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邦杰
在那編造夢的地方
沒有不同的夢讓你我分享
我們做了同一個夢
如春之來臨,給我們力量
編者的話
1995年,我刊在第1期推出特別報道《特困生,你要挺住!》,講述了大學校園里一群年輕學子的苦難和堅強,校園的貧困一時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很多特困生挺過了4年的艱難歲月,跨越了人生的重要關口,含辛茹苦之后總算學有所成??烧l也難以料到,當他們面對畢業(yè)分配時,卻再次陷入迷茫。和所有人一樣,他們渴望深造,渴望一份能發(fā)揮才能的工作,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但是,家庭的重負,社會關系的缺乏,逼迫他們中的很多人放棄最初的理想,放棄做了4年的燦爛夢想——他們本可以走得更遠更好的呀!
然而無論如何,他們就要告別美麗的大學校園遠行,走向社會走向色彩斑斕的生活了。值此人生轉折關口,讓我們再次把目光投向他們,并道一聲:“特困畢業(yè)生,你走好!”
自學掌握16種語言——一位身懷絕技、家境貧困的名牌大學畢業(yè)生,囿于天生的“白化病”,竟無單位肯接納。他的苦學事跡及其窘境被傳媒披露后,引起了上上下下的關注……
驚動了副總理的畢業(yè)生
陽春三月,百花競秀,正是行將跨出高等學府的學子們躍躍欲試的黃金時節(jié)。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應屆畢業(yè)生唐均,在看到他的同學一批批被各地用人單位接納搶走后,悄悄抹去失望的眼淚,他又捧起了那本宛如“天書”的古典希伯萊語《圣經(jīng)》。耶酥基督并不能解除他求職無門的痛苦,唯有這稀冷僻的學習與研究,才能使他超神入定。
一縷陽光探身進來,在唐均白皮膚、白眉毛和白頭發(fā)上灑下一層金輝,他無親地從床沿蜷身到床里。唉,與生俱來的“白化病”(造成強光下極度弱視與眼球激烈振顫),行將桎梏他無限的前程。他在以優(yōu)異成績學完本科全部課程的同時,主要靠自學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英語、俄語、德語、阿拉伯語以及女真文、西夏文、印地文、東鄉(xiāng)文等16門大小語種。用人單位的退避三舍,滿腹經(jīng)綸派不上用場,這對一位有志青年,是多么痛苦的折磨。
苦難是天才的墊腳石
1992年12月,四川省宜賓地區(qū)江安縣出了個了不得的秀才,在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四川省賽區(qū)中,唐均躋身決賽并奪得一等獎。這條新聞尚未冷卻,唐均再度成為十里八鄉(xiāng)的“熱點人物”——他以高出全國重點院校錄取分數(shù)線79分的佳績;問鼎中國知名高等學府。
知根知底的人百思不解:窮困潦倒的唐家既無高知遺傳因子(幾代農(nóng)民,父親小船水手,母親家庭婦女),又缺乏優(yōu)雅的學習條件(全家3代5口總收入200多元),怎么就培養(yǎng)出這樣一個令人羨慕的“舉人”呢?
有兩個人可以回答這類疑惑。一個是唐均的老師顧永經(jīng),一個是唐均的鄰居老張頭。
初一學英語,唐均對詞的來源特有興趣,背記單詞易如反掌,英語老師十分器重這個愛提些古怪深奧問題的孩子。一個偶然的機會,班文任顧永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唐均悄悄用英文寫的文章、詩和日記,同學們管唐均那幾大本習作叫“天書”。
唐均的德語,是在鄰居家的電視里學會的。高中時電視臺播放德語電視講座,他每隔一天下午4點就準時到鄰居老張頭家學習。半年多時間無一 “缺課”。在閉塞的大山中,既見不到日爾曼文化,更看不到“黃發(fā)碧眼大鼻子”,唐均對德語的掌握,卻達到了會讀、能寫、聽懂的水平。
