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
在北京圖書博覽會歐洲展區(qū)里,歐洲人拿來的書籍多是非線性科學、信息科學、當代哲學家和經(jīng)濟學家的成套論著;到了中國展區(qū),觸目皆是的卻全是二十四史、各朝的皇帝皇后妃大傳以及各類風水、算命、官廷秘聞等等。
20年前,當中國人結(jié)束“支革”的噩夢、打開改革開放的大門后,曾經(jīng)有過一個新思潮迅速涌入、全國青年渴求知識的空前熱潮。一時間,許多從前聞所未聞的學科和名詞,成為青年們的熱門話題,許多從前享譽世界的名著擺上了中國人的書架。當時最時髦的新學科,是“老三論”,即:信息論、系統(tǒng)論、控制論。后來又有了“新三論”:突變論、協(xié)同論、耗散結(jié)構(gòu)論。到了今天,世界上的科學理論發(fā)展仍在日新月異,有多少中國人知道混沌、分形、自組織等等這些新東西?
去年8月,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副所長曾國屏去參觀第六屆北京圖書博覽會,參展的中西方書籍的鮮明對比給了他深深的刺激:在歐洲展區(qū)這邊,歐洲人拿來的書籍多是非線性科學、信息科學、當代哲學家和經(jīng)濟學家的成套論著、當代最知名的科學家的傳記等等代表科學最新進展的前沿熱點書籍。而到了中國展區(qū),觸目皆是的卻全是二十四史、名朝的皇帝皇后皇妃大傳以及各類風水、算命、宮廷秘聞、房中術等等。人家在日新月異,我們卻還在吃祖宗飯嗎——這一切更堅定了曾國屏編輯出版一套介紹當今世界新學科、新理論、新思想的《新視野叢書》的決心。
最早萌發(fā)出版《新視野叢書》的念頭是在1994年曾國屏幫助《新聞出版報》搞“新學科系列述評”專欄的時侯。到了1997年,這套叢書的第一輯共10本終于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每一版印刷共兩千冊,未及上市已經(jīng)訂購一空。這使得身為這套叢書王編的曾國屏和叢書副主編劉兵、劉華杰、場君游對將這套叢書繼續(xù)出下去信心倍增。
黃艾禾(下略為黃):《新視野叢書》第一輯共10本。你們是根據(jù)什么原則來選題的呢?
曾國屏(下略為曾):實際上我們在最初選題的時候,最多曾有50多個。最后定下的這10本,都有我們充分的考慮。我覺得可以把這10本書分為三束。第一束3本,即《混沌之旅——科學與文化》《分形——大自然的藝術構(gòu)造》和《生長的規(guī)律——組織演化的科學》,講的是“非線性科學”,這些是當代最前沿的科學理論,在當今世界上都是討論的熱點,這些學科也列入了中國科學的“攀登計劃”,位置相當重要。“非線性科學”是當今世界科學的三大方向之一。這三大方向,一是向微觀發(fā)展,比如鉆到原子核里;第二是向極大進軍,也就是向宏觀發(fā)展,比如探索宇宙的起源;第三個方向就是這二者之間的非常復雜的東西,這個方向可以叫作“探索復雜性”,即非線性科學。非線性科學中有許多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生強烈共鳴的東西,這門學科中的許多頭面人物都對中國文化有濃厚的興趣。非線性科學也與馬克思主義有許多強烈的共鳴。這一切都是使我們把非線性科學擺在第一束的理由。
這里說一下,從前我們在介紹世界最新的思想理論的時候,以翻譯原著為主,這也是同當時中國的國情相符的。然而在中國改革開放這么多年后,中國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一批掌握世界最新科學理論動態(tài)的科學家,他們許多人都有在海外留學的經(jīng)歷,正是他們已經(jīng)在撐起中國科學事業(yè)的大梁,這套叢書的許多作者都來自于他們。
黃:應該說這批科學精英比起國外的同行們毫不遜色,是嗎?
