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真
一九九四年春訪問巴黎期間,幸得熊秉明先生所賜《關于羅丹——日記擇抄》一書。那時,熊先生獨居南郊,看起來身體欠佳,據(jù)說不久前曾因車禍受傷,似乎尚未完全恢復。一九九五年夏在巴黎第七大學偶遇熊先生,見面后的第一句話我就告訴他:《關于羅丹——日記摘抄》這本書我經常翻看,很想與熊先生談談我之所悟……雖然我知道,有熊先生于羅丹之所悟在上,愚鈍的我談領悟實在是冒昧得很。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熊先生曾說過:“我屬于在西方生活了四十年的一代……我們在這里幾乎無時無刻不感到生活在兩個文化的激蕩之間……回憶起來,從起居到每天說話,到成家養(yǎng)育,到科學研究,到藝術創(chuàng)作,到哲學思考,到生的信念,都糾纏著這個問題”。(《兒子的婚禮》)可以說,熊先生的作品,無論是他的藝術雕刻還是他的著作與文章,無一不是這種文化激蕩的產物。我看到的熊先生的第一篇文章是《看蒙泰麗莎看》,那是一篇極精致耐讀的文化散文,文章浸透著中西兩種文化的深厚底蘊,既有對“存在主義”的精到理解,又透著老莊道家的超凡脫俗。在多年成功的雕刻藝術實踐的基礎上,他又從事現(xiàn)代書法的研究和創(chuàng)作。他把中國傳統(tǒng)書法與西方結構主義的某些思想和方法結合起來,并且力求在這種實踐中創(chuàng)立一種更兼容并蓄的“書技”、“書藝”與“書道”理論 *。而《關于羅丹——日記摘抄》一書則最集中地在藝術這最高的精神境界中展現(xiàn)了這種文化激蕩。在熊先生那里,這種文化激蕩是在心靈深處發(fā)生的,所以它不是冷靜、理性的比較,而實在是一種心靈的碰撞,精神的沖擊。
熊先生是學哲學出身,后轉而投身藝術。正如他的多年老友吳冠中先生所說:哲學和雕刻交織在他的生活和感情中,長期在他的整個生命中相搏、相親、沉淀、發(fā)酵,使他永不安寧。所以,他從一個充滿激情的哲人角度出發(fā)解讀羅丹。他是東方人,卻是對西方文化有絕對深刻領悟的藝術家;他是在西方生活工作了半個世紀、浸透西方人文精神的學者,但卻又是扎根于厚重東方文化、與東方古老文明休戚相關的“儒者”:以這樣身份進行的閱讀使一切膚淺、自負與虛假的閱讀黯然失色。
熊先生早在孩提時代就開始欣賞、閱讀羅丹。從羅丹的藝術作品中,他讀出了人生萬象,讀出了世間的大悲大喜,更讀出了生命的真實與力量。羅丹,這位使西方雕刻發(fā)生根本性變革的藝術大師,打破了傳統(tǒng)的刻意追求外在性的規(guī)格,而以雕刻家個人內心深切的感受和認識作為出發(fā)點。他把他要塑造的對象放在內在的、心理的、個體的位置上展現(xiàn),即用純粹雕刻的語言說出真實,表現(xiàn)出在人的血肉軀體上銘刻的生命歷史中的人的精神世界:無論是他創(chuàng)作的“青銅時代”、“塌鼻子的人”,還是與一般紀念碑式的雕刻風格迥然相異的“巴爾扎克”、“雨果”以及“加來市民”、“夏娃”等都不是表現(xiàn)單純的“人體美”,而是以肉體直接訴說“人的生命的全景”。他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外在多余的裝飾,使人感受到那些青銅和大理石遠遠不僅是雕刻,而是生命的起伏波瀾,是要撞擊人心的生命之力,是“開向生命的窗子”……
十六年前,我在法國讀書,是個“超齡”學生(我們這代人總是比通常情況要晚一拍——即永遠在做本應在十年前做的事情)。我是在那時通過熊先生在斯特拉斯堡的大兒子偶然認識了熊先生。而見到熊先生則在認識之前——記得是在蓬皮杜文化中心的一間報告廳中,熊先生似乎是講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具體內容已記不清了。我至今對初次拜訪熊先生留有鮮明的印象:我總感到這位身體孱弱單薄的哲人藝術家具有一種內在氣質,他的智慧與勇氣蘊藏在心靈深處,他大喜大悲的強烈情感和劇烈的內心沖突凝結成了震撼人心的作品。我曾先后兩次參觀熊先生在蒙特利爾小道的工作室,很容易看出他的雕刻作品很受羅丹的影響,比如楊振寧、母親的頭像,都具有極強的震撼力,那粗重的線條,那通過存在的形體表現(xiàn)出來的生命力量及心靈深處的巨大痛苦,那貌似平靜的渾重造型下的激情,都使人想到羅丹。而熊先生后來創(chuàng)作的“鶴”、“馬”及“牛”等一系列作品,則不但帶有羅丹的色彩,而且還在極富西方現(xiàn)代風格的近乎夸張的外形下,表現(xiàn)了東方藝術的內在力量。楚圖南老人曾為熊先生的《老牛》題詩一首:“刀雕斧斷牛成形,百孔千瘡悟此生。歷盡人間無量劫,依然默默自耕耘?!闭媸堑辣M了熊先生作品中的東方精神內涵。
