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生
安徽省安慶市立醫(yī)院(246003)
關鍵詞頸椎病變量牽引法治療按摩治療
頸椎病引起的眩暈癥發(fā)病率較高,臨床表現(xiàn)不一,大多以牽引、手法、中藥等治療為主,取效容易,治愈難。我們于1994年5月至1998年12月采有用變量牽引與按摩,治療該病,療效滿意,報道如下。1臨床資料ゲ±年齡最小25歲,最大65歲,平均45歲;男60例,女140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長35年;單側為主占80%,1臨床資料ケ咀楣87例,男54例,女33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67歲;20~35歲9例,36~45歲23例,46~55歲31例,55歲以上24例;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達4年;其中合并左肩及左上肢癥狀者24例,右肩及右上肢癥狀者19例,混合性癥狀者9例,單純性眩暈者35例。
2治療方法
2.1原則:解除頸部軟組織痙攣,糾正偏歪脊突,緩解或消除對交感神經(jīng)、椎動脈的刺激和壓迫,調整頸椎內(nèi)外平衡,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
2.2方法:先采用坐式牽引,患者坐在牽引椅上,用特制的頸椎牽引套托住下頜和枕后,通過滑輪裝置,以身體重量作為對抗牽引。根據(jù)年齡、體質、病變程度、耐受性等綜合因素選擇牽引重量,可由體重的1/7重量開始,逐加到1/5牽引力,使病房員在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tài)下,達到最大的有效牽引的效果。牽引力于前傾中軸線15°~25°,牽引時間30分鐘為宜。然后讓患者取俯臥位,醫(yī)者用拇指揉、按壓頸椎兩側的頸夾脊線、風池、膈俞線和崗上線,重點刺激風池、頸椎兩側過敏點和陽性結節(jié)處,取肝俞、腎俞、涌泉穴?;颊哐雠P位,醫(yī)者用雙拇指或魚際分推頭部,用多指在頭部作梳頭皮法,回旋性輕抓法,拇指揉壓頭部督脈線、膽經(jīng)線,取百會、率谷穴,放人迎,揉點三陽交、太沖穴。結束時,取中立位臥床休息,隔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3治療結果ケ咀槿愈(癥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功能)54例,占62%;顯效(主要癥狀消失,頸肩活動無明顯障礙)21例,占24%;好轉(癥狀、體征有改善,但不能正常工作)10例,占11%;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7%。
4典型病例ザ∧常女,37歲,會計。1995年10月17日因頭部眩暈,視物旋轉,頸部強迫體位,臥床不起一周入院,住院號:197463,病初眩暈,進而惡心嘔吐,強迫體位,不能活動,伴左頸部劇痛,在當?shù)刂委?周,無效。入院體檢:痛苦面容,臥床,目不能睜,頭向左偏歪,右頸6椎體右旁壓痛明顯,右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右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為陽性。X線平片,頸椎反曲畸形,頸5、6向后成角,頸4、5向前滑移3mm,頸3~6后下緣明顯骨質增生。診斷: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癥);中醫(yī)診斷:痹癥(瘀血阻絡夾寒濕型)。治則:舒筋活血祛瘀,祛寒通絡。方法:頸部牽引結合按摩治療,初次牽引重量為7kg。2次治療后癥狀明顯緩解,眩暈明顯好轉,頸部及右上肢可自由活動,1個療程后癥狀消失,配以舒筋活血化瘀,祛寒化濕通絡中藥,加功能煅煉,2個月后痊愈。隨訪2年無復發(fā),正常生活工作。
5討論ゾ弊擋∫起的眩暈治療關鍵在于消除或減輕由頸部各種軟組織病損及其引起的頸部神經(jīng)、椎動脈、頸髓的牽拉壓迫粘連,恢復頸椎的穩(wěn)定性和生物力學平衡。ビ捎詬骰頰叩奶逯省⒉〕獺⒛褪芐遠疾幌嗤,所以牽引的重量亦不相同,以患者的自我感覺良好為度,逐步在耐受范圍內(nèi)變量牽引,其目的使頸椎椎管的總長度盡可能拉長,伸展被扭曲的椎動脈,擴大椎間孔和神經(jīng)管,減輕對神經(jīng)根和脊髓的壓力,改善腦部的供血不足癥狀,結合按摩、揉撥、按壓和各穴施手法,治療后確能達到調整頸椎內(nèi)外平衡,緩解或消除對交感神經(jīng)椎動脈的刺激和壓迫,改善腦部血液循環(huán),恢復腦部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