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7小題,每小題2分,共計74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2.夏商周時期最突出的科學成就出現(xiàn)在下列哪一知識領域?
A.天文歷法B.醫(yī)藥學
C.生物學 D.地理學
3.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
①崇法反儒 ②防止舊勢力復辟
③毀滅文化 ④加強思想控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5.下列各項符合右圖所示南北對峙局面的是
A.十六國與東晉
B.北魏與宋
C.北周與陳
D.金與南宋
6.府兵制創(chuàng)立于
A.西魏
B.北周
C.隋朝
D.唐朝
7.下列政權滅亡的先后順序是
A.遼、南宋、金
B.西夏、遼、金
C.西夏、金、南宋
D.金、西夏、南宋
14.中國近代教育變革的一個特點是
A.先廢除科舉制度再建立新學制
B.新學堂首先創(chuàng)辦于東南沿海地區(qū)
C.先創(chuàng)辦新學堂后頒行新學制
D.先開辦軍事學堂再開辦其它學堂
15.1920年直皖戰(zhàn)爭結束后,掌握中央政權的軍閥派系是
A.直系和奉系
B.皖系和奉系
C.直系
D.皖系
17.中國共產黨發(fā)出"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的號召是在
A.蔣介石對中央蘇區(qū)第四次"圍剿"時
B."何梅協(xié)定"簽訂后
C.瓦窯堡會議期間
D.西安事變發(fā)生后
25.人類曾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qū),后世界逐步連成一體,在此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
B.地理知識的積累
C.資本主義制度的出現(xiàn)
D.航海探險家的貢獻
37.下列關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促使許多國家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
B.西方國家普遍加強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C.縮小了大多數(shù)發(fā)展中國家同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差距
D.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
二、材料解析題:(同全國卷。略)
三、問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41題15分,第42題15分,第43題13分,共43分。
41.簡述唐初至清前期賦役制度的演變,分析這種演變的主要趨勢及其原因。(15分)
42.試從福建事變和西安事變發(fā)生的時代背景,(3分)領導者身份、主張及策略,(8分)結果和影響(4分)等方面分析兩者的異同。
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一、選擇題答案:(共74分)
2.A 3.B 5.B 6.A 7.C 14.C 15.A 17.B 25.C 37.C
二、材料解析題:(共33分)
(答案同全國卷)
三、問答題:(共43分)
41.答案要點:(15分)
①演變:唐初實行租庸調制,納絹或布代役;(1分)唐中期兩稅法改變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主要按土地和財產多少征稅;(2分)明中期推行"一條鞭法",將田賦、徭役、雜稅合并,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多少征銀;(2分)清前期實行"攤丁入畝",將丁稅平均攤入田賦,統(tǒng)一征收"地丁銀",廢除人頭稅。(2分)
②趨勢:以銀兩代實物,賦稅中貨幣比重加大;(1分)征稅從以人丁為主要標準變?yōu)橐缘禺a為標準,對農民的人身控制趨于松弛。(2分)
③原因: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fā)展;(2分)農民的反抗斗爭;(2分)統(tǒng)治者順應形勢,調整政策。(1分)42.答案要點(15分)
(1)都是在日本加緊侵華,抗日救亡運動不斷發(fā)展的形勢下發(fā)生的。(3分)
(2)領導者都是國民黨內的愛國將領。(2分)(注:只答人名未答身份者不給分)
(3)兩者均采取了與共產黨合作的策略。(2分)
(4)福建事變主張"反蔣抗日",建立了反蔣政權;西安事變主張"逼蔣抗日",實行"兵諫"。(4分)
(5)福建事變被蔣介石勾結日軍鎮(zhèn)壓,十九路軍瓦解;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4分)
(編者注:天津卷中與全國卷相同的試題略去。題號同原卷。全國卷見本刊200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