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琪 曉 丹
玩具是孩子們的寵物,是開發(fā)孩子智慧的又一“良師”,也是培養(yǎng)孩子身心健康的手段之一。
市場上的玩具種類很多,根據(jù)孩子的具體情況,妥善選擇,有益于培養(yǎng)好孩子。
●形象型玩具如各種動物、娃娃、家具、炊具、各種交通工具等。這類玩具主要以形象為吸引力,孩子在擺弄中能獲得啟蒙知識。如抱著布娃娃,學著大人的語言,要他聽話,不要頑皮;學著大人擺弄炊具、餐具等,從中培養(yǎng)愛勞動、愛清潔的習慣,體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智力型玩具如七巧板、拼圖木塊、塑料插件、棋類和變形玩具等。這些都可增長孩子的知識面,活躍思維能力,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只要孩子自認為擺弄得好的,就會有一種成功感。如果得到家長的夸獎,還可培養(yǎng)一種自信心。如果擺弄得不好,孩子還可推倒了重來,可以鍛煉不怕失敗,爭取成功的毅力。
●科技型玩具這類玩具以慣性、磁性、發(fā)條或電池為動力,包括可控型的玩具,還有光電、聲控、電子等種類。年齡小的喜歡“母雞下蛋”、“蕩秋千”等,年齡大一些的就喜歡復雜的。孩子在玩弄時往往追問家長幾個“為什么?”此時家長應滿足孩子求知的欲望,或者主動地講解一些簡單的原理。以增強孩子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
●建筑型玩具可以培養(yǎng)孩子認識環(huán)境,比較物體結構的能力。如積木、塑塊、建筑組件等。孩子要玩好這些玩具,就可能需在街上、電視上注意觀察街道、房屋造型、墻體外飾、建筑群體、橋梁路口等社會建筑。這些都可鍛煉孩子的記憶力、構圖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體育型玩具如各種小球類、跳繩、塑圈、飛碟、橡皮筋等??梢藻憻捄⒆觿幼鞯拿艚?、靈活性,手腳的協(xié)調性以及身體的平衡性。不過家長要注意掌握其活動量。
●音樂娛樂玩具10歲以內的孩子對這類玩具有不同層次的愛好。1~2歲玩鈴鐺,3~4歲吹喇叭,5~8歲學電子琴,9~10歲學弦樂,有的還會彈鋼琴??傊變簳r期有悅耳的響聲就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隨著年歲的增長,那些有節(jié)奏和動聽的音響,吸引力更大。家長可視其愛好,有選擇地購買,以培養(yǎng)孩子的音樂感、節(jié)奏感、欣賞能力及自我陶醉感,甚至在此基礎上有所發(fā)展。
●軍事型玩具這類玩具品種較多,戰(zhàn)場上的兵器無所不包,海陸空都有,發(fā)光、發(fā)聲、光電并舉等。男孩特別有興趣??膳囵B(yǎng)孩子勇敢、機智的品質,提高保護自我的意識。但家長要防止那些舞棍弄槍、耍劍玩刀的格斗玩具,以免誤傷或互傷。
●怪誕、暴力、殺傷型玩具等如水壓槍、氣壓槍、飛鏢、手拷、仿卡通人物等。它們雖然強烈地刺激著孩子們的獵奇心理,但家長們購買時要切記慎重或不買。因為這類玩具只能培養(yǎng)孩子喜歡打斗格殺、兇氣逼人、脾氣暴躁、稱王稱霸的不良性格。這種不良現(xiàn)象不僅在家庭中會出現(xiàn),在幼兒園、學校中也時有出現(xiàn)。
俗話說,“孩子七八九,頑皮勝似狗”。因為這時的孩子精力較旺,好奇好動。而玩具正是迎合孩子這種心身發(fā)展而設,但家長們一定要“把關”,不能只要孩子有東西玩,不吵不鬧,就依著孩子,隨意購買玩具。
另外,家長還要引導教育孩子,防止孩子出現(xiàn)喜新厭舊,互相攀比等不良行為,要使孩子在游玩中培養(yǎng)自己愛鍛煉、愛動腦、愛物品、愛科學的優(yōu)良品德和有序的生活習慣。
孩子看牙病的心理準備
薛敏
大凡看過牙病的人,都會說:“我一進口腔醫(yī)院的門就緊張!”成人都這樣害怕看牙病,那么,孩子在醫(yī)院里哭鬧,不配合醫(yī)師看病,甚至連牙椅也“絕不上去”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怎么辦?帶孩子到醫(yī)院去看牙病前,家長就要給孩子一點心理準備。針對不同年齡孩子的不同理解能力,采用不同的方法做些思想工作。
首先,描述出牙病的危害性及不治療的后果。幼兒(1~3歲)或學齡前期(3~6歲)的孩子,還未上學,“大道理”是聽不懂的,只有采用比喻的方法,描述牙病的危害性,如:你的牙齒里面有個大蟲子。如果不讓醫(yī)生把它拿出來,它就會一直爬進肚子里,肚子就會痛;學齡期(6~12歲)的孩子,具備了一定的學習經(jīng)驗和理解能力,可以說實話提高他們的認識,如:牙齒是我們吃東西吸收營養(yǎng),的好幫手,如果沒有好牙齒,許多有營養(yǎng)的食物就吃不動,營養(yǎng)也不能吸收,身體就會缺乏營養(yǎng),這樣,個子就長不高;至于青春期(12歲以上)的孩子,對許多問題“頗有主見”,已有自我保護意識,可以針對某些他們關心的問題,抓住他們的心理來談,如對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可以說:現(xiàn)在正是你緊張學習的階段,大腦也處于緊張的工作時期,需要大量的養(yǎng)料來補充,它才跟得上運轉,人才聰明,那么,牙齒是消化食物的第一關,怎么能損壞呢!
第二,可以給孩子示范一下醫(yī)生看病的動作,有經(jīng)驗的家長如能講述一下醫(yī)生補牙或拔牙的大致操作過程則更好,讓孩子不要因為擔心醫(yī)生要“打針、開刀”等而倍感恐懼。即使可能因拔牙要打麻藥針,也可以對孩子說:“麻藥針看上去針頭長,蠻可怕,但打起來不很痛,就像螞蟻夾你一下。”讓孩子心里“有底”,就診時不十分驚慌。有些孩子看到醫(yī)療設備就害怕,家長可以盡量淡化一些孩子聽來駭怕的說法,如:牙科醫(yī)生的機器聽起來響,其實就像家里的自來水龍頭一樣,家里是洗手用的,而醫(yī)院里則是洗牙用的,等等。
第三,講清治療時可能會有疼痛,鼓勵孩子“向解放軍學習”,勇敢一點,堅持一下。千萬不要騙他們,說:“一點也不會痛的”,“很舒服的”,這樣,反而會造成他們對醫(yī)護人員或家長本身的不信任感,復診時,工作更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