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頌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末期,由梅塞施密特公司研制的Me-163飛機問世。這是一種全新的作戰(zhàn)飛機,它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采用了火箭發(fā)動機,二是沒有水平尾翼,即采用了所謂的無尾布局。
盟軍進攻柏林時,法西斯德國的敗局已定,不少德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紛紛離開德國,大量有價值的先進技術資料也被美蘇等國弄走,如著名的火箭專家馮·布勞恩就到了美國,上述的無尾飛機技術被美國得到后立即進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美國道格拉斯公司為美國海軍研制了一種無尾三角翼飛機——F4D-1“天光”戰(zhàn)斗機。在此期間,美國海軍還試制了七八種無尾飛機,但只有F4D-1和另外一種叫F7U“彎刀”的戰(zhàn)斗機得到保留并繼續(xù)發(fā)展。
美國先后有過多種編號為F 4的作戰(zhàn)飛機,如F4B-4,由波音公司于1932年研制,是一種活塞式戰(zhàn)斗機;F4U“海盜”,由沃特公司于1943年研制,也是一種活塞式戰(zhàn)斗機;還有一種是大家所熟悉的F-4“鬼怪”戰(zhàn)斗機,它最初的編號為F4H-1,是第二代戰(zhàn)斗機中的優(yōu)秀機型之一;還有一種就是本文要介紹的F4D-1“天光”戰(zhàn)斗機。它出現(xiàn)在F-4“鬼怪”之前,也是美國海軍飛機或艦載飛機史上唯一一種投入使用的無尾三角翼艦載戰(zhàn)斗機。
1947年中,美國海軍提出要研制一種新型戰(zhàn)斗機。隨后,道格拉斯公司與美國軍方簽訂研制合同,1948年12月開始制造兩架原型機。經(jīng)過兩年多的努力,首架F4D-1原型機于1951年1月首飛,第2架原型機不久后也完成了處女航。
該機采用單座單發(fā)無尾三角翼布局,翼展10.21米,機長13.92米,機高3.96米。裝一臺普惠公司的J57-P-2渦輪噴氣式發(fā)動機,推力43.1千牛。最大平飛速度1118公里/小時(高度10000米以上),升限13000米、航程1930公里。主要武器為4門20毫米機炮,常規(guī)炸彈、火箭彈和紅外近距空空導彈等。
F4D-1“天光”研制出來后,曾多次創(chuàng)造過噴氣式飛機世界飛行紀錄。1953年10月3日,由美國海軍少校維迪駕駛,在加利福尼亞州索爾頓湖空軍基地上空,首創(chuàng)9.2公里航線最大飛行速度1212公里/小時的速度紀錄。1958年5月22日和23日,由雷弗德伍駕駛,先后創(chuàng)造了3000米、6000米、9000米和13000米各高度上升速度紀錄,打破了1957年2月28日法國飛行員克拉爾蘭駕駛的噴氣機創(chuàng)造的51.2秒爬升至3000米的紀錄。另外,F(xiàn)4D-1爬升至13000米僅用了2分36秒,而克拉爾蘭則用了3分56秒。
F4D-1原型機試飛完成后,又經(jīng)過了大量的改進,第一架F4D-1“天光”生產(chǎn)型于1954年6月首飛成功,并于1956年4月開始交付美國海軍部隊服役。
F4D-1共有7個外掛點,機身中線以下機腹上掛了一個NAVPAC吊艙,兩旁是兩枚紅外制導的AIM-9B“響尾蛇”近距格斗導彈。該機機翼內(nèi)側掛載兩個副油箱,靠左邊的一個具有長長的受油探管,可進行空中加油。兩個副油箱掛架外側的機翼前緣分別各有兩門20毫米口徑的機炮半埋入翼內(nèi),最靠翼端的兩側掛架則可掛裝19枚火箭的火箭發(fā)射巢。
機翼的后掠角大、展弦比小、相對厚度(機翼厚與弦長之比)也較小。采用大三角翼,沒有水平尾翼是“天光”戰(zhàn)斗機的最大特點。尤其是那翼尖圓弧過渡、前緣后掠很大的機翼,看上去十分醒目。這樣做可使飛機由亞音速飛行到超音速飛行過渡時比較平穩(wěn)。飛機不用平尾,機體結構變輕,剛性更好,超音速飛行阻力很小。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由于F4D-1的機翼展弦比過小 ,機翼面積較大,所以飛機的亞音速飛行阻力也比較大,因為那時候的超音速飛機,只有在打開發(fā)動機加力的情況下才能進行超音速飛行,而多數(shù)情況都是處在亞音速飛行狀態(tài)。另外,取消水平尾翼后飛機俯仰操縱和平衡靠裝在機翼后緣的升降副翼來承擔。升降副翼一物兩用,同時上下偏轉(zhuǎn)時起平尾升降舵的作用,而一下一上時則起副翼的作用。機翼內(nèi)側后緣原來可安裝襟翼之處也被升降副翼所占用,所以F4D-1采用了前緣襟翼,來彌補無尾三角翼飛機的另一個缺點,以獲得較大的升力。由于沒有平尾,因此它在起飛降落時,必須抬高機頭。這樣一來,飛行員的前方視野變差,為了看清前方跑道又不得不壓低機頭(“協(xié)和”號客機也有同樣問題,為此它采用了可下折的機頭設計),這樣又會加大著陸速度,使飛機的滑跑距離加長。由于F4D-1是艦載飛機,需要在航母上著陸,滑跑距離太長是非常不利的。幸好艦上有攔阻設備,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缺陷。此外,F(xiàn)4D-1飛機在艦上起飛時也有類似問題,盡管有一臺噴氣發(fā)動機加上艦上的蒸汽彈射器的強勁動力,但還是達不到短距離起飛的升力要求。那怎么辦呢?它和沃特公司的F7U戰(zhàn)斗機的前起落架設計都是一樣的,除了可正常收放外,起飛時還可以伸出一截。在彈射起飛過程中,前起落架突然伸開,可使飛機機頭抬高10度至20度,這樣一來起飛迎角和升力都增大了,起飛就不成問題了。
F4D-1“天光”在使用中還發(fā)現(xiàn)不少問題,如它在著艦時,穩(wěn)定性和控制能力差,以及調(diào)整飛行高度反應慢等。由于該機存在這些先天不足,加上美國海軍戰(zhàn)略思想的變化和美國國防部經(jīng)費削減等原因,使道格拉斯公司的F4D-1“天光”和沃特公司的F7U“彎刀”(也是一種無尾飛機)均提前退役。它們都沒有任何參加實戰(zhàn)的記錄。只有在50年代末的臺灣海峽危機中,美軍曾在臺灣部署過F4D-1戰(zhàn)斗機,但也沒有用過。由于同樣的原因,1956年在F4D-1的基礎上發(fā)展的F5D無尾戰(zhàn)斗機計劃,還沒有來得及實施就壽終正寢了。此后一直到90年代初,美國還搞過A-12無尾飛翼式艦載戰(zhàn)斗機,也是還沒搞出來就下馬了。
F4D-1“天光”,雖然像一顆流星一樣轉(zhuǎn)瞬即逝,并早已被人們所遺忘,但由于它采用了獨特的無尾三角翼布局,在美國航空發(fā)展史上還是應該留有一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