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君
兒時的品行訓導對一個人的發(fā)展有決定性的影響。自尊、自信、自立,尊重他人,講究交往規(guī)則,重視與人合作,自我控制,容忍和寬恕等等,這些行為與觀念的形成始自嬰兒期。然而,父母的訓導要講方法,不能“勉強行事”,要“不溫不火”、“軟硬兼施”地進行:
6個月以前嬰兒這一階段的寶寶不會被慣壞,所以你可以放心地寵愛他們。研究已經證實,每次哭泣都會有人照顧,每一個需求都能得到滿足的寶寶與哭泣時未受到關注的寶寶相比,前者在成人后顯得更快樂、自信,性格也更沉穩(wěn)。
6~9個月嬰兒到了6個月左右,就要注意發(fā)展寶寶的獨立性了。獨立與自尊是一對攣生兄弟,只有獨立性強的孩子才會懂得自尊。
你可以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讓他獨自玩耍一小段時間。不過,此時的寶寶好奇心日趨強烈,喜歡摸摸這個,嘗嘗那個,理解力卻有限,不懂得危險,好在他們的注意力還不很集中,在訓導過程中可巧加利用。例如寶寶最喜歡玩報紙,當他想嘗嘗報紙時,告訴寶寶“報紙含鉛,吃了要中毒”等,他是理解不了的,用訓斥或強行奪下報紙的做法,只會給寶寶樹立漠視禮貌的“范例”,無意間也損害了他正在萌芽的自尊心。此時,你只要趕緊給他一個別的玩具,分散他的注意力,他立即會“移情別戀”,撲向你給的新東西。
學步兒童學習走路便是寶寶接觸社會的開始。此階段的首要任務是教會他懂禮貌,有同情心,懂得與人分享,尊重他人。
然而,學步兒童自主意識萌動,接受的新事物不斷增多,正處在拒絕“權威”、“我自己能做”的年齡階段。為此,家長與孩子之間常常發(fā)生“拉鋸戰(zhàn)”:父母不讓干的事,孩子偏偏要干。然而常常因為干不好而遭受挫折(學步兒童常常為此發(fā)脾氣),這時,做父母的不要急于“助一臂之力”,應讓寶寶再試試,看他是否能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遇到的困難,寶寶學習對付挫折的過程,正是寶寶自然成熟的過程。
對于無理取鬧行為,父母一定要在出現(xiàn)苗子時即訂立一些規(guī)定,這要比讓寶寶當場“就范”容易得多。年輕父母要注意的是,學步兒童常常會以哀求或討價還價的方式來考驗你的規(guī)定,甚至“以身試法”:如果違背了,看你會采取什么行動。你不加干涉或屈服了,你便是在嘉獎他的錯誤言行,今后他會再三地重復這種言行。如果他反復聽到這樣一句話:“這樣干是不行的。”那么“規(guī)定是必須執(zhí)行的,父母對我的行為是加以管束的”這一概念就會得到強化。
寶寶違規(guī)時要不要懲罰?如何懲罰?懲罰肯定要給予的,但不是體罰,越年幼的孩子體罰越無效。在你氣急敗壞地打了孩子后,他的行為可能暫時有所抑制,但寶寶可能從中得到這樣一些“信息”:我可能是個壞孩子,所以應該挨打,今后我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對付“不聽話的人”;皮肉之痛可以清醒頭腦;大聲喊叫打人可以代替輕輕地說話,更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愿望等等??梢韵胂螅@樣的孩子長大后,必然常常會有攻擊性行為。
同樣,父母也要避免心理上打擊寶寶:“你真是個搗蛋鬼!”“別這么自私!”等等這些無意中對孩子的評價,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只會使孩子的行為越來越離譜。
最有效的懲罰方法是“暫時隔離”:對寶寶不予理睬,讓他在無人房間里獨處一小段時間。從寶寶滿2周歲開始就可實施這一方法,效果極好。當然,事先應該先試試分散其注意力的方法,或態(tài)度嚴肅地說“你這樣干不行”,如果他繼續(xù)胡鬧,就堅定地告訴他要暫時隔離,并陪同他去一個房間(常常是兒童臥房),然后讓他“閉門思過”。其間,不要對孩子跺腳、敲門等行為作出反應,一旦寶寶安靜下來(停止哭泣、喊叫、跺腳等),即開始計時,一般1歲暫時隔離1分鐘(例如2歲暫時隔離2分鐘,3歲暫時隔離3分鐘)。這種懲罰雙方都不會大動肝火,對孩子也較少侮辱性,所以不失為一種訓導孩子的好方法。
當然,懲罰必須與嘉獎配套,要不失時機地用言語、眼神和肌膚的接觸對良好言行給予表揚、賞識、鼓勵、贊許。你對寶寶的贊賞越多,那么他的良好言行就越容易得到鞏固,最后,必然成為他固有的行為模式。
孩子的成長固然需要自由的空氣,但是一味地給予自由,你的小苗苗或許只會“瘋長”,卻不能“茁壯成長”。只有從小就以能被社會接受的道義和倫理標準來要求他時,成年后他才能成為一個有責任感、做事認真、待人可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