導員以及“兩課”教師為主體。盡管他們大多數(shù)都在這個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地工作,但隨著彈性學習制度的實行,這支隊伍必然顯得勢單力薄。雖然一些院校實行了導師制,聘請一些師德、師風高尚的博士生、副教授等兼任學生導師,負責關心學生的思想,指導學生的學習,但由于這些導師本身都有大量的教學和科研任務,要求他們帶較多的學生也顯得不夠現(xiàn)實。
其次,將信息網(wǎng)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并主動占領不夠。校園附近的網(wǎng)吧雖不同程度地補償了校園計算機的不足,但對金錢和利潤更感興趣的網(wǎng)吧老板其初衷決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學生上機的困難。其無序的管理使你根本無法甄別深夜12點以后究竟有多少人真正是在上機學習,更無法確定在這里學生們究竟從網(wǎng)上獲得了什么信息。但有一點卻毫無疑問,即整天泡在網(wǎng)吧里的,都是自控力較弱的學生,其學習興趣和成績往往與泡吧的時間成反比。
再次,在內容和形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沒擺脫傳統(tǒng)的統(tǒng)一計劃集中型模式。時間步驟“齊步走”,目標要求“一刀切”,教育內容“一鍋煮”。目標非常遙遠,要求非常抽象,重知輕行,不貼近學生生活,不真切了解學生所想所思,結果自然可想而知。據(jù)資料顯示,目前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不接受態(tài)度的青年學生幾乎占到學生半數(shù),而反感這種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竟占到學生總數(shù)近1/5。
二、辦法和措施
1.提高新形勢下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再認識。當代各國之間的競爭,不僅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而且隱現(xiàn)著意識形態(tài)的競爭、社會政治制度的競爭。因此在校園里弘揚馬列主義主旋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就不僅僅是“虛事做實”的問題,而是要實事實辦、實事辦好的問題。
2.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于一些家長的放任、精力不支或能力有限,教育的責任就不得不落在了高校教師,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肩上??茖W技術的發(fā)展要求人們具有更高的責任心和正義感,需要大量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的勞動者,需要大量正直、聰慧、敏銳、具有理性思維和批判精神的杰出人才。在高等教育逐步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的今天,高等院校更應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塑造滿足未來社會發(fā)展所需各類人才的重任,擔負起間接引導社會風氣根本性好轉的責任。每一級領導以及每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應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這項神圣使命。可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僅有著自身的存在價值,還有著更高的社會存在價值。
3.改變傳統(tǒng)理念,完善相關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能不能得到高校師生的信賴,能不能得到其他部門的認同,并不取決于這個隊伍的自我重視、自我拔高,而取決于這個隊伍的整體素質和他們杰出的工作,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勞動能不能被人們理解,奉獻精神能不能得到充分的肯定,這也是一個常常被人們忽視的問題。我們要改變過去常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當作“消防隊員”的傳統(tǒng)看法和習慣做法,在不斷向這支以年輕人為主的隊伍提出各種不同要求的時候,更要對他們多一份關心和支持,為他們繼續(xù)學習提供方便,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為他們今后的分流拓寬渠道,這些都是每一級領導不可回避的責任。
為了適應彈性學制,改革現(xiàn)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制,制定與導師制相關的政策和實施辦法已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在制定相關制度的時候,要著重解決如下問題:在高校后勤社會化的今天,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底應當包括哪些內容?如實行導師制,具備什么條件方可擔任學生導師?導師的工作職責以及工作量如何計算?面對這么多尚待解決的問題,原先在學年制下制定的學生工作考核評估體系也就顯得不合時宜。各主管部門、各高等院校都應當進行認真的調查和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
4.重視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很難想象,一個品德和修養(yǎng)低下的學生會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會有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因此,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圍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學生道德品格來進行。但高尚的品德修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須經(jīng)過長期的教育才能形成,經(jīng)過長期的磨礪才能實現(xiàn)。隨著彈性學制的實行以及學生在學習、生活方面自主性的增強,德育同樣需要探索出新思路和新方法。一方面,不應強求以班級為基本單位,能集中時則集中,不能集中時則分散,區(qū)別對象和層次,做到對不同的對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對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另一方面,教育者還需要由面對面的教育更多地轉向通過校園文化環(huán)境,通過大眾參與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多媒體技術、信息網(wǎng)絡技術來進行。通過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將信息網(wǎng)絡建設成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開設網(wǎng)上“論壇”、網(wǎng)上“交友”以及“電子信箱”等,與學生平等交流,讓他們袒露心懷,傾訴苦樂,領悟哲理。甚至也可以利用學生好玩的天性,開發(fā)一些有積極意義的游戲軟件。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將使教育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和潛移默化的感染力。
第一作者系揚州大學理學院副院長
(揚州225002)
責任編輯:袁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