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洪一
一、感 冒
感冒是一種外受風(fēng)寒而得的常見病。由于四季氣候、各地環(huán)境、各人體質(zhì)強弱的不同,表現(xiàn)癥狀也不相同。通常感冒可以分為風(fēng)寒、風(fēng)熱、挾濕等幾種類型。冬天發(fā)生的多屬風(fēng)寒感冒,冬末春初發(fā)生的多屬風(fēng)熱感冒,而發(fā)生在夏季的則多屬挾濕感冒,癥見怕冷、頭重、胸悶、周身無力、惡心嘔吐,小便黃而少,甚至兼有腹瀉等癥狀。治療應(yīng)以疏風(fēng)散濕、芳香化濁為宜。下列方劑即主治挾濕型感冒。
1、香薷10克、厚樸10克、白扁豆16克,水煎分二次溫服。
2、藿香正氣丸(中成藥,市面有售),每服1丸,一日三次。
3、貫眾16克、薄荷6.5克,水煎,一天分三次服。
4、砂仁2.5克,半夏、杏仁、人參、白術(shù)各6.5克,甘草2克、藿香6.5克、木瓜5克、厚樸2.5克、扁豆6.5克、赤茯苓6.5克,水煎,二次分服。主治夏日飲食不調(diào),濕傷脾胃,外感風(fēng)寒,胸膈痞滿,霍亂吐瀉,惡寒發(fā)熱,頭痛,身體困倦,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者。
5、檀香、藿香、香薷、廣木香各250克,木瓜750克,蘇葉250克,甘草、桔梗各750克,炒麥芽、炒谷芽各3000克,厚樸、茯苓、炒枳殼、焦山楂、陳皮各750克,炒神曲3000克,炒扁豆250克。共研細粉,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朱砂為衣,每次服一丸,白開水送下。可治療夏日感冒、中暑、急性胃腸炎及消化不良的腹痛泄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
此方名為"六合定中丸",若藥店有售,更為方便。
二、中 暑
下列方劑適用于中暑癥輕者,重癥患者應(yīng)速送醫(yī)院救治。
1、扁豆葉10克(鮮品19克~32克)水煎服。主治中暑口渴惡心,不思飲食。
2、鮮荷葉16克~32克,水煎服。主治中暑小便短少,煩躁不安。
3、滑石19克、甘草3.5克,共研細末,每服10克,溫開水沖服。主治夏日傷暑,面紅氣粗,口渴,小便色黃量少。
4、青蒿10克、薄荷3.5克,水煎,薄荷后下。主治傷暑身熱,頭暈。
5、白扁豆(炒)125克、藿香葉62.5克,共研細末,每服6克,涼開水沖服。主治傷暑后煩躁口渴,腹?jié)M吐瀉。如小腿腓腸肌痙攣(俗稱轉(zhuǎn)筋),可另加木瓜32克,水煎服。
6、食鹽1湯匙,用涼開水二大碗沖化食鹽加糖適量,當茶喝。
7、西瓜汁當茶喝。
8、生姜5片、胡椒末4克,煎生姜水,每次沖服胡椒末1克,一天三次。適用于中暑后兼有腹痛者。
9、若中暑癥狀較重,但附近又沒有醫(yī)院,可迅速將中暑者抬至陰涼處仰臥,解開衣服、褲帶,選用以下方法急救。
(1)用瓷針或三棱針刺委中、十宣穴放血,針人中穴并捻針行強刺激,直至病人蘇醒。
(2)細辛、牙皂各3.5克,共研細末,取少量吹入中暑者鼻中取嚏。
(3)用瓷湯匙蘸香油或菜籽油在中暑者背脊、肩胛和胸部緩緩刮痧(由上往下刮,由內(nèi)向外刮)。刮痧時用30%酒精或涼水也可以。
經(jīng)用上述任一方外治后,可再選用上列1~8方內(nèi)服,以爭取更多的救治時間,確保轉(zhuǎn)危為安。
三、毛囊炎(中醫(yī)謂之癤、癰)
毛囊感染,化膿發(fā)炎,小的叫癤,大的叫癰,初起時皮上呈現(xiàn)紅、腫、痛的小硬結(jié),逐漸擴大為錐形隆起。小癤一般無全身癥狀;大癤可有全身不適,發(fā)燒、頭痛等癥;癰的根盤較大,局部紅腫熱痛,全身不適,發(fā)冷發(fā)燒,頭痛;潰破時有數(shù)個"膿頭"。癤癰多發(fā)在頸、背、上唇等處??蛇x用下列方劑療之。
