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明 萬信
你在黑龍江的鄉(xiāng)村轉一圈,便會目睹一種有趣的“景觀”:在許多屯子里,團支書都是很有份量的“人物”。青年有事沒事愛往團支書身邊湊,以得到他的提攜和夸獎為榮;有經驗的老農時不時來團支書的示范田看一看,就“生物防治”等名詞討教一番;村中的大事小情,村領導也要找團支書合計合計:“人家文化高,新東西理解得快!”
林口縣委潘副書記講了本縣的一段故事。1993年夏天,某村發(fā)了洪水,眼看小橋就要被沖毀。村長急了,在喇叭里廣播:“請村民10分鐘內到村委會集合!”10分鐘過去了,見不著幾個人影。村長無奈,去搬團支書。團支書拿起話筒就喊:“我命令全體團員,5分鐘內集合!”半支煙功夫,齊刷刷來了100多號人
這個聽來含憂帶喜的故事蘊含著許多值得探討的東西。近年來黑龍江鄉(xiāng)村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在急劇的變化中,向來一無權二無錢的小字輩共青團,又是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面包會有的出路會有的
蘭西縣紅光鄉(xiāng)紅光村的左家軍剛當團支書那會兒,曾為自己的角色感到羞愧。不說別的,單是團員每年1元2角的團費,任他滿山遍野,挨家挨戶地催討,
竟然收不上來。他很體恤大家的難處:村里人均只有2畝地,每畝僅有二三百元的收入,能填飽肚子就不錯??墒撬淌懿涣艘环N可怕的冷漠:“入團有啥用,能吃還是能喝?”幾聲質問,刺痛了他的心……
綏化市東富鄉(xiāng)腰房村團支書張文波,很為團支部的生命力發(fā)愁。周圍村落的團組織已經銷聲匿跡,他不甘心重蹈覆轍。為了讓團組織保持活力,他煞費苦心籌劃各種文體活動??墒菂⒓诱咴絹碓缴佟G嗄陚冋f,回回扭秧歌、歌詠比賽,誰唱哪首歌準跑調大伙都熟悉。新鮮勁一過,還有啥意思?
林口縣奎山鄉(xiāng)太平村團總支書記劉德志剛上任時的處境更為悲涼。全村1500口人,近300名青年,登記在冊的團員只有4名,而目全是超齡的。他逐一勸說青年靠攏團組織,大伙都搖頭,只有一個小伙子經父親恩準表示同意參加團的活動。那老爺子說:“去,不為別的,讓團支書好歹給劃拉個對象!”五四那天,太平村團組織打算舉行紀念活動。劉德志看村長心情不錯,臉色很好,趁機申請40元經費。村長的臉頓時晴轉多云。一賭氣,劉德志把自家的一袋化肥扛出去賣了40元。他痛苦地想:“這共青團,往后咋整?”……
倘若團干部們只會嘆息,只會抱怨,那么黑龍江的青年運動史乃至農村發(fā)展史就只能這樣寫——“缺少創(chuàng)新,缺少探索,沒有青春……”不,歷史不該這樣寫!
1989年的春天,東寧縣老黑山鎮(zhèn)發(fā)生了一場爭執(zhí)。爭執(zhí)的雙方是青年和父輩。二道溝村的團員小董,批評老爸種玉米的方法不科學,執(zhí)意要按照科技站傳授的新方法耕作,氣得老爸一蹦老高:“你小子吃了幾天咸鹽?幾輩子都是這么種的!”經團支書調解雙方達成協(xié)議,老爸種一畝,兒了種一畝。秋后,小董的一畝地收了10袋玉米,他老爸的一畝只收了3袋。老爸服了,說“從今往后,咱們老輩交權了,”
這場爭執(zhí)引起了鎮(zhèn)團委書記李長順的關注。他想,現(xiàn)在黨和政府號召科技興農,上面轟轟烈烈,基層卻冷冷清清,進展不大。為啥呢?大包干以后,一家一戶就是個生產單位。一家之長的老農信不過縣里科技人員那一套新項目新技術,青年想試一試,可是在家里說話不算數(shù)。由于歷史的原因,老一代農民文化低,視野窄,非常保守。但是,他們很講實際,只要看到成果,他們最終會接受新事物的。能不能讓各村團支部先抓一下示范工作,待有了成果,再向全鄉(xiāng)推廣呢?
