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善
(定遠縣婦幼保健所,安徽233200)
1一般資料
用艾葉加蒼術(shù)制成艾條,穴位灸治妊娠嘔吐33例,其中年齡最小21歲,最大28歲。有嘔吐反應(yīng)7~10天來就診20例;11~20天13例。
2治療方法
2.1藥物組成和制法陳艾葉(2年以上)250 g,蒼術(shù)50 g。先將蒼術(shù)研成細末,再將艾葉揉搓成團狀,兩者混勻,用細麻紙(或易燃的薄紙卷裹成長20~25 cm艾條,直徑約1.2 cm。
2.2選穴及灸治方法取中脘、天突、內(nèi)關(guān)、巨闕、神門、足三里,點燃艾條對準選定的穴位,距皮膚1寸上下熏灼,直到所灸穴位皮膚呈潮紅色為止,每日1次。除上述方法外,未做其他輔助治療。
3治療效果
33例中經(jīng)3次治療嘔吐停止17例,經(jīng)5次治療嘔吐消失11例,經(jīng)7次治療嘔吐消失5例。
4典型病例
陳××,女,28歲,已婚,小學(xué)教師。就診日期:1997年3月20日。于2年前曾因妊娠嘔吐頑固而終止妊娠。此次停經(jīng)50天后,即開始出現(xiàn)頻繁嘔吐,時而吐出黃色苦水,不能飲水和進食,食后則吐,中西醫(yī)多次用藥,仍無效,遂來我所就診。檢查為早孕?;颊弑砬橥纯?、精神緊張。在上述穴位灸治2次后癥狀明顯減輕,治療4次后,僅有輕微惡心,治療7次癥狀消失,足月娩出一3600 g健康男嬰。
5體會
妊娠嘔吐,又稱妊娠惡阻,多因婦女素體偏弱,脾胃虛寒。妊娠后,臟腑精氣聚而養(yǎng)胎,而胎濁之氣則上逆戳胃,胃氣不得降,故食之即吐。而天突、巨闕、中脘均有治療胃反嘔逆之功效,又都是任脈之經(jīng)穴,所謂任主胞胎。加之蒼、艾暖胃暖宮之品,能祛寒降濁,和胃養(yǎng)胎,其功效神奇可想而知。而足三里為陽明經(jīng)之合穴,主治胃痛嘔逆,為人體之強壯穴。灸其穴,壯其陽,胃陽得復(fù),其濁氣自然下降,嘔吐得止。內(nèi)關(guān)、神門均有安神寧志之功,蓋胎氣上沖,胃氣不降,勢必造成心神逆亂,灸治內(nèi)關(guān)、神門,能養(yǎng)心益志,使七情合順,氣和則血和,血和則胎氣和。而蒼術(shù)能健脾燥濕,和胃調(diào)中,艾葉能溫胃暖宮,二者氣味芳香,相須而行,借以上六個經(jīng)穴,調(diào)和陰陽,和胃降逆,溫養(yǎng)胎氣,母子俱安。
(收稿日期:19990103,趙昕發(f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