1、大青葉16克,水煎內(nèi)服,每日一劑,藥渣用以外敷。
2、金銀花32克、甘草4克、綠豆16克,每日一劑煎湯代茶飲。
3、金銀花、蒲公英各16克,野菊花、紫花地丁各10克,甘草5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4、苦參32克分為三份,每天一份水煎去渣,洗患處1~2次,連用七天。治小兒頭部生痱而成癤,腫痛或有膿水。
5、梔子、連翹、桔梗、當歸、赤芍、浙貝、牛蒡子各10克,薄荷、甘草、黃芩、川軍、木香、檳榔各6.5克,黃連5克,水煎二次兌勻,分二次服。治一切癤癰初起,紅腫熱痛,大便秘結(jié),小便赤。小兒酌減,孕婦慎用。
6、龜板16克,山甲珠、乳香、沒藥各10克,全蝎6.5克,水煎分二次服。小兒酌減,孕婦及癤癰已破者忌服。
7、蔥白7寸、蜂蜜62克,搗蔥白如泥,調(diào)入蜂蜜,外敷癤癰未破者,一日一次。切忌服食。
8、黃芪16克、當歸10克、銀花32克、甘草6.5克,水煎分二次服。癰生上部者加川芎6.5克;中部者加桔梗10克;下部者加牛膝10克;膿多不易出者加白芷10克。主治癰瘡潰破,不紅不痛,身體虛弱,久不收口的患者。
9、木蘭杈根皮(又名馬料梢、馬棘)32克、雞內(nèi)金10克、冰片4克。將木蘭杈洗凈曬干,用麻油炒黃;雞內(nèi)金則用黃土炒,去黃土,二味共研細末,放入冰片,再研至極細,用以撒于癰瘡破潰處,去腐生肌,療效特好。
四、燙傷、燒傷
夏季衣著單薄,裸露部位較多,日常生活中被燙、燒傷的機率較高,一旦發(fā)生,除了切膚之痛而外,甚至?xí)?dǎo)致瘡瘍,危害身體健康。為免卻更大的痛苦,請選用下列方劑療之。
1、生大黃適量,研為細末,用雞蛋清或麻油、桐油調(diào)為糊狀,涂抹患處。
2、麻油4份、大黃2份、蜂蠟一份。把大黃入油內(nèi)炸枯取出,再放蜂蠟溶于油中,攪勻待冷,涂抹患處,以紗布敷蓋。
(1、2方適用于一般燙、火傷,紅腫灼痛起水泡者。)
3、綠豆粉32克,用雞蛋清調(diào)為糊狀抹患處。適宜于開水燙傷或輕度燒傷。
4、銀花、生地各16克,當歸、甘草、花粉各10克,水煎分二次服。主治燙火傷,心煩,口渴。
5、黃芩、黃連、梔子各10克,大黃、赤芍各6.5克,連翹16克,水煎分二次服。主治燙火傷,遍身灼熱,大便干,小便赤,甚至昏迷者。
6、生地、麥冬各25克,生首烏16克,元參、銀花各32克,甘草10克,水煎分二次服。主治燙火傷后的津液耗損,心煩口燥,舌赤無苔。
7、黨參、甘草、川芎各6.5克,白術(shù)、茯苓、當歸、杭芍、地黃各10克,水煎分二次服。主治燙火傷后,氣血耗損,精神不振,創(chuàng)面日久不愈。
8、燙火傷后煩悶昏迷,可用健康男孩的尿一碗、朱砂1.6克、蜂蜜32克,用開水沖調(diào),冷卻后服下。
9、桑樹枝、槐樹枝、柳樹枝各64克,白蠟47克,頭發(fā)、紅糖各32克,冰片16克,麻油600毫升。將"三枝"入油內(nèi)煎枯,去渣,再將頭發(fā)、紅糖入鍋煎一會,過濾去渣,加入冰片、白蠟溶解攪勻,晾一夜,裝入瓶中備用。用時取鴨毛或毛筆蘸藥油搽抹燙火傷,一天二次。7~10天痊愈,且不留疤痕。
10、石灰125克,淘米水260毫升,麻油適量。將石灰置入瓷器中,加入淘米水攪勻、澄清,再將麻油倒入其中(澄清的石灰水為1/3,麻油為2/3)攪成糊狀,裝瓶備用。外搽燙火傷,一天二至三次。此方劑對局部二分之一以上燙傷面、起泡后潰爛化膿,且伴有體溫升高的患者也有效,七天基本痊愈。
五、昆蟲咬螫傷
夏季,各種昆蟲異常活躍,它們之中的蛇蝎蜂蟲卻令人可憎可畏,一旦被其叮咬螫傷,輕則致使局部瘙癢腫痛,重者全身不適,甚或危及生命,嚴加防范,及時救治,十分必要,切莫掉以輕心。下列諸方可供選用。
1、毒蛇咬傷
被毒蛇咬傷后,立即在傷口的上端約一寸處用繩或布條扎緊,在傷口下端1~2寸處再扎一道繩或布條,放低傷肢,擠壓傷口令毒液排出。亦可用干凈小刀擴創(chuàng)傷口,拔上火罐,使毒汁血水流出。每隔10~15分鐘須將綁扎的繩子松動幾秒鐘,直至療后一小時。
