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李
哥倫比亞是流傳中的“鍍金人”之鄉(xiāng)。傳說奇布恰酋長每逢大典或祭祀時,便全身涂上金粉乘筏前往瓜達維亞湖沐浴,部落臣民即向湖中拋擲金銀飾物,故而湖底鋪滿金泥和金器。當時哥倫比亞的富人們死后,為防尸體腐爛并祈求死者升天,都以金器塞在死者內臟或置于尸體旁陪葬。
西班牙殖民者16世紀進入哥倫比亞后,到處尋找“鍍金人”和瓜達維亞湖,并且瘋狂的盜墓,將搜掠來的黃金飾品毀熔成錠運回歐洲,使當地的印第安文物遭到毀滅性破壞。同時,殖民者大量征用印第安人采礦。年產黃金數千公斤,1661年—1681年哥倫比亞所產黃金占世界黃金產量的40%以上。
1939年,哥倫比亞國家銀行從掘寶者手中收購了一只“金瓶”。此瓶純金制作,造型精美獨特,瓶口頂著4個金球。這件事引起哥倫比亞政府的重視,從此開始了艱難的搶救“國寶”工作,多方收集未被殖民者掠走的殘余金器。并于1968年建起黃金博物館?,F藏有各類金器3.3萬件,總重量達1.5噸,是全球最大的黃金館。
黃金博物館坐落在首都波哥大市中心圣坦德爾公園內。該館警衛(wèi)森嚴,每批觀眾不能超過20人,分批進入。在悠揚的印第安樂聲中,一個金光燦爛的黃金世界呈現在人們面前,琳瑯滿目的展品造型各異,精美絕倫,令人目瞪口呆。每件展品都附有考古學家準確、簡要的文字說明。
展品分為三大類,一是印第安人裝飾頭、面、鼻、耳、手、胸、腹、腳部的金飾品;一是雕飾著人物等圖像的殉葬品和宗教祭祀器皿;一是盒、碗、碟、刀具、香爐、魚鉤之類實用品。小件用純黃金,大件用金銅合金,器面雕飾著各種圖像。而那些金箔則薄如紙,金絲細如毛發(fā),充分展示了印第安人從公元前2000年~16世紀之間,不同時期、不同部族熔鑄、雕制黃金器件的高超技藝。在遠古年代,印第安人就能用一種簡陋的泥爐使火力達到1063°C以上的熔金點,并擁有高超的碾箔、壓花、蠟鑄、包金、焊接等技術,證明印第安人是一個創(chuàng)造了高度文明的民族。
印第安人求神拜天和喜慶節(jié)日時,喜歡在頭、胸、腹等部佩帶金器,這些金器都雕上人物頭像或飛禽走獸圖紋。宗教祭祀器皿上的雕飾更是千姿百態(tài),祭天盛器上雕刻了鹿、鷹、蟾蜍等圖案。蟾蜍使用頻度最高,因它被視為智慧的化身,象征五谷豐登、子孫滿堂。
近年來出土的金器格外引人注目。1969年,在一個山洞里發(fā)現的金筏、金席片、金瓶等殉葬器,歷經數千年仍然閃著幽幽的金光。1987年出土地的3個頭盔、2個羽冠、4只金瓶和4個植物形狀的容器蓋,盔冠上圖案精美,瓶體形如一裸體女人,表現了古代土著人獨特的審美觀。
此外,黃金館還收藏了12000多件陶瓷器和大量的木制品、紡織品、貝殼制品,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十幾種土著古文化的燦爛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