還記得一九八二年,熊先生陪郁風先生參觀羅丹美術館,我也跟去了。郁風先生風度翩翩,大度可親。她在羅丹的每一作品前駐足,而且在本子上細細記下作品簡介和熊先生的評論。記得二位先生在《行走的人》、《手》、《老娼妓》等作品前都討論了很長時間,可惜具體談話內容我都記不清了。只記得熊先生特別問過我從《手》中看到了什么,郁風先生似乎談到“手”的力的象征意義,熊先生好象談到“手”所顯示的欲望的力量、生命創(chuàng)造的沖力……。事后,熊先生曾若有所思地對我說,郁風先生是他所陪同的國內客人中看羅丹看得最仔細、最認真、也是時間最長的一個。今天,再看《關于羅丹——日記摘抄》中的有關文字,我感到熊先生當年的話分明表達的是一種落寞之情。他在一九四九年的一篇日記中曾評論過中國知識分子與西方雕刻,由于中國人對西方人借人體表現(xiàn)意境的陌生感,以至一位朋友在羅丹的雕塑前稱贊“肌肉表現(xiàn)得很好”,令已漸入創(chuàng)作佳境的熊先生沮喪之至,他要告訴自己的同胞:“雕刻并不只是仿照人體,復制肌肉,雕刻家要通過人體表現(xiàn)感情、思想,表現(xiàn)詩、哲學。”遺憾的是,那位朋友對西方藝術的這種疏離、陌生在熊先生遙遠的故土上延續(xù)了很久很久……無怪乎郁風先生認真的理解與探尋令他那樣欣慰與感動。
熊先生在異國他鄉(xiāng)長期艱苦的藝術探索取得了成功,但這成功之始就伴隨著碰撞:當他的學習告一段落,感到從紀蒙那里可學的已經得到……他突然感到查德金、摩爾離他已很遠,“甚至羅丹,在我也非里爾克所說的‘是一切……”。因為他是一個東方人,東方情結揮之難去……他仍要走“自己的路去”。他想起故園昆明鳳翥街茶店里的馬鍋頭的紫銅色面孔,想起母親的面孔,想起那土地上的各種各樣的面孔……。在異國他鄉(xiāng)面對這魂牽夢繞的世界,他將會如何地恐懼與歡喜?就像那時他面對心愛的棕發(fā)藍眼的瑞士姑娘,由于感到她是“異族的女子”而不安、恐懼,“好象面對瑞士明媚旖旎的湖水,動人是動人極了,然而我只能以流人游客的心去歌贊?!边@比喻確含一段辛酸與無奈:不同文化之間是難以互補與融通的,對兩種文化有同樣深切感受的人,他心靈深處遭遇的碰撞與沖突是難以言述的……
這也就是為什么《關于羅丹——日記摘抄》一書講述的是羅丹,而讀者卻深切感到作者記的是羅丹,訴的卻是自己和那一代留學生當年的心態(tài)與情感,講的是那一代人在兩種文化之間的內心感受,真可謂“言在于此而意寄于彼”。熊先生放棄“說不清楚的”哲學投身于雕塑藝術,也是為著這心中的藝術他留在了巴黎。他曾與幾位好友為回不回國爭論了一整夜,直至翌晨七點才回到大學城荷蘭樓的房間,倒頭就睡。熊先生在這篇日記后作了今注:“醒來已是一九八二年。這三十年來的生活就仿佛是這一夜談話的延續(xù),好像從那一夜起,我們的命運已經判定,無論是回去的人,是逗留在國外的人,都從此依了各人的才能、氣質、機遇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艱辛,取得不同的收獲?!倍敃r不同的選擇卻造成了以后的完全不同的結果。熊先生在講述這一切時,語氣是沉重的,沉重來自過去,唯因現(xiàn)在與過去相聯(lián)系過去才顯得更加深重。當年最真誠地追求光明的年輕畫家在后來的年代中竟每天到街上揀馬糞,聲稱要去造紙;精通拉丁、希臘等數(shù)國外語的哲學家最終未能實現(xiàn)在塞納河邊立下的宏志,郁郁而終(我在八十年代初曾為熊先生轉交送給這位前輩的原版《居禮夫人傳》。我永遠忘不了在那陰暗、破舊的房間里,G先生如何對藝術、哲學發(fā)表評論,那黯然凝重的目光至今令我神傷);而當年兄長般呵護學弟們的優(yōu)秀翻譯家竟在數(shù)十年中銷聲匿跡,與海外好友重逢竟以匆匆禮節(jié)似的套話結束……正如熊先生在今注中所云:“……當時不可知的、預感著的、期冀著的,都或已實現(xiàn)、或已幻滅,或者已成定局,有了揭曉。醒來了,此刻,撫今追昔,感到悚然與肅然。”這歷史變遷中的個人命運任誰能夠說得清?
記得當年我們幾個大陸學生隨熊先生一起參觀盧浮宮,他深入淺出的解說、透徹明白的點撥給我們留下難忘的教益。參觀之后,熊先生請我們喝咖啡,他曾問過我們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你們生活的支柱是什么?”我已記不清我們這些人作何回答,但熊先生的生活支柱是藝術,這是不言而明的:為了藝術他背井離鄉(xiāng),在異國一留半個世紀之多……但今天,在看到他與毅然回歸的同窗好友們的不同選擇已產生了不同結果的時候,他并沒有獲得“正確選擇”的輕松,相反卻又在心上加深了一份沉重。如若他像那些隔山隔海旁觀指點祖國文化的同胞們一樣以平常心比較兩種文化,如若他像那些認真以為:惟有站在遙遠的西方土地上才能真正研究中國文化的可敬的西方朋友們一樣對國中諸事泰然處之,那他肯定不會有這樣的沉重。因為熊先生是用心去感受東西文化,他的心靈中激蕩的是文化的碰撞。正因為熊先生真正意識到現(xiàn)實中兩種文化的沖突難以避免,所以他心中的碰撞才發(fā)生得如此經常與激烈……
一九九七年一月于巴黎
*熊先生曾說過:五十歲時講書技,六十歲時講書藝,七十過后講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