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超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寫關(guān)云長攻長沙郡,與守軍老將黃忠三戰(zhàn)不下;后守將魏延反出,關(guān)云長才得以入城。豈料關(guān)公引魏延來見,孔明卻喝令刀斧手將魏延推出斬首。劉備驚問其故??酌髟唬骸拔嵊^魏延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三國演義》中再次提到“反骨”是在第一○五回:“吳太后曰:‘嘗聞先帝有言,孔明識魏延腦后有反骨,每欲斬之;因憐其勇,故姑留用。”
據(jù)陳壽《三國志·蜀書·魏延傳》記載:“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出亮營十里,延夢頭上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zhàn)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贝颂幉⑽匆姟胺垂恰弊謽?。裴松之注亦未提“反骨”。近人盧弼集前人之注,成《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影印,一九八二),仍未有“反骨”。又據(jù)為羅貫中章回演義小說《三國演義》提供素材的《全相平話三國志》(見《歷史通俗演義》,中央圖書館編印,臺北,一九七一)載,龐統(tǒng)勸魏延斬韓國忠,投諸葛亮;后“軍師班軍入荊州見皇叔。皇叔看三將:為首者是龐統(tǒng),皇叔言:‘賢人也。又看魏延,‘賢德也。言:‘不若吾弟關(guān)公。又看第三將是黃忠老將。”在此段文中,不但未提“腦后反骨”,對魏延的鑒定都是由皇叔劉備所作。難怪后人稱“反骨”之說“全是三國演義造謠”(《新三國·魏延的悲劇》,黎東方,遠東圖書公司,臺北,一九五四)或是“迷信的相學”。(《三國演義縱橫談(二)·魏延與反骨》,凌影,中華書局,一九七六)
然查古相書《神相全編》(《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藝術(shù)典·相術(shù)部(第六四二卷)》,中華書局,一九三四——三六),并無“腦后反骨”一相。綜觀其“枕骨部相”下“玉枕圖”及“枕骨圖式”所列三十三個枕骨相,其至達者,有主封侯之“五岳枕”;其至窮者,有“腰鼓枕”,“主小貴無定,多成敗反覆”。此處“反覆”之“反”,當指處事經(jīng)營成敗不定,得失難測,而非招殺身之禍“反骨”之“反”。可見枕骨各相均為善相。“枕骨圖式”亦云:“故古人有言,頭無惡骨,面無好痣,斯言信之矣?!庇纱丝梢娏_貫中之前尚無“腦后反骨”之說。它若不是羅氏之發(fā)明,則至少是由他首先付諸文字,因而羅氏為文史籍中“反骨”說之始作俑者。《辭源》(修訂本,商務(wù)印書館,北京,一九七九)、《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三聯(lián)書店,香港,一九八八)及《大辭典》(三民書局,臺北,一九八五)均以羅貫中《三國演義》為“反骨”之出處自是理所當然。
現(xiàn)代科學證明,人腦后部骨骼系由兩塊頂骨(parietal bone)及一塊枕骨(occipital bone)組成。我們祖先何以僅據(jù)此三塊骨骼研究出象《神相全編》中“枕骨部相”上所列那許多名堂,而至羅貫中又發(fā)展出一“反骨”骨相?一種英文版醫(yī)學教科書《人體解剖》(HumanAnatomy,vandeGraaff,Wm.C.BrownPublishers,1995)上說:“有些成人在頭部骨縫之間有多余骨骼,稱為sutural或者Wormian骨?!痹凇队h生物學詞匯》(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四)中,Suturalbone譯為“縫間骨”。Wormian則取自一哥本哈根醫(yī)生之名,因其最早對縫間骨做了詳細描述。
對縫間骨的進一步解釋可見于《格雷解剖學》(GraysAnatomy,BountyBooks,NeWYork,1977):“除通常頭骨骨化中心外,額外者可見于骨縫間。其形成不規(guī)則的孤立之骨,嵌于頭骨間,稱為Wor-mian骨……它們常出現(xiàn)在人字縫(即二頂骨與枕骨接縫)處,但有時也出現(xiàn)在囟門處,特別是后囟門?!边@里所謂后囟門(posteriorfontanell)恰位于腦后(二頂骨與枕骨接縫)正中位置。該書除提到縫間骨會出現(xiàn)在頭骨其它部位外,又說:“在一些情況下,一對大縫間骨可以形成整個枕骨的上項線上部?!庇纱丝梢姡_貫中之“腦后反骨”及《神相全編》所記“枕骨圖式”居然在人體解剖學上有了根據(jù)。自然,對無神論者而言,據(jù)頂骨、枕骨及縫間骨來推算人的前程命運無異于迷信。
然而,縫間骨自有其科學用途。一九一八年七月十六日,俄國蘇維埃政權(quán)在烏拉爾山區(qū)葉卡捷琳堡市(一九二四年后曾改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市)將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一家槍決。一九七九年,蘇聯(lián)一地質(zhì)學家及一電影制片人在當?shù)匕l(fā)現(xiàn)一些尸骨。一九九一年七月,俄國政府終于同意將遺骸掘出鑒定。由于尸骸面目全非,無從辨認,葉卡捷琳堡市邀請了若干美國專家參加身份鑒定工作。尸骨被逐一編號鑒定。美國《紐約人》(TheNewYorker)雜志一九九五年八月二十一及二十八日合刊對此作了如下描述:“……余下三具尸骨,三號、五號和六號是三個青年或近成年女性,與七號(女皇亞力山德拉)一樣,皆在腦后有一不尋常突出骨結(jié)構(gòu)。這一特征稱為Wormian骨,僅見于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六的人口。該特征充分顯示三個青年婦女間的姊妹關(guān)系及其與七號尸體間的母女關(guān)系。”上文之Wormian骨即縫間骨,很可能即羅貫中所謂“腦后反骨”。該骨盡管在人群中存在比例甚低,但可遺傳。
自羅貫中發(fā)明“腦后反骨”,這一用法亦流傳下來,但其義稍有衍變。例見《太平天國·天父下凡詔書》:“今有周錫能反骨偏心,串同妖人回朝,內(nèi)應(yīng)謀反”;及太平天國李秀成《諭李昭壽書》:“竟不意爾乃反骨之人”。(均見《漢語大詞典》)至此“反骨”已與“腦后”脫離而表謀反叛逆之心,但仍不失一“骨”字。甚焉者,可見于《三國演義》英譯本。如果BreWitt Taylor的一九二五及一九五九年英譯本(RomanceoftheThree Kingdoms,Kelly&Walsh,Ltd.,1925,CharlesE.TuttleCompany,1959)尚遵循羅氏原文,將“吾觀魏延腦后有反骨”譯為“Iseetheboneoftreacheryatthebackofhishead”,點出“反骨”及所在部位,那么MossRoberts在其一九九一年的譯本(ThreeKing-doms,AHistoricalNovel,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For-eignLanguagesPress,1991)中,卻“精簡”文字,將同一句話譯為“IseetreacheryinWeiYan”——“吾觀魏延有反心”了。嗚呼!“腦后”不存,“反骨”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