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星
不知大家有無同感,那就是在徒手赤腳動作練習時,有時會感覺到手腳發(fā)飄、勁道不夠,缺乏重量感。但當你戴上手套、穿上鞋子后,這種感覺會有所改變,沖拳、踢腿顯得有力了,意念感覺也好一些了。上述情況更多的是發(fā)生在初學者身上,原因是初學者沒有經過肌肉素質、動作技術的全面鍛煉?;蛴捎谧陨碇w結構、素質等原因,習者還不能很好地激發(fā)格斗搏擊之本能,所以練起來效果欠佳,這也是正?,F象。有人訓練時在無意中找到搏擊感覺,這是訓練正確的結果。但有人感覺的慢一些,還有的朋友訓練很長時間了,手腳還是軟綿輕飄,全無殺傷力。所以,有意識的做一些肢體的重量感訓練對提高搏擊能力、改善訓練效果是不無益處的。當然,重量感訓練不能作為提高搏擊能力的全部課程,它只是一個方面。功夫流派種類眾多,鑒于不同流派有其特定習練之法,也許此項并非所選。但若能有參考借鑒之處,也合筆者本意初衷。
說是“重量感”,其實它不只是一種感覺,而是實實在在的重量。
物理學中有個公式Ft=mv,其中F為物體的作用力,t為物體的作用時間,m為物體的重量,v為物體運動速度??梢钥闯鲎饔昧κ呛臀矬w質量成正比的,如時間、速度不變,當然質量大的物體作用力會大一些,所以一般手大之人出拳沖擊力更強一些。就像本文開頭所述,徒手赤腳與不徒手赤腳效果不同。你還可做一實驗,拿一帶柄的小鐵錘揮舞,然后去除錘頭、只要錘柄再感覺一下,你會得出正確結論的。手部的重量和手臂的肌肉發(fā)展應該是協(xié)調同步的,有發(fā)達臂肌而拳重不夠,是不能充分發(fā)揮肌肉的力量優(yōu)勢的。拳重可通過手部肌肉鍛煉獲得。鍛煉肌肉可做空抓及橡膠、彈簧握力器練習??兆r先放松手臂,然后緩緩吸氣,用暗勁使五指收緊成拳,收緊后閉氣片刻,然后緩緩呼氣放松,如此反復。空抓和握力器練習其實更多的是鍛煉前臂肌肉。最為自然的拳重訓練是擊沙包訓練。擊打時,拳要有松緊變化,在擊中目標的瞬間驟然收緊,這樣經常使手部充血發(fā)熱,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及營養(yǎng)輸送,久之掌指拳縫間肌肉充實,從而增加拳的重量感。當然,少有臂肌發(fā)達而手消指纖者,日常的各種訓練自然不自然的也會作用于拳、掌、指間。不過我們有意識地練習一些還是有益處的,可以找到錘擊一樣的感覺。
意念作為搏擊重量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用不可輕視。許多的實戰(zhàn)拳術都把意念訓練作為重要課程,可以說沒有精神力量的打斗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武術。李小龍曾說過:“你的精神力量會使你創(chuàng)出奇跡來?!?/p>
重量感意念鍛煉可從兩方面著手:
一、單純的意識感覺練習。比如平時走路或其他活動時,有意識地將意念置于手或腳上,放松手腳、輕輕抖動感覺其重量。意識中手腳有沉重感,走路時有腳踩地陷、抬腳生風之感。坐或站時,手于胸前或身側,五指自然微曲如抓物,意念中手中有如鐵球的重物,或把雙手想像成鋼鐵材質,砸、撞它物皆毀皆廢。久之,意識產生重量感,容易上手上身。
二、在擊打沙包、空練、對練時也要時刻感覺重量,此時的意念不應只在肢端了,手、臂與軀干,腳、腿與軀干感覺上是整體的。手、臂、腳、腿是攻擊武器,軀干是依托體,拳、腳的動量不只來源于臂部、腿部的肌肉運動,還是軀體轉動、傾斜以及側轉的結果。出拳時意念腿、腳、軀干渾如一體,如磐石,拳擊中物體時的反作用力絲毫不能讓我挪移。意念中力量滲入、穿透敵身,如沖破敵人身體的一把大錘。
李小龍在訓練時習慣把內力想象成流動的水,在動作時內力如水在肢體內流動。我們也不妨多做這樣的一些假想,想象丹田處能產生水樣的內力,并能隨意調向手臂或腿等部位。在出拳時內力之“水”能涌向手臂,迅速加速集于拳端,有噴射而出的感覺,想像中內力之“水”加大了拳頭速度,增強了拳的重量感。在腿踢、膝頂或其它動作時也可做同樣的想像練習。
搏擊對抗中的重量感不只是你自身的感覺,更有說服力的是對手的感受,讓對手真真正正的感覺你拳、腿的重量才是真目的。攻擊的效果是重量感的體現。
正確的發(fā)力是快速獲得動作重量感的前提??此坪唵蔚臎_拳、踢腿其實都不是外行人認為的一拳一腿。就直拳來講,拳擊的力量是腿蹬、髖旋、體轉、肩送的結果。你可做個比較,先做沒有腳、髖、體、肩配合的直拳動作,然后再做有后腳蹬地,旋髖轉體送肩的直拳動作,看兩次有何不同感覺。第一次肯定缺乏整體勁力;而第二次就不同了,拳臂重量、速度都比第一次大得多,渾身有一種充分發(fā)力后的暢快感。重量感其實更是動作的攻擊效果感、對敵人的威懾感,但所有這些都是源于正確的發(fā)力。眾多的搏擊術教程都會不厭其煩的介紹每個技擊動作的動作姿勢要領,這些都是為讓練習者正確了解發(fā)力技巧,從而獲得強有力的攻擊效果。重量感的獲得依賴于正確的發(fā)力。
有了實在的力量訓練、正確的發(fā)力,再加上意念升華,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揣摩,相信會讓那些正處迷途的朋友看到前路的?!糐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