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的感覺非常好
黃志明,香港田家炳中學副校長,16年教齡的中學教師。
我是1955年出生于香港,念了3年幼稚園,7年小學,7年中學,5年大學(這里面包括一年的教育學院),畢業(yè)后就到中學里當老師,教數(shù)學,一直干到今天。在香港當教師是個很不錯的職業(yè),像我這樣大學畢業(yè),又念了教育學院的人,一參加工作,就可以有2萬港幣的月薪,相比進入工商界找工作的人,他們的月薪只能從1.2萬開始。(黃志明說著遞給我一張香港的“官立和津貼學校教師薪級表”,里面很復雜地標出各級的中、小學教師根據(jù)學歷、資歷和職位而不同的薪金收入。我從這張表中大致猜出,黃志明這樣已做到了中學副校長的人,月薪大概在4萬到6萬港幣)
而且教師這個工作還很穩(wěn)定。我們一般不會失業(yè)的,受保護,不會輕易被解聘。在80年代后期,香港的經(jīng)濟發(fā)展很快,移民大量涌入,當時學校都招不滿教師,但是到了前年去年,應聘的人就很多,學校就可以對應聘的人挑挑揀揀了。但是在香港當教師是很辛苦的。我們統(tǒng)計工作量是以一個“循環(huán)”作單位,每個循環(huán)為6天,一個理科中學教師應當每個循環(huán)上30~32節(jié)課,語文教師可以稍微少一點。我現(xiàn)在當了副校長,行政事務較多,每個循環(huán)也有27節(jié)課,平均每天4節(jié)。我們每天早上8點鐘進學校,一直到下午5點半離校,工作時間一直都緊緊張張,授課,找學生談話,解決問題,改作業(yè),沒一刻空閑。
在香港的中學,學生的課程大致是這些:中文、英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科學通識(包括歷史、地理、經(jīng)濟)、體育、中國歷史、美學、音樂,女孩子學一點家政,男孩子學一點工藝(包括電工、木工、一般工具等)。在我念大學時,升學壓力是很大的,只有3%的人可以上大學,到了五六年前,已經(jīng)可以有18%的人上大學了,所以今天的中學生應當是沒有太大壓力了。
在香港,官立(即公立)中學和政府大量補貼的津貼中學占了學??倲?shù)的90%,私立學校占10%,教學質量懸殊很大。所以大量的好學校還都屬于官立和津貼學校。像我們學校就是一所津貼學校,政府每年撥款2300萬港幣,企業(yè)和個人可以給我們提供資金,但只能給校董會,作為獎學金使用。所有入學的學生,一律不準有“贊助生”,學校收了學生的錢而錄取,視作貪污。我們學校每年招的學生中,有10%是學校先挑,經(jīng)過考試可錄取,其余90%是經(jīng)過會考,根據(jù)學生志愿和分數(shù)由電腦排隊,分配進來的。
做了那么多年的教師,我還是非常喜歡這個職業(yè),因為我喜歡接觸學生。我喜歡他們身上那股朝氣蓬勃的活力。教書的過程,實際也是教人的過程,你眼看著一個個孩子從不會到會,那些很難理解的定理和公式,從不懂到懂,學文化,學做人的道理,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感覺是非常好的。有的原來曾經(jīng)問題很大的學生,后來學好了,成了人才,他來看我時,我覺得非常地欣慰,因為我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拉過他一把,有什么能比這個更讓你高興呢?去年我曾利用假期帶學生到內(nèi)地的廣東去交流參觀,學生們觸動很深,回來后就有人提出要學唱國歌,這使我非常興奮。我覺得,在一個曾經(jīng)長期推行殖民地教育的地方培養(yǎng)人的民族自豪感,我有這種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