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平 劉振華
漢陽是我國歷史名城之一,它瀕長江、臨漢水,北望漢口,東眺武昌,有著蒼郁的龜山、秀麗的蓮花湖、高聳入云的電視塔、古老傳奇的歸元寺,俞伯牙“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地方也在這里。漢陽著名古跡晴川閣景點群中,1993年又增加了一處名勝——鐵門關。
鐵門關始建于三國時期,據(jù)《漢陽縣志》載:“吳魏相恃,用兵沔口(今漢陽),設點于此”。漢陽古稱夏口或沔口,三國初期,吳國先后攻占劉表所轄之夏口卻月城、魯山城,合并二城為石陽城,鐵門關于此時修建,屬石陽城一部分,迄今已1700余年。歷史上鐵門關背倚古大別山(即今龜山),俯控江滸,雄峻險固,易守難攻,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因此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孫權先后令陸遜、諸葛瑾領兵駐守,以抗魏、蜀。從三國到唐初的數(shù)百年間,鐵門關經(jīng)歷多次激烈爭奪,聲名日噪,被稱為“虎豹關”,明代楊樞曾題聯(lián):“漢門日抱黿鼉窟,大別天開虎豹關”,可見了它的險峻。唐初,漢陽建磚城,鐵門關作為軍事要隘的作用漸退,逐漸成為漢陽對外文化、經(jīng)貿交流的通道和供人們游覽的歷史遺址。直到明中期,鐵門關一帶還依然繁榮。
鐵門關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是明代末年,此時的鐵門關已基本不,僅剩一段段土基墻座。相傳三國時蜀將關羽曾在鐵門關附近江邊飲馬,到清代人們就在鐵門關基址上建成一座關帝廟,以此祭祀這位三國時期的英雄。鐵門關最終因戰(zhàn)亂和年久失修等原因,毀于清末民國初年。
現(xiàn)在倚山臨江、巍然屹立的鐵門關是1990年12月由武漢市文物部門根據(jù)明清總體樣式復建所成。復建后的鐵門關占地面積為800余平方米,關體高為26.5米,關的橫寬為44米,進深達18米。關體墻面全部由紅砂石砌成,城樓為二層歇山筒瓦頂。翹餞飛檐,翼角升騰,紅柱墨瓦,表飾施予雅五墨彩繪,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整個關體為三拱城門形制,橫亙于洗馬長街之中。關內主拱高15米,跨15米,為雙行機動車道。兩側副孔為人行道,像這樣高、寬、闊的城門拱形通道,目前在國內還不多見。與北京天安門城門拱相比,鐵門關要高出一倍,比南京挹江門之拱要高出1/3,可見它的巍峨雄壯。城樓第一層廳內陳列有栩栩如生的《三國演義》中人物故事雕塑屏,如“三顧茅廬”中的劉,關、張和諸葛亮,還有“孫權沔口敗黃祖”、“諸葛亮借東風”、“三氣周瑜”、“赤壁之戰(zhàn)”、“關羽威震華夏”、“空城計”,以及“禰衡作《鸚鵡賦》”等。這組雕塑展將三國人物與發(fā)生在湖北等地的故事連在一起,將人們帶回到十幾個世紀前的古戰(zhàn)場,使人們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氣息。登上二樓憑窗眺望,晴川閣周圍的景色盡收眼底,人們領略到這壯麗的大好河山,頓生思古奮今之感。
鐵門關現(xiàn)在是武漢名勝晴川閣景點群中的一個主體建筑,它以其悠久的歷史淵源,雄奇巍峨的英姿為名城漢陽乃至江城武漢大增風采。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