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強勇
動植物的美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在幼兒期培養(yǎng)孩子對動植物的興趣有助于他的智力發(fā)展和審美情趣的提高。但如何引導孩子去觀察、栽培、研究動植物是需要循序漸進、因人而異的。
用眼睛看,越看越有趣
十月下旬正是桂花盛開的季節(jié),我把孩子帶到幼兒園里的綠化帶去游戲,那里正好有一株開著花的桂花樹,小雯平時就喜歡花花草草,她最先發(fā)現(xiàn)了那株樹:“老師這是什么花?怎么這么香?”我抓住這個機會,趁機給孩子們上一堂關(guān)于桂花的課,我大聲說:“真的,好香!誰知道這是什么花嗎?”小朋友們都圍了過來,七嘴八舌地亂猜:“我知道,是月季!”“不對,月季花枝上有刺,花朵很大,沒有這么香?!薄拔铱词擒岳?,我媽媽用茉莉泡茶喝,很香的?!薄败岳蛳奶觳砰_花,而且是白色的小花,香味也不一樣”……
一來二去地,孩子們對桂花的顏色、形狀、香味、花期都有了印象,我才告訴他們這是桂花。小明是個“好吃大王”,一提桂花他來勁了,“桂花,我知道,我奶奶燒的桂花小圓子,就是這么香的。”我表揚他觀察得細致,還會聯(lián)想,而其他的孩子同時也了解了桂花還可以吃這個小知識。最后,我讓孩子們在地上拾一些落下來的桂花帶回教室去,這個下午,教室里都是甜甜的桂花香,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像花香一樣濃郁。
到了菊花開的時候,我又買了幾盆菊花放在教室的窗臺上,小家伙們很喜歡。家長們的反饋也不錯,好幾個孩子回家也要家長買菊花,對其他植物的興趣也濃起來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觀察身邊的動植物,是培養(yǎng)幼兒情感、激發(fā)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家長應(yīng)有意識地與孩子一起去發(fā)現(xiàn)身邊的新生事物,一棵樹、一朵花、一只小雞、幾尾金魚比生硬、呆板的識字卡片要有趣得多,這種學習方式是孩子樂于接受的。
自己種,越種越高興
小時候,爸爸教過我種大白菜的游戲:將切剩下來的大白菜根泡在清水里,不幾天會長出新的嫩葉來。有一天家里正好吃大白菜,我隨手留下了大白菜的根部,把它放在一個小盤子里養(yǎng)了起來,過了幾天,它真的開始冒綠芽了,我便把這個“試驗品”帶到了幼兒園,放在窗臺上。細心的張強最早發(fā)現(xiàn):“老師,這是什么?”
“這是白菜的根,老師在種大白菜?!?/p>
張強告訴了小雯,小雯告訴了月月,一個下午,全班的小朋友都知道了,他們圍在窗臺邊,覺得很有趣。
大白菜很爭氣,幾片綠葉子越長越大了,小朋友的興趣也越來越濃了,于是我從家里帶來蠶豆、棉花,讓孩子們從家里找個小盤子來,一起種蠶豆。
蠶豆躺在棉花上,每天給棉花加水保濕,晴天讓它曬曬太陽,一周后,孩子們自己種的蠶豆發(fā)芽了。我讓他們畫下蠶豆芽的形狀,觀察它是怎樣一天天長大的,種子發(fā)芽的全過程就這樣完整地展現(xiàn)在孩子們的面前,他們從實踐中獲得了知識。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guī)律。幼兒天性好動,精力旺盛,讓他們親手摸摸、弄弄、學學、做做,會產(chǎn)生很大的興趣,讓孩子參與操作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年輕父母在家中也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