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石
1991年1月16日凌晨2時38分,8架美軍的 AH-64A“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打響了“沙漠風暴”行動的第一槍。4分半鐘后,伊拉克兩個關鍵防空雷達站被AH-64A徹底摧毀,為多國部隊飛機轟炸巴格達開辟了一條安全的空中走廊。這是美國武裝直升機進行突擊的成功戰(zhàn)例之一。
1942年,美國人就曾用西科斯基公司的R-5直升機進行過武器射擊試驗,他們在其機頭處安裝一門20毫米口徑的機炮來進行射擊。1950年,又在貝爾公司的貝爾47直升機的滑橇上,安裝火箭發(fā)射筒進行了火箭發(fā)射試驗。1953年,美國陸軍第24步兵師還為直升機射擊試驗研制了專用的槍榴彈。
由于美國空軍認為,其它兵種用武器裝備直升機執(zhí)行任務是在挖自己的墻腳,于是在1952年出臺了一項規(guī)定:禁止美國陸軍執(zhí)行屬于空軍的近距支援、突擊運輸?shù)热蝿铡C绹戃妼Υ瞬挥枥聿?,與此同時也設法對付,以不受這種規(guī)定的約束。例如,他們在執(zhí)行任務時,不使用“突擊運輸”的說法,而使用“空中機動”的術語。
根據(jù)一項名為“小家伙A”的研制計劃,1955年4月至7月,美國陸軍對直升機加裝武器進行了一系列試驗。試驗的目的,是驗證將輕型直升機改裝成專用反坦克直升機的可行性。試驗所用的反坦克火箭,是為時速高達數(shù)百公里的固定翼作戰(zhàn)飛機設計的,試驗證明,它并不適于裝在輕型直升機上使用。由于美國陸軍航空學校校長卡爾·I·赫頓準將認為,將直升機武裝以后,可以在核戰(zhàn)中執(zhí)行兵員運輸任務,解決部隊的運輸問題,所以他建議對火箭和直升機進行必要的修改,然后再作試驗,繼續(xù)執(zhí)行“小家伙A”的研制計劃。
赫頓的建議沒有得到官方的支持,只好私下進行研制,并于1956年初,在亞利桑納州拉克堡成立了一個專門的研制試驗小隊。在該小隊初期的研制工作中,美國國防部從來也沒有授權,自然也沒有經費,實際上只是一部分熱心人的個人行為。
該小隊研制計劃的負責人是伊·D·范德普爾上校,成員還另有2名飛行員、1名地勤組長和1名管理人員。
試驗用直升機為貝爾H-13E“蘇人”,它安裝了兩挺口徑7.6毫米的機槍和兩枚“厄利肯”80毫米直徑反坦克火箭。1956年春,發(fā)射試驗準備工作一切就緒。
首次試驗時,直升機被固定在一個木制發(fā)射平臺上,武器發(fā)射由遙控進行。試驗結果,機槍射擊振裂了駕駛艙的氣泡式艙蓋。試驗人員通過在座艙蓋與機體連接的螺釘孔處加裝橡皮墊的辦法,初步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此基礎上,飛行發(fā)射試驗繼續(xù)進行。試驗開始,飛行員首先操縱直升機升空,并在較低高度上懸停,然后在前飛時進行了火箭發(fā)射。試驗表明,火箭能沿直線飛行,且彈著點偏差不大。
1956年春,赫頓和范德普爾在對加裝了武器的直升機進行試驗的同時,還為探討武裝直升機的戰(zhàn)術進行了演練。當年6月,美國大陸陸軍司令部指示,在美國陸軍各步兵師中,試驗建立能在核戰(zhàn)爭中作戰(zhàn)的、具有高度機動作戰(zhàn)能力的特遣隊。6月27日,赫頓寫信給大陸陸軍司令部司令懷曼上將,建議用武器裝備直升機來建立這種特遣隊。赫頓的建議在得到批準后,于1956年7月5日,用有武裝的直升機進行了首次正式武器試驗發(fā)射。試驗中,直升機裝備的武器為兩挺12.6毫米口徑的AN-M2機槍和4枚“厄利肯”火箭,飛行員是詹姆斯·蒙哥馬利上尉。武器發(fā)射非常成功。
范德普爾得到了官方的支持,他參觀了通用電氣公司在佛蒙特州的伯林頓工廠,該廠同意專門為直升機制造一套火箭系統(tǒng),并在3個月之內交付。
后來的試驗使用了較大的直升機,并有了較完善的武器系統(tǒng)。到1957年中,該試驗小隊就有了10架直升機:6架H-13“蘇人”、2架皮亞塞基H-21“肖尼人”、1架皮亞塞基H-25“陸軍螺”和1架西科斯基H-19“奇克索”。當時,試驗小隊被臨時命名為“空中騎兵排”,成員已達到27人。
“空中騎兵排”后來又改為第7292空中戰(zhàn)斗偵察連。1959年3月,第8305空中戰(zhàn)斗偵察連正式成立,編制約70人。這支部隊的飛行員都擁有一架供試驗用的直升機,基本武器配是7.6毫米口徑的航空機槍和70毫米直徑的折疊翼火箭。
