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沅潮
1
在丹麥,生活是平靜的,很少有轟轟烈烈的大事情。瀏覽一下每天的報紙,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
西蘭島上一戶人家養(yǎng)了一只神秘的綠貓,引起周圍鄰居的極大興趣。后經(jīng)獸醫(yī)化驗鑒定,綠毛是天生的而不是染的。于是這只貓被送到各大城市的動物園巡回展出,供游人觀賞。
丹麥國立醫(yī)院里幾只裝有艾滋病病毒的藥瓶昨天不翼而飛,這些病毒是被鎖在醫(yī)院的冷柜里供實驗之用的。據(jù)警方分析,病毒是被一名吸毒者誤盜的。各大媒體驚呼,絕不能讓病毒流傳到社會上。一個游人的狗在一家公園的垃圾箱附近發(fā)現(xiàn)了幾只藥瓶,警方認定,這就是醫(yī)院被盜的艾滋病病毒藥瓶,于是各大公園變得冷冷清清,無人再敢光顧。
一家公司的推土機在哥本哈根一監(jiān)獄的墻外作業(yè),司機不小心撞塌了監(jiān)獄的圍墻,里面正在放風的犯人認為這是天賜良機,紛紛逃之夭夭。部分犯人被警方抓了回來,但仍有兩名重犯在逃。
法國著名的“小人物”昨天在眾目睽睽之下混入了女王為喬基姆王子和亞歷山德拉公主舉行的皇家婚禮。盡管警方已事先得知這位“小人物”要“光臨”,并采取了嚴密的保安措施,但他還是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入了會場。這位“小人物”不僅與女王共飲香檳酒,還和女王合影留念。警方察覺后,為了不驚動王室人員,還為這位“貴賓”添了一把椅子?;槎Y結(jié)束后,警方對他進行了詢問,但卻拿這位“脫口秀”式的人物毫無辦法,只好將他無罪釋放。這位“小人物”一生最大的嗜好就是堂而皇之地“出席”上流社會的聚會,“結(jié)交”大人物。他曾多次混入密特朗總統(tǒng)歡迎外國元首的宴會,在法國已經(jīng)小有名氣。
這些新聞讀起來像是一則則童話,但又是發(fā)生在人們身邊的故事。丹麥社會確實充滿了童話色彩,人們每天就是伴隨著這些有趣的故事長大的,他們在酒吧里議論這些事情,不時迸出幾句詼諧、幽默的字眼兒,然后開懷大笑,給平靜安逸的生活增添了幾分色彩。
丹麥人有很強的法制觀念,但在生活中他們有自己傳統(tǒng)的道德標準,并用他們自己的是非觀念去評判事物。有時法律并不一定能夠維護正義一方的利益,但受害的一方卻能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
一位朋友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華人馬先生做人安分守己,處世小心謹慎,是個從不惹是生非的人,但他絕沒有想到后來發(fā)生的一件事能讓他輸了—場官司。
他在歐登塞開了一家烤雞店,雖然一家人很辛苦,但生意總算還過得去。鄰街一個無賴來店里吃東西不給錢,曾被馬先生逐出門外。后來那個家伙常來搗亂,還向馬先生的店里扔臭雞蛋。
一天,馬先生正在營業(yè),從門外飛進來一塊石頭,馬先生沖出門去,一看又是那家伙來搗亂。馬先生感到忍無可忍,于是上前追趕,試圖把壞蛋繩之以法。那家伙沿著大街向前跑,馬先生眼看追不上,就掉頭趕回家去開車。馬先生并不想跟他動手打架,只想給他一個警告。他終于在前面的一條街上追上了那個壞蛋。那家伙眼看跑不掉了,就順勢躺在地上耍賴,馬先生一腳剎車沒有停住,碰傷了那家伙的腿,其實傷得并不重,只是腿上碰破了一塊皮。這下可惹上了大麻煩,讓馬先生吃了場官司。
過了兩天,那家伙把馬先生告上法庭,法院以“故意傷害罪”將馬先生監(jiān)禁15天,但考慮到馬先生入獄,烤雞店就得關門,斷了全家老小的生計,于是同意他白天開店,晚上回來蹲班房。
