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香
有關中文圖書的收藏,除中國本土外,就數(shù)美國國會圖書館了。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中國文獻部設在亞當斯大樓。主要是為國會議員提供中文領域的咨詢服務,進行英、中文的互譯工作,此外也向公眾開放。
國會圖書館共收藏中文書刊、報紙近70萬本(卷),其中圖書50余萬本,有許多彌足珍貴的典籍。
據(jù)史料載:美國國會圖書館從鴉片戰(zhàn)爭以后即開始收藏中文典籍。
1869年6月,同治皇帝為從美國換取農作物種子,便以明、清刻本圖書10種共933卷相贈,從此該館便有了第一批中文圖書。
十九世紀中葉,美國駐華使節(jié)都十分注意搜集中文圖書。早期的駐華外交官羅克卸任回國后,將他收集的6000余卷漢、滿、蒙、回文書籍捐贈給國會圖書館。1904年,中國在參加路易斯安那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后,將參展典籍中的珍品l98種共1965卷送給了美國國會圖書館。到1912年,美國國會中文館藏已達16900本(卷),漸成規(guī)模。
此后,國會圖書館便著手對中文圖書進行分類整理,并開始派人到中國大量收購圖書,使中文館藏劇增。1928年,該館正式成立中國文獻部,首任主任為長期在中國傳過教的恒慕義,他被譽為美國的“中國學”開拓者。后來,恒慕義擔任國會圖書館東方部主任,兼中文組組長,一直工作到1954年。其子恒安石出生于中國山西,80年代曾任美國駐中國大使。
從20世紀50年代起,中美往來斷絕20余年。其間,國會圖書館的中國典籍僅從香港購買,數(shù)量驟減,平均每年只有2000冊左右。但到1975年,該館的中文典籍已達411963冊(卷)。1979年,中美兩國實現(xiàn)關系正?;拇?,出版物交流也迅速發(fā)展起來。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經營,美國國會的中文館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是“善本”典籍多。如館藏善本中的《一切如來》,是公元975年北宋早期佛經印刷品,為一卷軸,是1924年杭州西湖雷峰塔倒塌后在塔基磚洞里發(fā)現(xiàn)的。又如館藏典籍中有明代的《永樂大典》殘卷41卷,是中國本土外最大的《永樂大典》館藏。另有《古今圖書集成》兩部:一部為1000卷,分5044冊,共528函,是1728年北京的銅活字印刷品;另一部是1926年在中國購得的,系1884年上海的活字印刷品,共1628冊,320函。據(jù)說,該館收藏善本書約有2000余種。這些古代善本典籍甚為古典文獻研究者和印刷史研究者重視,具有文物特征。
二是中國地方志多。目前擁有4000余種,60000余冊,其中較珍貴的是早期中國地方志,特別是其中的明、清刻印本,以河北、山東、江蘇、四川諸省的收藏最多,據(jù)說其中的百余種已經是“孤本”了。
第三,館藏中國早期少數(shù)民族文字資料也很豐富。單是藏文部分除若干早期大藏經手寫卷外,木版印刷品就達200種以上。滿文、蒙文資料各有數(shù)千種,包括語言文字、醫(yī)藥、哲學、宗教、政治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館藏云南納西族東巴文化資料達3000余種,是中國本土之外最大的東巴文文獻藏庫。
美國國會圖書館專收原版書籍。目前該館的中文館藏已和美國幾所著名大學的中文書庫聯(lián)網,藏書實行館際交流,這樣一來,館藏容量實際上又擴充了許多。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