在這些直升機中,H-21“肖尼人”直升機的機頭下,安裝的是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用的轉動炮塔機炮。這樣作的目的,是讓直升機在機頭向上的姿態(tài)下,機炮也能對地面進行射擊,而安裝固定式機炮就不能作到這一點。雖然試驗結果因機炮重量太重,又加上在遠離重心的機頭處,使直升機飛行困難,但這種想法被后來的實踐證明還是正確的。因為這種系統(tǒng),正是目前世界上武裝直升機所普遍采用的頦下炮塔的雛形。
1958年8月,這個空中戰(zhàn)斗偵察連將法國制造的SS-10導彈安裝在H-13H直升機上進行了發(fā)射試驗,使直升機第一次具有了真正的反坦克能力。為此,美國陸軍與貝爾直升機公司簽訂了一項合同,以研制一種直升機專用導彈系統(tǒng)。SS-10導彈與現(xiàn)在的導彈不同,它在發(fā)射以后至命中目標之前,必須一直靠手操縱來控制導彈飛行,就象航模愛好者遙控模型飛機飛行一樣。而直升機飛行的振動,又使飛行員很難用手準確控制導彈的飛行。盡管如此,試射證明,直升機裝備導彈用于反坦克作戰(zhàn)還是可行的。
為了宣傳武裝直升機在陸軍作戰(zhàn)中的巨大作用,從1957年6月起,參加試驗的機組人員,便在美國各有關軍事單位進行武器發(fā)射表演。表演說明,直升機的速度、靈活性,加上它的火力和規(guī)避機動能力,能使其易損性降到最低限度。如在拉克堡馬特森靶場,二級準尉查利·布拉邁耶飛行員駕駛H-21直升機,進行了12.6毫米口徑的機槍射擊表演,還熟練地表演了這個大家伙的飛行機動性。
1958年春,在得克薩斯州的布利斯堡,試驗的武裝直升機進行了一次有重要意義的表演。因為布利斯堡是美國防空部隊的老家,該部隊確信,他們能用步槍擊落直升機。而且,表演地處沙漠,直升機也沒有隱蔽之處。這無疑是對武裝直升機前途的一次考驗。當時,美國陸軍參謀長麥克斯韋爾·D·泰勒上將也將出席觀看發(fā)射表演。
實際上,那兒雖為沙漠地形,但有縱橫交錯的干涸河床。這些河床的深度,足以隱蔽離地飛行高度為0.9至3米的直升機。
由于沙漠地區(qū)中午氣溫太高,超載和功率不足的直升機起飛和懸停都有很大困難。范德普爾與發(fā)動機和機體制造者商量,決定讓飛行員在起飛和巡航時均加大旋翼轉速,以提高升力。
觀看表演的賓客離表演直升機約4.8公里。表演開始后,他們看見直升機忽而下降進入洼地,忽而升起飛越高地,時隱時現(xiàn),并在低高度進行了機槍掃射和發(fā)射火箭表演。此外,還由較大的直升機進行了運送兩棲突擊部隊的表演,賓客們都看呆了,表演獲得極大成功。
雖然,武裝直升機的試驗表演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研制試驗過程中,由于武器系統(tǒng)的臨時湊合,以及為與武器系統(tǒng)配合必須對直升機進行適應性改造的特點,所以也曾發(fā)生過一些事故。例如:
駕駛2511號H-13直升機的飛行員羅伯茨,在一次試驗發(fā)射“象鼻蟲”火箭時,火箭就被卡在了發(fā)射筒中。他在另一次飛行中還險遭不測。當時,他駕駛該機準備飛行幾公里到馬特森靶場去作表演。那天天氣很熱,該機不僅在主吊掛點已掛載了武器,而且還另載有一名乘客,致使直升機重量超過了它的最大總重。當該機飛臨靶場準備降落時,不料發(fā)動機功率突然減小,直升機隨即下降進入自己旋翼的下洗氣流中,直升機失衡,向左傾斜下墜,導致左起落架與地面重重相撞彈跳。幸運的是,羅伯茨和乘客都沒有受傷,直升機也無大礙,表演按計劃繼續(xù)進行。
有一位駕駛員叫博比·萊瑟姆,他是一名中校,也曾發(fā)生過一次事故。事故發(fā)生在去佐治亞州本寧堡進行實彈射擊的飛行途中。當時,他駕駛一架裝有武器的H-13直升機,另有一名乘客。在飛行中,H-13撞到了樹上,駕駛艙窗玻璃被完全撞碎。也算幸運,直升機安全降落在了本寧堡。
為防止類似事件發(fā)生,如防止飛行中與電線、樹木相撞等,有一位名叫查利·布拉邁耶的飛行員,曾把一把張開的大剪刀焊到他的H-21直升機的前起落架上,以利用這把剪刀剪斷較小的樹枝或電線。這就是直升機撞線保護系統(tǒng)的早期例子,這種保護系統(tǒng)現(xiàn)在已成為許多軍用直升機和民用直升機的標準裝備。
經過4年的試驗和專題研究之后,美國防部終于在1960年5月批準了美國陸軍直升機加裝武器的正式要求。根據(jù)武裝直升機的作戰(zhàn)試驗,美國陸軍在1962年夏天提出了建立空中騎兵旅、空中運輸旅和空中突擊師的建議。1963年2月,成立了試驗性質的第11空中突擊師,并在后來重新命名為第一空中騎兵師,該部隊于1965年8月被部署到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