曾:他們完全具備將這些新學科深入淺出地介紹給中國人的水平和能力。對于中國人來說,到底是看中國人寫的書更容易吸收些吧。
這套叢書的第二束也是3本,即《350年歷程——從費爾馬到維爾斯》《傳統(tǒng)與后現(xiàn)代——科學與中國文化》和《克麗奧眼中的科學——科學編史學初論》。它們著重是講科學史。我們歷來在上學的時候,都學過不少科學史,但是我相信看了劉兵的這本《克麗奧眼中的科學》,會有許多新的啟發(fā):原來歷史還可以這樣看!吸收世界上最前沿的科學編史學來寫科學史,我們國內(nèi)是第一本,作者劉兵為這本書積累了10年的時間。這本書對許多搞歷史的人都會很有借鑒作用的?!?50年的歷程》講的是數(shù)學史上的一個著名定理——費爾馬大定理,這個定理在國際數(shù)學界遠比哥德巴赫猜想更有名。這本書就是講的數(shù)學家們?nèi)绾温?lián)合其他學科,在方法論上取得突破,共同攻克這個難題的過程,講的是數(shù)學,可是包含的東西又遠不止是數(shù)學。
黃:以上的兩束主要講的是比較抽象的東西,基礎科學和科學史……
曾:下面的一束就是實的了,主要是高科技與當代社會,共4本:《靈捷制造——21世紀的生長和管理戰(zhàn)略》《開拓市場——高技術產(chǎn)品和市場營銷》《汽車文化——中國面臨的挑戰(zhàn)》和《信息高速公路——面向未來的震蕩》。
《靈捷制造》是一本企業(yè)家們都值得看的書。我們知道,現(xiàn)代大工業(yè)的基礎就是規(guī)模效益,流水線,現(xiàn)代的汽車也好,計算機也好,都是這樣生產(chǎn)出來的,這樣才能保證高質(zhì)量和低成本。這種生產(chǎn)方式在日本人的手里發(fā)揮到了極致。但是工業(yè)發(fā)展到了今天,美國人卻在研究一種更有效的靈活迅捷的生產(chǎn)方式,這本書簡明扼要地介紹了這種先進制造戰(zhàn)略的起源背景、新思想、新方法,以及與作者聯(lián)系中國實際的思考?!堕_拓市場》探討的是高技術產(chǎn)品的市場與營銷,它傳達出一種思想:技術創(chuàng)造市場。試想一下,電腦在發(fā)展之初時哪有它的市場?最早的時候還有人說全世界只要有6臺電腦就夠用了,可是今天全世界對電腦又是怎樣地一種需求?可見市場是可以創(chuàng)造出來的?!镀囄幕泛汀缎畔⒏咚俟贰肺蚁嘈糯蠹乙豢磿鸵涯懿碌絻?nèi)容了。黃:這套書所包括的學科也很廣泛呀!
曾:這是我們開始就有的一個設想:文理科交叉。知識更新、學科交叉、文理貫通是當今的潮流。我們現(xiàn)在學生分科太細太窄又太早,這里的貽害太大了。
黃:這套書講了這么多的新科學,恐怕很難看懂吧?
