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 遠
一位朋友從美國歸來,話題自然說起美國。談到美國的光怪陸離,也談及美國的五光十色。都淡淡的,并未引發(fā)太多的感想。只有一件小事,伴著朋友很異邦的手勢,一直難以忘懷。
他說,那天正走在紐約的大街上,卻被迎面而來的一位黑人青年拉住了。他傾聽著那位青年反復翕動的嘴形,卻被那青年的問話愣住了。當時,他只是攤了攤雙手,聳了聳肩,對那位黑人青年的問話,只回答了一個夸張的形體。直到目送那位青年的背影遠去。其實那青年開口時,他就聽懂了,只是他不明白,一個美國人為什么會拉住一個陌生人在大街上問:“什么是你的夢?”我知道他后來一定懂了,否則,他不會說出來。關于美國,這個故事太平凡了。
也許真的就到了無夢的季節(jié),曾經的夢也蒙上了時光的塵埃。因為我們還唱過:不要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不過曾經的夢,是被稱為“理想”的。我們在課堂上講,在作文里寫,就是沒人敢拉住大街上的陌生人盡情傾訴。也許我們還過于現(xiàn)實,知道課堂與作文里的夢,離現(xiàn)實還有漫漫長途。要不就是我們過于健忘,寫過講過也就忘了。當時,我們還擁有一句名言:“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庇谑前醽戆崛?,夢想之花便凋謝了。
無夢的一代,有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期盼。女兒四歲便迫不及待地問:“長大后想做什么?”女兒的回答,使我想起了站在紐約街頭的朋友。她說:“長大了我要做媽媽?!蔽耶敃r也愣了,為了我那沒有出息的女兒。像我那位朋友一樣,后來我也弄懂了女兒的回答,并為女兒高遠的志向,心存驕傲。那也許是人生最純真的夢了,在女兒的眼里,媽媽幾乎就是一切,而她想要的正是那個包羅萬象的全部。
人生之夢,或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縮小,但卻會隨時光的推進而逐步接近。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得有個夢,然后為之奮斗。
說起紐約街頭的那位黑人青年,自然就會想起美國的另一位黑人——馬丁·路德·金。記得好幾年前,第26屆奧運會的主題歌《美夢成真》在他的故鄉(xiāng)亞特蘭大的上空奏響時,耳畔一直回響的,還有這位黑人斗士反復吶喊的——《我有一個夢想》。我一直認為那是整個開幕式最動人的一幕,因為他的夢曾經震撼過整個世界,因為《美夢成真》使人潸然淚下。
1864年,美國南方奴隸主軍隊的失敗,實際上已經標志著美國黑奴制度的瓦解。但美國黑人并未得到他們祈盼的好運。直到一百年后,那位小個子黑人,高喊著他的夢,走上了美國的街頭。他的夢只是希望看到白人和黑人能共同坐在同一輛交通車上;看到白人和黑人的孩子能坐在同一張餐桌上共敘友情。時光又匆匆走過了三分之一個世紀,當全世界19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各種膚色的運動員,匯聚在飄揚的五環(huán)旗下,當那位著名的黑人拳王用顫抖的手點燃了奧運圣火時,馬丁·路德·金終于夢想成真。
我們有過夢嗎?我們的夢僅僅是劃過心靈的一道美麗的誘惑,還是寫進作文里去的一段“豪言壯語”?我們曾經為自己的夢吶喊過嗎?一個需要用我們的含蓄來掩飾的夢還有價值嗎?
馬丁·路德·金的人生歷程告訴我們,首先得要有個夢,然后就為之吶喊,為之奮斗。人生其實就是懷揣著自己的夢,然后堅定前行的漫長歷程。有了夢,才有目標;有了目標,才有人生奮斗的壯麗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