(1)季德勝藥片。立即口服5片,并用溫開水或唾液將藥片溶和,涂在傷口四周,留出傷口不涂藥,肢體腫脹時,可將藥液涂于其上,防止毒液上行。
繼服湯藥:五靈脂13克、雄黃6.5克、生地16克、金銀花25克、白芷7克,黃芩、黃柏各10克,蜈蚣5條、全蝎6.5克,丹皮、川連各10克,蒲公英16克,車前子、生大黃各10克,蚤休、防己各16克,枳殼、桃仁各10克,地丁16克、元明粉10克,水煎服。
(2)白芷32克、夏枯草63克、蒲公英32克、紫花地丁32克、白芍10克、甘草16克,水煎一次服下。忌食酸味、魚雞牛羊肉等物。
(3)五靈脂32克、雄黃16克,共研細末,每次服6克,每日1~2次,白酒沖服。并可用醋或酒調(diào)敷傷口。
(4)選大活蜘蛛一只,將傷痕挑破,把蜘蛛放在傷口上,它即自行吸吮毒液,中毒后不再動彈,立即將其取下放入冷水中,不一會又會活過來,再令其吸毒,如此兩次毒未盡,可另換一只蜘蛛。
(5)八爪龍根、開口箭根、避蛇生全草各6.5克,鼻血雷根、龍纏柱全草各3克,麻布七根、降龍草根、九龍膽、二郎箭根、一支箭全草、攔蛇風(fēng)全草、虎牙草全草、磨架子草全草、黑烏梢、大血藤、淮木通各10克(以上均為草藥),白芷、威靈仙各10克,甘草6.5克,紅花、細辛各3克。上藥用白酒3斤浸泡15天,撈出藥渣,再用3斤白酒泡30天去渣,兩次泡得的藥酒混合備用。每次喝二兩,酒量好的可加倍。此方為預(yù)防蛇咬中毒之劑。當你進入林莽山野,或涉足毒蛇出沒之地,可提前服之,即使被毒蛇咬傷,也可安然無恙。此藥酒也可用于治療,藥渣可用來外敷蛇咬傷口。孕婦忌服。
2、蝎螫傷
(1)膽礬研末用醋調(diào)和,涂搽傷處。
(2)將蝸牛曬干去殼,蘸唾液搽抹螫傷處。
(3)天麻、烏梅、菖蒲、半夏、白芷各等分,共研細末,用唾液調(diào)敷患處。
(4)新鮮瓦松洗凈去根,搗爛取汁。洗凈螫傷部位,用三棱針刺破創(chuàng)口,擠出毒汁后以瓦松汁液涂之,一天數(shù)次。
(5)活蝎子6條,放入50毫升酒精中浸泡二天備用。用時蘸取酒精涂于螫傷處,愈早愈好。
(6)蟾酥62.5克,朱砂、雄黃各250克,麝香1.6克,活蝸牛125克,冰片3克,依法制成藥錠,單重3克,醋研,調(diào)敷患處,每日一至三次。治疔瘡、發(fā)背、腦疽、乳癰及一切惡瘡初起,疼痛麻木。對蝎螫蟲咬亦有奇效。專供外用,不可內(nèi)服。
3、蜂螫傷
好醋、肥皂任用一種洗螫傷處;也可用蚯蚓屎以水調(diào)敷。
六、食物中毒
1、吃杏仁過多而中毒,呼吸困難。用杏樹根內(nèi)層白皮63克~94克,水煎,頻頻灌服,中毒較深者應(yīng)盡量多飲。亦可用甘草47克煎水服;或用麝香0.3克溫開水沖服。
2、毒蕈野菌中毒
(1)野梨數(shù)個,切碎搗爛取汁兩小碗,一次喝下。主治誤食毒蕈,牙關(guān)緊閉,口唇發(fā)紺,不省人事。
(2)鮮六月寒全草16克至32克,水煎一次服;或用干品研細末,開水送服,每次3~6克。必要時每隔2小時服用一次。主治食毒蕈中毒,昏迷,抽搐。病人不能自己服藥,可由他人灌服。
(3)生甘草32克、綠豆125克,煎煮成湯,頻頻灌服。若食后在1小時以內(nèi),可用羽毛或手指探喉催吐,爾后服藥。
(4)甘草500克,加水4000毫升,文火煎至2000毫升,每小時服50毫升,直至中毒癥狀消失。
3、吃螃蟹中毒,嘔吐、腹痛、腹瀉??捎米咸K葉62.5克、生姜3大片,急火煎1~2沸,頻飲。
4、青白菜、腌漬青白菜存放過久或細菌作用下,可使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食后便可發(fā)生中毒。癥狀表現(xiàn)為倦怠、乏力、嗜睡、頭痛、頭暈、嘔吐、腹瀉、心悸、口唇發(fā)紺、全身青紫、四肢發(fā)冷、血壓下降、昏迷、驚厥。
立即針刺和行推刮術(shù)??诜什轀?,飲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