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立新
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故事,是時下許許多多家庭正在發(fā)生的真實事件的寫照。那位母親的感慨和孩子的茫然都讓人覺得親切熟悉,仿佛就是自己家里尚未平息的爭論,仿佛就是朋友剛剛訴說的煩惱。而且,對這類事情的意見通常涇渭分明,家長們“英雄所見略同”,孩子們則“不謀而合”。究竟是家長們思想陳舊,還是孩子們觀念超前?的確是值得討論一番。
首先,什么是奢侈?似乎是存在著某種標準的,而這標準又好像并不固定。細想一想,對于貴為帝王、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儀來說,故宮里的自行車是奢侈品,紫禁城里的電話也是奢侈品;對于大多數(shù)的老百姓,60年代一包奶粉是奢侈,70年代帶著兒女去餐廳有魚有肉地吃上一餐是奢侈,80年代全家在假期到海濱享受陽光和海風也是奢侈。
90年代呢?什么樣的物質(zhì),什么樣的事情可以叫做奢侈呢?按照字典的解釋,奢侈是指“用錢沒有節(jié)制”,“過分享受”。但不能否認,奢侈的標準一直在變化著,這種變化隨著時間的延伸在不斷地加快。當然,即使在同一時期,同一年代,不同家庭對于奢侈標準的理解仍然是極為懸殊的。這雙一百多元的鞋子究竟是不是算得上是奢侈,看來需要根據(jù)男孩家庭的情況具體分析。
其次,我們應該提倡什么樣的消費觀念?實際上,人們的消費觀念也是隨著社會發(fā)展而變化的。有這樣一個笑話:一位中國老太太與一位美國老太太在天堂相逢,各自講講在人間的經(jīng)歷,中國老太太說:“我攢了一輩子的錢,在來天堂的前一天,終于買到了自己的房子,在自己的房子里住了一天?!泵绹咸f:“我還了一輩子的債,在來天堂的前一天,終于還清了買房子欠的債?!蹦腿藢の兜牟粌H是這個笑話直接展現(xiàn)的兩種消費觀念,而是這則笑話在中國的流行,帶給了我們某種提示。它至少說明,不少的中國人正在對習以為常的消費觀念進行著懷疑和思索,而且它還暗示著,已經(jīng)有人干脆拒絕接受和服從傳統(tǒng)的觀念,在這些人當中,年輕一代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
我想,那位母親給孩子講這個故事的苦心,既不會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去買兩元一雙的鞋——根本買不到,更不會是希望孩子為免得磨損鞋子而赤腳勞動或玩?!^對舍不得。
其實,母親無非是希望孩子懂得節(jié)儉,無論到了什么年代,無論社會發(fā)達到了什么程度,節(jié)儉都是一種美德。在這一點上多數(shù)家長都會贊成這位母親的,也往往會在生活中采取一種類似的“憶苦思甜”式的教育。然而,就像教育上許多其他問題一樣,懂得節(jié)儉,做到節(jié)儉,靠“說教”,靠“憶苦思甜”通常不會有明顯的效果,重要的是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就以這位母親為例,比如,利用假期讓孩子去打打工,自己嘗嘗“掙錢”的艱辛,或者回一趟家鄉(xiāng)——如果那里還沒有完全擺脫昔日的貧困,可能都會比媽媽的故事更能讓他體味自己鞋子的價值。
前不久,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篇介紹“新人類”的文章?!靶氯祟悺碧刂赋錾诹甏?成長于七八十年代的一代新人,他們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饑餓、動蕩和貧困,他們受到正常的教育,享受富裕的生活,感受飛速發(fā)展的物質(zhì)技術文明。因此,他們以不同于父兄的方式成長,并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影響自己的父母,甚至這個時代。
“新人類”與他們的父輩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別,其中最明顯的大概就是消費態(tài)度的不同了。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成年人來說,消費只是維持生存的一種手段:面對越來越豐富的商品,我們總是要反復掂量取舍,有時甚至不知道到底該如何去消費??墒恰靶氯祟悺本筒煌恕K麄兩钤谝粋€物質(zhì)日趨豐富的時代,社會不斷成長的消費文化和消費理念正好和他們的成長同步。到街上看看就能強烈地感受到,所有產(chǎn)品的營銷策略幾乎都是迎合他們的趣味。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們就有了與父母不同的價值空間:父母可能想的更多的是今后的日子,孩子則更注重現(xiàn)時的感受,于是他們給人留下的一個強烈的印象就是一味的消費,一味的名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