然而,唐均的高分,并不能馬上叩開他朝思夜想的高等學府的大門。直到一般院校錄取通知書下達時,癡癡苦等的唐均仍被失望的陰影所糾纏。面對他的“白化病”,很多負責招生的老師搖頭惋惜。顧永經(jīng)老師急得茶飯不思,她整日奔波在縣招辦和地區(qū)教育主管部門之間,“唐均的視力差到坐第一排仍看不清黑板上的粉筆字,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出類拔萃的優(yōu)異成績。這對一個完全靠聽覺、靠自學的學生,該有多么頑強的毅力!唐均的‘白,并不影響他的學習,難道‘白是什么大逆不道?”苦口婆心的游說,據(jù)理力爭的辯論,唐均的才能和老師的韌性終于感化了決策的頭頭腦腦。
1993年9月15日,喜訊姍姍來遲,望穿秋水的唐均收到了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但是,磨難并沒結束。進校后,唐均成了重點體檢對象。南京鼓樓醫(yī)院對他進行反復檢查、會診,以至于那段時間唐均灰心地產(chǎn)生了卷鋪蓋回家的念頭。數(shù)不清多少次,他像神志茫然的祥林嫂,對各科醫(yī)生機械地重復著相同的“交待”:從娘胎里生下就是這樣;我的弟弟和正常人一樣;我外公告訴我祖上5代都沒有這個毛病;小學時到重慶醫(yī)院求治過;中學時到成都華西醫(yī)大瞧過,醫(yī)生都說“先天性的”“不能確診,不能隨便下藥”……最后,鼓樓醫(yī)院的專家們也只得作出了“除了視力不行,其他沒有問題”“能夠適宜近距離工作”的結論。
如饑似渴的“語言學癡”
唐均終于坐穩(wěn)了大學的課椅,前面的折騰無異于“洗禮”,促使他以更大的干勁、更頑強的毅力刻苦攻讀。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唐均一年級便輕松過關。以后選修俄語、德語、法語、阿拉伯語等,門門考試都得90多分。他不滿足于這些大語種,轉而向國家最緊缺的稀有語種沖擊。
大一上學期,新華社報道北京皇城根下一家大圖書館堆著數(shù)以百萬計清朝留下的滿文資料無人問津,發(fā)出“救救國寶”的呼吁。唐均不僅為“國寶”們痛心,更為人才斷檔徹夜不眠。這年深秋,他向中國唯一的滿清研究機構——黑龍江滿語研究所匯去了郵購滿語教材的第一筆資金(幾十元錢對唐均是筆大數(shù)目,可以維持他1個月的生活)。滿文便成了唐均自學的第一門稀有語種,并從此一發(fā)不可收。
從大二起,唐均開始苦修女真文。這是被語言學界公認的一種既無人講,也缺乏文字教材的“死文字”。唐均在南京大學圖書館茫茫書海中百般尋覓,才找到一本《女真語言文字研究》。憑著其中繁瑣難懂的考證,小唐整理出語法、詞法規(guī)律進行自學,并用一個寒假編出一本收有500多個詞匯的女真文小詞典。3個多月后,他已能通讀女真文文獻了。
學西夏文,唐均得益于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史金波先生。在一本專講西夏文化的著作上,記載著史先生的單位和地址,唐均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似的,立刻去信求教。史先生驚異于一個小縣來的普通大學生有心此道,立刻回信并寄贈了一套西夏文學習教材。唐均受寵若驚,很快就“入了檔”……
語言學界德高望重的季羨林先生,也曾施惠于這個“語言學癡”。季老收到了唐均的求教信,得知他想學梵文但找不到教材,便將自己新近翻譯的《梵文基礎讀本》寄贈給他。季老希望他好好學習,爭取成為梵文研究的專門人才的諄諄教誨,鼓舞他在這“天書”世界里孜孜以求。第一步,唐均沒有使季老失望。
緬甸語的學習也頗費一番周折。唐均聽說上海一家書店有此教材,他拐彎抹角地拜托同學的哥哥替他購買。一拿到書,便如醉如癡地看、背、聽(教材里附有磁帶),很快就掌握了要領。
1996年國慶節(jié)后,正在南大檔案館實習的唐均聽說歷史系教授劉迎勝先生給研究生開了波斯語專題講座,他趕緊登門拜師。課堂上,當許多研究生被枯燥乏味的波斯語攪得頭疼時,唐均這唯一的本科生卻聽得津津有味??荚囋嚲戆l(fā)下來,他一看,很簡單……
記者從唐均堆成小山似的筆記資料中,還看到東鄉(xiāng)語、藏語、哈薩克語、印地語等文字。他惋惜地告訴記者,原來可以多學一門希伯萊語的,金陵神學院有老師教《圣經(jīng)·舊約全書》,那書的原版就是希伯萊文,可他幾次找上門去,都被人誤解,所以沒學成。
唐均現(xiàn)在的日記,幾乎是萬國語言總匯,16種文字都有,他說這是應用鍛煉,其中很多也用繁體漢字并以文言語法寫成。唐均解釋說,語文學理論和古漢語有關音韻學及訓詁學知識,是學習其他語種的基礎,初中時他就開始學寫古漢語日記啦!
