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斌等
乙肝患者:勤檢查防癌變
梁斌
麻師傅年輕時便已染上了乙型肝炎,肝臟輕度腫大,醫(yī)師建議他定期到醫(yī)院復查。然而很多年過去了,他并沒有出現(xiàn)乙肝復發(fā)的任何征象。麻師傅見這病既不影響吃飯,也不影響工作,而且多次復查結果均正常,便放松了警惕,慢慢地竟把這病淡忘了。幾十年過去了,麻師傅也到了退休的年齡,以為可以在家享幾年清福了。誰知退休后不久,麻師傅突然感到右上腹部隱隱作痛,伴有上腹脹滿。他沒有一點食欲,進食量明顯減少,身體眼看著消瘦。這現(xiàn)象引起了麻師傅及家人的警惕,他急忙到醫(yī)院就診。經B超、CT等檢查,最后確診為肝癌,并已到了晚期,失去了手術及其他姑息療法的機會。僅僅過了兩個月,麻師傅便因一次大出血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其家人心情沉痛地說:真后悔沒能堅持定期為他檢查身體,沒有能及早發(fā)現(xiàn)癌變。如能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他老人家決不會走得這么勿忙。
這話一點不錯。要知道,在門診就診時被查出的肝癌患者只有5%可以手術,而95%已為中晚期,失去手術機會。據專家統(tǒng)計,如果通過普查早期發(fā)現(xiàn)直徑小于3厘米的肝癌并及時手術,其5年生存率可達73%??梢娫缙诎l(fā)現(xiàn)是何等重要。
目前多數專家均認為,肝癌與乙肝有著密切的關系,并提出了“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假說。我國乃乙肝大國,為廣大乙肝患者進行定期的肝癌普查,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多年來常用血甲胎蛋白(AFP)和B超作為篩查和早期發(fā)現(xiàn)肝癌的手段。但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早期肝癌患者只有40%以上AFP呈陰性。就是已發(fā)生轉移的中晚期肝癌,也還有15%~20%AFP為陰性。這表明,肝癌的AFP陽性率并不高,因此不能單靠此項檢查來發(fā)現(xiàn)早期肝癌。用B超檢查早期極小的彌散型肝癌,由于回聲小而均勻,常為陰性結果。因此。探索新的早期診斷肝癌的方法是擺在醫(yī)務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血清a-L-巖藻糖苷酶(簡稱AFU)的檢測是近年來應用較多的一種新方法。該酶廣泛分布于人體各器官中?;几伟r血中AFU含量上升。臨床經驗表明,AFU的增高與腫塊的大小無關,只要有肝癌細胞的生長。即可出現(xiàn)其含量的增高。因此,可以據此發(fā)現(xiàn)早期的肝癌。
慢性乙肝患者(包括乙肝病毒攜帶者)最好進行定期的AFP加AFU的普查。再配合以B超、CT等檢查。這樣就能盡早發(fā)現(xiàn)乙肝的癌變,并且及早治療。
大豆抗癌功不可沒
段振離
大豆及其制品的豐富營養(yǎng),早已為人們所熟知。近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它還具有抗癌防癌作用,這更使人們對它刮目相看。
專家們對大豆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大豆中有一種特殊的晶狀物質,叫異黃酮素。這是一種植物性雌激素,其結構類似人體雌激素,能有效地抑制人體雌激素的產生。而人體雌激素過離被認為是引發(fā)乳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腫瘤新生血管形成是腫瘤繼續(xù)長大并轉移、擴散的基礎,而異黃酮素能阻斷新生血管的形成,故能阻止癌腫增長和轉移。還有學者指出。異黃酮素是良好的抗氧化劑,它能直接活化體內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谷胱甘肽)等抗氧化物質,以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此外,它還能增強巨噬細胞與自然殺傷細胞的功能。這皆有助于抗癌和延緩衰老。
研究者發(fā)現(xiàn)。分離出異黃酮素后的大豆仍然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這說明除了異黃酮素之外,必然還有另外的抗癌物質。經歷過無數次失敗之后,終于從大豆殘渣中又分離出一種小分子量的抗癌物質,命名為SBA。細胞實驗表明,SBA能在2小時內引起多種癌細胞自行凋亡。目前,SBA已在實驗室合成成功。
由此可見,經常進食大豆及其制品確實是一種良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