左鄰右舍都知道那個丹麥人是個無賴,對馬先生的遭遇表示同情。鄰居們常給馬先生送些面包、啤酒、水果之類的東西,有時他們直接把東西放在門口就走了。漸漸地消息傳開了,馬先生發(fā)現(xiàn)店里的客人逐漸多了,有些人甚至并不是來吃飯的,喝一杯可樂就走了,但卻留下100克朗,實際上20克朗就夠了。
馬先生就這樣白天開店,晚上下班回監(jiān)獄去睡覺,有時在睡覺前還可以看看電視??偹惆堰@半個月時間打發(fā)過去了。說來也怪,馬先生并不覺得多么冤枉,因為他得到了他人的同情和關懷,感情上得到了解脫。
丹麥常有游行示威,有時也和警方發(fā)生沖突,但是那些游行示威的人并不想顛覆政府,因為他們知道,政府是他們選出來的。他們只想爭取一下自己的權(quán)利,讓社會聽到他們的聲音。哪個國家都存在社會問題,但處理的方法各有不同。正確的疏導可以化解矛盾,有時還可以把壞事變成好事。
哥本哈根有座被廢棄的城堡叫克里斯蒂安尼亞。由于長期無人管理,被一些無業(yè)游民、煙民(吸毒的人)、酒鬼、同性戀者當成了活動場所,后來人們把它叫做“自由城”。這些人常在那里進行毒品交易,還把環(huán)境搞得烏煙瘴氣,他們不交房租也不交水電費,更不向政府納稅。如果有人對他們拍照,定會飽嘗皮肉之苦。
輿論認為這地方傷風敗俗,強烈呼吁政府把它取締。但是哥本哈根警方?jīng)]有這樣做。他們認為,這些人沒有干擾人們的正常生活,一旦把他們趕出來,這些閑散人員就會在社會上鬧事,只要他們不鬧事,不如讓他們繼續(xù)呆在那里。
后來,城堡里的人不甘墮落,自發(fā)地組織了一個管理委員會,在管委會的帶動下,事情開始有了改善,游手好閑的人也考慮是否應該找點事做。他們蓋起了一個小作坊,手工打造自行車,這種車的造型仿古,因此銷售起來很受歡迎,聽說后來還出口到日本。
由于“自由城”的情況大有改善,人們渴望了解其中的內(nèi)情,新聞界也有記者對此進行暗訪,把里面的新鮮事兒做了曝光。這同樣引起了當?shù)芈糜尾块T的興趣,他們甚至把“自由城”作為一個旅游景點,白天導游可以帶領外國的旅游團進去參觀,和城里的“居民”進行對話。這種冒險確實很刺激,也使旅游公司大發(fā)其財。
丹麥人確實很注意講道德,敬老愛幼、扶弱助殘是民族的美德。這種教育是從孩提時代開始的。我在席勒羅德小城參觀過一所幼兒園,里面的正常兒童和弱智兒童一起玩耍。老師教他們?nèi)绾魏兔妫⒃谔炕鹕峡境擅姘?,孩子們玩得很開心。老師說這是為了從小教育孩子們不要歧視殘疾人,并學會尊重別人。使那些殘疾兒童的幼小心靈從小就能體會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為孩子們的前途著想,意想不到的事情也時有發(fā)生。
一天,我乘火車到新聞中心去開會,車上的一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丹麥的火車分吸煙車廂和禁煙車廂,一列火車因只有兩三節(jié)吸煙車廂,我一上火車就在吸煙車廂靠窗口的地方找了一個位子坐下。我對面坐著一位體格健壯、滿臉胡子的丹麥人,從他那背帶式的工裝褲判斷,可能是個建筑工人。他從胸前的大口袋里掏出一盒紙煙,抽出一支放在嘴邊點燃,在我面前一陣吞云吐霧,隨后眼睛轉(zhuǎn)向窗外看去。
火車到了東橋火車站,上來幾個中學生,其中一個溜進吸煙車廂,坐在了我的身旁。他向我對面的那
位工人打招呼,然后就攀談起來,最初的幾句丹麥話我還可以聽懂,后來就聽不懂了。
過了一陣子,那孩子從兜里掏出一枚兩克朗硬幣,遞給那工人,那位工人從胸前的大口袋里掏出紙煙,抽出一支遞給孩子,隨后將硬幣丟進口袋里。孩子當場點著了煙就吸了起來。這一場面使我有理由相信,在當?shù)剡@可能是個普遍現(xiàn)象。我知道,丹麥的法律規(guī)定,16歲以下兒童禁止吸煙和酗酒,商店老板把煙或酒賣給兒童是要被罰款的。但是剛才這一幕交易使我怎么也不明白,那位工人是出于什么原因才將煙賣給了那孩子,是憐憫?同情?還是想圖那一支煙的微薄利潤?
