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先忻
趙雅度教授,研究員,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副所長,我國最著名的神經外科專家之一。針對目前國內用7刀治療腦腫瘤、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逐年增多,不開刀切除腦瘤已日益為人們接受,但究竟什么是γ刀?γ刀是否包治百病?……帶著這些問題,筆者趁趙教授在蘇州參加腦血管疾病研究國際交流會時采訪了他。
什么是γ刀?
γ刀并不是真正的手術刀,它實質是一種放射治療。1951年瑞典的神經外科專家Leksell教授提出在顱外用一次大劑量射線精確地作用于腦內小的病灶上,其準確程度和治療風格猶如外科手術一樣,故稱放射外科,為非開顱性手術。
γ刀是如何治病的?
γ刀的治療原理是使畸形血管的內皮細胞增多,逐漸使血管變厚,血管腔閉塞,腫瘤組織在有效的等劑量曲線中,接受大劑量射線,使病變組織逐步產生放射性壞死,而曲線邊緣劑量很快衰減,病變周圍正常組織幾乎不受損傷,換句話說,立體定向放射外科主要通過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所接受放射劑量的顯著差異抑制腫瘤生長,并使其皺縮,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所以γ刀治療有個等待療效時間,平均是1.5年,2年治愈率可達80%以上,總有效率達90%以上。
γ刀所用的放射源是什么?
1968年,第一臺γ刀在斯德哥爾摩的卡洛林斯卡醫(yī)院問世。近30年來,現已有了第三代產品,機內裝有201個獨立的60Co放射源,其產生的γ射線通過均勻布在半球頭盔上的“準直器”,聚焦作用于顱內設定的靶點上,γ射線上由精確的Leksell立體定向儀導向,并經計算機計算劑量,可在較短時間、有限范圍內輻射γ射線到相當大劑量,殺死或抑制腫瘤細胞增長,使其皺縮、退變或壞死。γ刀包治百病嗎?
γ刀作為一種綜合學科的治療手段,還在不斷進展、完善,一個好的治療方案,必須有神經外科醫(yī)師、神經影像專家、放射治療專家和放射物理人員的通力協(xié)作,目前對顱內深部、小的(φ<3厘米)、邊界清楚的實質性腫瘤和動靜脈畸形療效較好,對中小型或手術殘存的聽神經鞘瘤,控制率可達85%以上,對垂體腺瘤、腦膜瘤、顱內轉移瘤療效也好,對膠質瘤目前尚無定論,γ刀在耳鼻喉科、眼科的應用也不斷增多。
γ刀治療有無副作用?
總的來說,γ刀治療缺點是較少的,動靜脈畸形患者術后會有3%~4%的病例有再出血,雖然這個比例不高于動靜脈畸形的自然出血率,且再出血程度有逐漸降低趨勢。但一旦再出血,須得到及時治療。另外,在近腦干生長的或較大的聽神經鞘瘤,γ刀治療后,有可能造成腦積水。γ刀手術特別適合于老年病人,或手術危險性較大的雙側腫瘤并希望保持一定聽力的病人。γ刀治療聽神經瘤主要優(yōu)點是無需開顱,保護面神經。
趙教授最后告誡患者,γ刀并不是萬能神刀,必須由具有經驗并能熟悉各類治療方式的醫(yī)師為病人提供最佳治療選擇方案,以提高顱內腫瘤患者治療后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