李長順把自己的想法向鎮(zhèn)黨委作了匯報。鎮(zhèn)黨委正為“科技推廣難”而焦慮,李長順的一番話正中下懷。于是,老黑山鎮(zhèn)的每個團支部都種起了示范田。不久,喜訊傳來:太平溝村團支書李志儉種的兩畝小麥獲得高產,全村農戶紛紛效仿,大旱之年奪得豐收;二道溝村團支書王和新種的煙草,8畝地純收入近萬元,王和新的種植方法已在全村推開……不到一年時間,老黑山鎮(zhèn)僅僅因種植方法的改變,人均收入從800元增加到1200元。
團組織小露鋒芒,使東寧縣委和牡丹江的團干部欣喜不已。黨政領導和“助手”走馬燈似的下去調查研討,一致達成共識:改變農村面貌,振興農村經濟,必須依靠科技進步。青年在農村中文化水平較高,思想比較解放,應該成為學科技用科技的中堅力量。組織青年求知求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共青團完全可以派上大用場。鑒于村級科技力量薄弱后繼乏人,東寧縣委果斷拍板:干脆,村團支書兼任科技副村長!
幾乎與此同時,蘭西、青岡等縣的黨組織也開始了類似的嘗試,把共青團推向了科技興農的第一線。團干部們興奮地說,共青團在農村發(fā)揮作用有了一個堅實的支點,我們終于找到了助手的感覺。
擎起一面團旗振興一方熱土
1993年,黑龍江團省委總結東寧、蘭西等地實施“三位一體”的經驗(選拔青年星火帶頭人擔任團支書,同時兼任科技副村長),決定在全省大面積試點。團省委明確提出,把科技興農作為農村團的工作的主攻方向。從此,星星點點的農村青年科技之火,在全省漸漸形成燎原之勢。
蘭西縣義發(fā)村團支書魯廷業(yè),率先進行科學實驗,畝均收入1600元。他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選種,如何施肥,使村民只靠種植人均收入就達2000元,義發(fā)村從全鄉(xiāng)最窮的村變?yōu)槭赘?。穆棱市明新村團支書樸德范,鉆研養(yǎng)豬技術,每年獲利30000多元。當?shù)剞r民怕賠錢不敢養(yǎng)豬,樸德范就發(fā)動7名團員建起示范農場,給村民賒豬崽,借資金。在他的帶動下,全村半數(shù)以上的農戶成了養(yǎng)豬專業(yè)戶,1995年戶均獲利10000元以上。像魯廷業(yè)、樸德范這樣懂技術、有責任心的團支書,在黑土地上何止成千上萬!
左家軍再不為團費發(fā)愁了。他帶頓青年建了兩個股份合作體,每個青年的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由于村里采用了新品種新技術,畝均收入從過去的二三百元增到今天的1000多元,勸說農民科學種田,左家軍確實有一套。比方說玉米生物防治,每畝地要花一元錢,農民舍不得。左家軍在田間地頭開始了穿梭游說:“用赤眼蜂治玉米螟,每穗玉米能多結8個粒。別小看這8個粒,一畝就是2萬個粒。玉米1000粒為一斤,每畝就是20斤。玉米5角錢一斤,20斤就是10塊錢。你投1塊換9塊,為啥不干呢?”團支書的這筆賬,算得農民心服口服。
張文波的團支部干得有聲有色。腰房村是遠近聞名的土豆專業(yè)村??墒沁@幾年種子退化,病蟲害嚴重,畝產只有2000多斤,農民不打算再種了。團支部成員和腰房小學的青年教師不信邪,搞起了土豆原種繁育。他們四處求教,幾經挫折,歷時兩年培育出“綏農8”等幾個新品種。為了讓農民掌握新品種的栽培技術,團支部辦了30多期培訓班。農民一試種,不得了,畝產達到7000多斤!靠種土豆發(fā)家致富,青年人更是捷足先登。24歲的團員唐秀明,1995年純收入10萬元以上。村里還有100多位青年,種土豆年收入超過2萬元。團支部搞羽毛球比賽,報名的人擠破門。因為獲得冠
軍者,將得到100斤優(yōu)良土豆種!