劉兵:這套叢書的性質(zhì),是一種組合性的,既有對當前熱點問題進行討論的熱門話題,也有一定嚴肅的、站得住的學術專著。熱門話題當然容易暢銷,但是暢銷的書不一定會有長久的生命力。比如說,現(xiàn)在書攤上的暢銷書,有多少能在讀者的書架上擺上10年?應該說,真正具有學術價值的書才會具有這樣的生命力。所以我們會這樣將兩類選題結(jié)合,發(fā)揮叢書的優(yōu)勢,又不至于使整套叢書很快就被讀者從書架上“淘汰出局”。
就一般規(guī)律來講,通俗普及的著作比學術性專著更難寫。即使是討論熱點問題的“及時”之作或是通俗作品,我們也要求從高標準的學術性規(guī)范來把關。
劉華杰:我們在編輯這套叢書時,是要求作者盡量做到通俗易懂的,至少要有幾章是很通俗的章節(jié)。我在寫《分形》時,是從“侏羅紀公園”講起的。當然真正講到核心內(nèi)容時,公式還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大家能看個大概就很好了。其實我們的一些翻譯著作,比如“第一推動叢書”里的幾本書,實在是很難看懂的。能把這套叢書10本全看下來,那是很難的。就是我也不一定全能看得懂。其實選自己感興趣的,能看下來幾本就很好了。
黃:寫這樣的書對作者要求很高吧?你們是怎樣找到這些作者的?我看到書里的作者介紹,作者也不全是年輕人……
曾:我們找作者完全沒有年齡的限制,也沒有學歷、地位和門戶的區(qū)別,一律是看有沒有真才實學。其實年長的人也可以思想非常開拓,年輕的人也可以很保守,是吧?我們選的作者,都是既有深入的研究成果,又關心社會的實際的人。我們可以從學術刊物的文章中發(fā)現(xiàn)作者,或者在學術會議上找到同道。其實我們在編這套叢書前,也彼此不熟,現(xiàn)在通過合作,發(fā)現(xiàn)真是志同道合。特別是我們這套書的責任編輯隋千存,他本是學中文的,但是他對這套科學叢書的熱情實在令我們感動。記得當初我剛在說這套書的想法時,他正好來北京,聽說以后立即把身邊僅有的幾百元錢掏了出來:“咱們就這么定了吧!”
黃:這套叢書的裝幀也挺有特色,我看到書的最后有一段說明,這些圖就是“渾沌/分形圖”?用計算機做出來的?
劉華杰:是在計算機上編程計算,輸入數(shù)學公式,由數(shù)值計算得到的圖形。分形研究中不斷地在發(fā)現(xiàn)大批美妙的圖形,如今世界上有數(shù)以萬計的科學家、藝術家和學生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關注著分形圖形學的進展,在自己的電腦上實現(xiàn)著藝術家的夢想。我覺得用分形圖形來作這套書的裝幀,是再合適不過了。你知道嗎,分形還可以譜出樂曲來……
就在《新視野叢書》第一輯順利出版之際,叢書的第二輯10本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之中。我很好奇地向曾國屏探問第二輯的內(nèi)容,他大致給我列了一個:
《諾貝爾科學獎——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倏忽之間——混沌和認識》
《未竟的社會——達爾文后的進化論》
《捕捉原子中的幽靈——物理學與實在》
《大自然的智慧——現(xiàn)代目的論》
《克隆的震動——生命科學和現(xiàn)代社會》
《高科技中的暗流——矛和盾的較量》
《廣告悖論——商品營銷技術和倫理》
《迷人的感性——體育文化詮釋》
《突破定勢——三維管理方格》
“在當今這個知識爆炸的信息社會,我們當然還要接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但是青年人還是要用更多的時間面向開放世界,投身于未來。這恐怕要更迫切一些?!痹鴩磷詈笳f。
眾生喧嘩的新生代(1990-1997)
1990年,青年中悄悄興起重唱革命歌曲的熱潮。當歷史靜悄悄進入90年代的時候,這股熱潮的出現(xiàn)是耐人尋味的?!都t太陽》被重新放置在兩個時代的交叉點上:前面是消費時代,后面是革命年代?,F(xiàn)代打擊樂器的配音,使昔日的頌歌變得不倫不類。它使人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兩個時代的反差是如此之大。政治情緒為文化娛樂形式所取代,那個時代的集體瘋狂變成這個時代個人情感的隨意宣泄。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巨大反差中,90年代來臨了。
1985年對北京大學學生的調(diào)查中,86.5%的學生最關注的是理想問題。1995年在同樣范圍內(nèi)展開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卻有天壤之別,70.5%的學生最關注的是學習問題,13.3%的學生則認為大學期間的重點是掙錢和人際關系。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1985年的理想主義與政治情緒已讓位于1995年的實用理性,青年大學生從自我的張揚轉(zhuǎn)向?qū)ζ毡樯鐣睦淼恼J同。這也許就是打開90年代青年心靈之門的一把鑰匙。
沒人知道我們?nèi)ツ膬?
你要寂寞就來參加。
你還年輕,他們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