2
哥本哈根西南的波葛比耶格大街一號是一棟臨街的老樓房,墻壁已經(jīng)發(fā)黃,但從明亮的玻璃和油漆過的大門可看出樓房保養(yǎng)得很好。中午,我如約來到樓前,按響了四樓的門鈴。這是丹麥前首相、資深政治家安克爾·約恩森的家。
74歲的約恩森先生個子不高但很結(jié)實,雖然已是兩鬢斑白,而面頰紅潤依然顯得精力充沛。他用咖啡和丹麥曲奇餅來招待我,并滔滔不絕地講述他當年為得來這套公寓如何辛苦。
約恩森27歲結(jié)婚后,每年給合作住房協(xié)會一些“投資”,盼望能租到一套像樣的公寓。他曾到市政府登記處去排隊,和一百多名“等房戶”整整排了一晚上,到第二天早上10點才拿到一個號。三個月之后,他們分到一套兩室一廳的公寓。后來,他們有了孩子,便搬進這套四室一廳,面積有120平方米的公寓。不想在這里一住就是36年,鄰居們搬進遷出,他卻始終沒有離開過,成了樓里資格最老的住戶。
在1972年至1982年約恩森任首相期間,這棟樓作為首相官邸定是警戒森嚴,保安人員頻繁出入,這里的居民能像普通人一樣過正常的生活嗎?
約恩森承認,在他任首相期間,警方曾多次堅持要給他派警衛(wèi),受到他婉言謝絕。他說:“我認為丹麥基本上是個安定的國家。如果說社會還有不安定的因素存在,那首先應該是老百姓的安全,而不是政治家的安全。譬如:最近丹麥兩大飛車黨,‘地獄天使和‘邦迪多斯的火并造成了流血事件,嚴重地干擾了當?shù)鼐用竦恼I??!?/p>
約恩森不僅是個和藹可親的人,而且和百姓的關系很密切,前幾年他過生日的時候,很多人都來祝賀,就連克里斯蒂安尼亞的那些無業(yè)游民也派代表來了,并把自制的蠟燭臺送給他作為生日禮物,這些東西現(xiàn)在還擺放在他的窗臺上。他們對這個首相充滿了感激之情,因為他當時如果下令把克里斯蒂安尼亞查封了,他們早就無家可歸了。
我和老人的談話就像拉家常一樣,邊說,邊聊,邊提問題,“您任首相期間與百姓同住一樓,每天來拜訪的鄰居一定絡繹不絕吧?”
老人回答說:“我的鄰居是很通情達理的,他們知道我每天忙于國事,回到家里應該有一些時間屬于我自己,應該有時間和親人團聚一下,因此他們不來打攪我。”
約恩森有時出門也能碰到鄰居們,他們一見他就熱情地上前打招呼,有人甚至舉著酒瓶向他喊:“嘿!安克爾,來喝一杯吧!”約恩森對他們笑笑說:“這次不行,我公務在身?!?/p>
約恩森有四個孩子,兩男兩女。和尋常百姓家的孩子一樣,小時候他們很頑皮,每天打打鬧鬧,一會兒從床上蹦到地上,一會兒又打翻了杯子,搞得全家不得安寧。終于有一天,樓下一位太太來敲門了,她說整夜不能入睡,并懇求約恩森“管教”一下他的孩子。
“她一定是忍無可忍才來敲門的,她看起來很惱火。但是有什么辦法呢,我告訴她,我一定盡力勸孩子們少出聲兒。”
這段往事似乎給約恩森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鄰里之間發(fā)生這樣的事是最令人尷尬的,他覺得自己好像破壞了“鄰里間應該互相關照”的道德風尚。因此,在往后的日子里格外注意鄰里關系。
老人熟悉地向我介紹說,樓上住的是家泰國人,靠右手的一家搬來還不到兩個月。樓下有兩家鄰居在這住了十多年了,而且和他家相處得很好。不久前,他還去參加了鄰居間的居民聚會,大家買些茶點和啤酒,坐在一起邊吃、邊喝、邊聊天。其目的很簡單,彼此認識一下,以便來日做鄰居。
(劉陶然摘自《一個中國記者眼中的丹麥》,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