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為民
采訪之一:老照片和卡通玩具一樣好玩兒
被訪者:楊瀟(女,廈門大學新聞系二年級學生)
問:聽說你非常喜歡《老照片》一類懷舊的東西,人們總以為懷舊是老年人的專利,在你的年紀應該更喜歡搖滾?。?/p>
楊: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么,我只是非常喜歡那里面的圖片。如果只有文字會很枯燥,有照片會覺得很珍貴,平時看不到,會覺得挺有意思的,而且圖片比較有說服力。搖滾我也很喜歡,這兩種并不矛盾。
問:《老照片》規(guī)定歷史在20年以上的照片才有資格歸到“老照片”里,20年前還沒有你呢,你能從中感受出什么呢?
楊:看到我不知道的東西啊,它起碼是些跟中國有關(guān)系的東西。上中學時,我因為不喜歡我們的歷史老師也就不喜歡歷史課,也不喜歡歷史書,但這些書不同。教科書不如課外書好看。
我爸爸經(jīng)常從北京給我寄這些書,每次我剛看完,就被同學們借走了,整個宿舍都看。廈門也有賣這些書的,只不過要比北京晚一個月的樣子。商業(yè)區(qū)都不賣這些書,只有在高校附近的書店才買得到,而且基本都是老師、學生買。
問:你覺得在這里面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楊:很多。比如《老照片》第二期里的“凌遲處死”,還有第一期里上海“十大名妓”,我們同學都在說:怎么長得這么丑啊……我覺得是解放前的東西更吸引我,反而是文革的東西大概離我太近了,我并不喜歡,那些照片并不是很特殊,對我來說沒有什么視覺沖擊力。
問:你從《老照片》一類的書中得到的主要是什么樣的感覺?楊:好玩兒!這和你在街上看到賣的那些很卡通很毛絨絨的玩具一樣有意思。
采訪之二:現(xiàn)在去拍下個世紀的“老照片”
被訪者:李振盛(中國人民警官大學新聞系攝影教研室主任)
問:你從事攝影工作多年,所拍的照片做過統(tǒng)計嗎?
李:文革10年,我大約照了8萬到10萬張。
問:那個時候你已經(jīng)認識到你所拍攝到的將來會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嗎?
李:沒有,只是覺得應該多紀錄一些。后來為此得了大獎是始料不及的事情。問:根據(jù)你多年的攝影經(jīng)驗,你怎么判斷一個事件有無價值?
李:攝影者不能依靠自己判斷準確了才去紀錄,因為歷史價值往往要留待后人去評說。我的學生經(jīng)常說:李老師經(jīng)過了文化大革命,所以照片會獲大獎,我們沒有文化大革命,我們拍什么?。科鋵嵨覀兡贻p時也說過類似的話,因為我的老師拍攝過毛主席、白求恩,我們當年也覺得生不逢時。80年代末報紙上有條消息說北京街頭人們排隊買大白菜、買煙囪。我就告訴學生,現(xiàn)在去把這兩個景象拍下來,到了下個世紀就會成為“老照片”。
問:這次你應邀到香港拍攝香港回歸,希望為歷史紀錄下什么景象呢?
李:拍香港回歸,人們往往要到處找歡慶的標語,像北京過街橋上的那些,在香港很少。我以前的教訓就在于沒有文革特征的就不拍,所以我這次拍了很多平靜的景象。像7月1日人們在公園里看報,狗在蜷著睡覺,老人們在遛鳥……這也是回歸的第一天啊、這就是600萬港人平穩(wěn)過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