今天的劉德志早已“鳥槍換炮”了。據說,他正領導著中國農村最有經濟實力的團支部。1993年,在上級團組織的支持下,太平村團支部辦起了一個從事香菇生產的實體。他們把菌種賣給村里的農戶,待香菇長成后再收購回來。一車車香菇遠銷天津、上海,供不應求。1995年,村里凡是種香菇的農戶平均收入60000元,團支部辦的實體獲利近50萬元?,F(xiàn)在太平村青年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入團,因為加入組織不僅是政治上的榮耀,而且還享受許多待遇:訂閱報刊免費,外出培訓免費,優(yōu)先進入團辦實體工作。有人甚至拉關系請求入團,“劉書記”一臉嚴肅:“考驗考驗再說。團的大門永遠是敞開的。”
黑龍江團組織投身農村經濟發(fā)展的主戰(zhàn)場,為團干部和青年人提供了一個施展才干的大舞臺。他們越干辦法越多,越干本事越大。村團支部是農民科技致富的帶路人,鄉(xiāng)縣兩級團委則介入農村區(qū)域經濟的決策和組織。
望奎縣廂白鄉(xiāng)有1.5萬畝薪炭林,長期閑置。鄉(xiāng)團委經過考察論證,決定因地制宜發(fā)展柳編業(yè)。他們牽頭投資10萬元建起青年柳編總廠,下設13個分廠。鄉(xiāng)團委書記兼任總廠廠長,13個村的團支部書記任分廠廠長。1995年,一直被當柴燒的柳條為廂白鄉(xiāng)帶來了500多萬元純收入。
綏棱團縣委認為“稻魚鴨共生技術”效益高,適用于本縣,便召集水稻產區(qū)的團干部進行商議,在全縣大面積推廣。1995年,在縣委領導和技術人員的支持下,上集、泥爾河等4個鄉(xiāng)試行“稻魚鴨共生技術”的水稻面積1.6萬畝,養(yǎng)鴨36萬只,放養(yǎng)魚苗2.4萬公斤,增收400多萬元。
海倫市豐山鄉(xiāng)團委和肉牛打起了交道。鄉(xiāng)團委書記當上了肉牛養(yǎng)殖總廠副廠長,各村團支書任繁育站站長。團委先選擇20戶青年,每戶無償提供資金800元,靠這20戶青年積累經驗,推廣示范。在團組織的推動下,豐山鄉(xiāng)的肉牛業(yè)已初具規(guī)模。1995年,全鄉(xiāng)肉牛飼養(yǎng)量已達12000多頭,出欄4200多頭,實現(xiàn)產值1000多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增加了700元。
林甸縣更有絕的。縣委決定發(fā)展綿羊養(yǎng)殖,團縣委主動請纓,要求把這個項目交給團組織。“我們保證兩年內養(yǎng)羊22萬只,實現(xiàn)全縣人均一只羊。我們共青團有這個實力!”縣委欣然應允。目前,林甸縣已有11萬只綿羊,團縣委書記被人戲稱為“羊司令”。
無數(shù)個“羊司令”、“牛司令”、“蔬菜大王”、“西瓜大王”、“香菇大王”迅速崛起,叱咤風云,打碎了農村傳統(tǒng)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加快了農民奔小康的步伐。黑土地在變,黑主地上辛勤勞作的人也在變……
給青年一次機會
還龍江一個驚喜
共青團在農村工作中釋放出如此能量,歸功于各級團干部的艱辛努力,更歸功于各級黨政部門的遠見卓識。在發(fā)展本地農村經濟這盤棋上,黑龍江的各級決策者都把共青團放在重要值置上。綏化、東寧、慶安、綏棱等地、縣專門成立農村青年科技領導小組,由縣委主管書記親自掛帥,協(xié)調指導共青團工作。許多市縣還下達文件,要求每個村給團支部劃撥10畝地,為本村推廣新項目進行示范,同時解決團的經費問題。團省委常委冒著寒氣,兵分5路,對全省農村青年科技工作進行調研。這次調研行程數(shù)千里、歷時幾十天。通過解剖200多個村莊,常委們思路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堅定:共青團介入農村經濟發(fā)展,在村級科技工作中唱主角,這條路我們走對了。4月12日,團省委將調研報告呈報省委,得到省委主要領導同志的重視。省委書記岳岐峰當即表態(tài),支持團省委的想法。省委副書記王建功還親赴黑河地區(qū),考察了解農村團組織狀況。6月13日,省委向全省通報表揚了黑龍江的各級團組織,稱贊他們工作思路對頭,在服務經濟建設和服務青年創(chuàng)業(yè)成才方面,辦了很多實事,發(fā)揮了黨的助手作用。7目20日,省委下達13號文件,要求各級黨政部門重視“三位一體”配置工作,確保共青團在村級科技工作的主體地值。
團省委一班人深知省委領導的良苦用心。黑龍江省委提出了一個氣魄宏大的戰(zhàn)略目標:用15年時間把黑龍江這個農業(yè)大省變成農業(yè)強省。作為中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黑龍江計劃到2010年,新增糧食產量500億斤,徹底消滅貧困縣,使農民人均收入值居全國前列。目前,黑龍江農村現(xiàn)狀還不盡人意,全省68個縣,三分之二以上要吃財政補貼;農民人均土地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人均收入僅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為實現(xiàn)宏偉目標,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必須依靠一代有文化有覺悟的農村青年沖鋒陷陣。黑龍江困難很大,潛力也很大,共青團任重而道遠!
黑龍江團組織在農村的工作業(yè)績
(截至1995年12月)
1.創(chuàng)辦青年股份合作體102000個,吸納青年60萬名,年創(chuàng)產值20億元。
2.全省16343個行政村中,已有11440個實施“三位一體”配置,占總數(shù)的70%。
3.籌集農村青年科技活動資金2400萬元。
4.培養(yǎng)縣級以上農村星火帶頭人86000名。
5.建立省級農村青年科技活動基地7個,地市級基地31個。
責任編輯成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