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瀛/文
古時“四”字是吉祥
近些年來,數(shù)字在人們的生活中變得活躍起來,“8”因與“發(fā)”的諧音而身價倍增,而“4”則反之。
其實,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里“四”是吉祥、完美、周全的意思,取事事熕乃模犎繅庵義。因此用“四”來命名的東西很多,信手拈來的就有——“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詩”:齊詩轅固、魯詩申公、韓詩韓嬰、毛詩毛公;戰(zhàn)國有“四君”: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古代有“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huán);元曲有“四大名門”: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志遠;小說有“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傳說有“四大愛情神話”:《天仙配》、《牛郎織女》、《白蛇傳》、《梁?!?文房有“四寶”:紙、筆、墨、硯;文人有“四事”:琴、棋、書、畫;天地有“四方”:東、西、南、北;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歲寒有“四友”:梅、蘭、菊、竹;等等。
選自《羊城晚報》
烏紗帽
看傳統(tǒng)戲,常見到舞臺上的官員頭上戴著兩翅的烏紗帽。官員被罷官,摘掉烏紗帽。
烏紗,為古代官帽名。它始自東晉,那時烏紗并非官員所特有,而是不分貴賤,臣民皆可戴。到了唐代,才定為官服。當時,烏紗是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所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于今天某些著裝行業(yè)的大蓋帽。最早的紗帽,并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用白紗制作,品級低下的官員才用黑紗。到了明朝,朝廷官員才全都戴烏紗帽。據史載,1370年,明政府規(guī)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臺上的傳統(tǒng)戲,尤其是京劇,我們見到的是明朝官員們的烏紗帽的樣子。
烏紗帽,起初用藤編織,以草巾子為里,紗為表,而涂上漆。后來官服用烏紗帽,由于紗經油漆后堅固而又輕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支硬翅。這兩“腳”,從宋初開始,逐漸加長,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說悄悄話。如果交頭接耳,兩支帽翅礙事,很可能會把帽碰掉地上,皇帝可以發(fā)現(xiàn)。
到清朝,烏紗帽雖被頂子花翎所取代,可“烏紗帽”仍成為人們口頭上稱官員的代名詞,在民間使用著。
選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