現(xiàn)在,在唐均所學的多種語言中,有7種已達讀、寫、看均較熟練的程度;有4種因太冷僻無會話場合,只能寫和翻譯;另有5種屬初步掌握,正在深入學習中。
一貧如洗的艱辛4年
經(jīng)濟的困窘讓這位奇才備受磨難。
唐均一家3代5口全靠父親200多元月薪金度日。家里每月寄來的100元生活費,還是親戚借支的。加上南大特困生補助費,唐均把每天的伙食控制在3塊錢內(nèi),省下的錢都用于購買語言學教材。
難以想像兩元多錢吃3頓如何開支。唐均的同學說,唐均早晚兩頓吃稀飯饅頭,不買菜;中午可以吃干飯和一盤豆腐青菜類素菜。有時想吃貴點的菜想慌了,只能每天吃兩頓飯,餓一頓對唐均是常有的事。他說:“考進南大4年,我沒進過一家大百貨商店,沒買過一件汗衫褲頭之類的衣服。這雙翻毛皮鞋是我爸當水手12年前發(fā)的,除了夏季,我每天穿的都是它;身上這件舊拉鏈衫,是系里資料室的丁老師心疼我送的。4年來班里組織春游、秋游等活動,我從未參加過。不是孤僻不合群,年輕人哪有不喜歡熱鬧的呀!實在是玩不起。南京玄武湖公園里面是啥樣,我還不知道?!?/p>
唐均年方20,正是長身體、需營養(yǎng)的時期,可他4年從未在食堂買過一盤排骨、魚之類的菜肴,但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兩次獲“光華獎學金”、一次獲“億利達獎學金”,盡管每年每系只評1人。但每次得到的獎學金,都化作了他床頭珍藏著的語言學圖書。有一次,唐均在報紙上看到三聯(lián)書店的特價書廣告,特地約兩位好友前往。他視力太差看不清架上書目,人單力薄也擠不過別人。當同學將一本標價72元的《法漢詞典》搶給他時,他高興得哇哇直叫。
今年,唐均家中欠債已達幾千,自己向?qū)W校的借支也已累計1200多元。這些沉重的數(shù)字,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無可奈何地放棄了很有把握的報考語言研究生的美好愿望……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唐均盯準一個目標,無怨無悔。
不再沉重的翅膀
1996年底,即將畢業(yè)的93級學生紛紛展開了緊張的社會公關。唐均用中、英、法、德、阿拉伯、印地文、日文、滿文等多種文字書寫的自薦信,也展翅飛向了他夢寐以求的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外國語大學圖書館等地。他的學識和堅強毅力,感動了北圖館長任繼愈先生。任先生專函回復,認為他的條件完全符合該館人才需求,并將材料交人事部門備案。然而,唐均的“白化病”卻使許多用人單位望而卻步。今年1月27日,北大圖書館一位副館長來寧面試后,面露難色。上外圖書館派人專程來寧面試后,也帶著幾分惋惜而去。所有專家面對唐均,并不測試他的專業(yè)水平,卻刨根問底地詢問他的身體狀況,這使唐均很傷心。于是,他轉而向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努力,研究挖掘稀有語種,本來就是小唐的夙愿。支邊申請書莊重地遞交給了系里,自薦信也寄到了西藏民族學院、新疆以及云南等地。但他始終沒有得到回音。他再一次飽嘗了當年高考入學前焦急盼待的煎熬。
我們這個人盡其才的社會,不能眼看唐均這樣的有為青年心生“我有吳越曲,無人知此音”的惆悵。唐均的苦惱見諸報端,集起八方同情的目光,來信、來電、來訪迅速匯成一股熱流——四川省爐霍縣縣委、寶鋼集團、電子部情報所、廣州新文文具廠、成都華光皮革廠、濟南博達醫(yī)藥生物工程公司等十數(shù)家單位,紛紛向唐均伸出歡迎之手;
對唐均學習西夏文給予幫助的史金波先生,在報上首次全面了解到這位編外弟子如此有志有為,他鼓勵唐均堅定學習信念,并表示“將通過特殊途徑”推薦小唐謀職;
徐州彭城大學漢字研究所教授楊洪清夫婦給唐均寄來他們的著作《快速識字字典》,詢問他是否愿意前往共事,一起研究漢字教學;
金陵神學院希伯萊語教授讀報當日即與記者聯(lián)系,很快成了唐均第17門語種學習的義務指導老師;
南京大學從校到系有關領導,更為唐均擇業(yè)四處奔走、八方聯(lián)系。唐均是南大“特例”錄取的,今天也要用“特例”幫他走上自己理想的工作崗位;
更多的援助之手,是為解決唐均的經(jīng)濟窘迫而伸出的。寄錢、送物乃至資助其到國外就醫(yī)的,連綿不絕。南大信息管理系的同學捐出了一年的“肉貼”共1300元,準備為他還清貸款。孰知唐均從小生就一副窮且益堅的骨氣,他謝絕了一切物質(zhì)幫助。
然而,一位美籍華人的熱忱,卻使唐均盛情難卻。美國商務集團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周鑒平先生,聞訊趕到南大,他懇切希望唐均深造而不要急于找工作,不然將是我們民族人才的損失。周先生幾經(jīng)開導,終于說服小唐報考語言學研究生。這期間的費用完全由周先生資助解決。最近,周鑒平以《資助稀有語種人才培養(yǎng)協(xié)議》的形式,進一步明確了自己的義務,并明確寫明這“并非為了個人目的,也不是一種投資行為……”
最令人鼓舞的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3月2日看到唐均事跡的報道后,次日給國家教委去電并指示,要求幫助解決他的經(jīng)濟、求職或深入學習方面的困難。教委迅速批轉南大貫徹落實,南大隨即減免了唐均1200元貸款,并在其他方面經(jīng)予了補助和支持。系學工組再次同北京幾家單位聯(lián)系,爭取解決他考研前的工作安排問題。
唐均是幸運的,有那么多人關心他幫助他,愿他研究稀有語種的夙愿早日變成現(xiàn)實!編者注:
在本文發(fā)出之前,我們欣聞中國社科院語言所特批名額,招唐均為西夏語專家史金波先生的研究生。上學之前,唐均將在社科院打工。
責任編輯:邱四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