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文
前不久,在首都舉行了高?!伴L虹杯”辯論大賽。以侃名世的北京人對中山大學出奇制勝地在“嘴”上贏了北京大學贊嘆不已;然而,皇城根腳下也有為數(shù)不少的天之驕子,竟在版圖上找不到孫中山先生親手創(chuàng)辦的這所名牌學府的地理位置。
這種狀況對中山大學意味著什么?我相信每一個中大人都會有自已的一套說法。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找出原因、尋找對策。中大置身于珠江三角洲這塊經(jīng)濟熱土,照理說,廣東的名氣也會多多少少為中大增添些知名度的。然而,這種想法乃根基于教學科研為經(jīng)濟建設服務這一觀念。我絕不認為這一觀念是錯誤的,但它毫無疑問是一種功利主義的思維框架。百萬人才下廣東已使得中大在其勢力范圍內(nèi)不能獨領(lǐng)提供思路、輸送人才的風騷。在鐵的事實面前,已經(jīng)證明僅持一種功利主義的思維取向是不能創(chuàng)造出中大的特色與優(yōu)勢的。近些年來,中大之所以與北大、復旦距離越拉越開,原因或許在此。該怎么辦?我認為,中大在開放的前沿惟有真正而全面的深沉,才是比較可行的出路。
在南方要深沉起來,就必須在才富與財富的二難選擇中拒絕浮躁,有一種強烈的文化生命意識。有人或許認為這不切實際。但是,廣東在經(jīng)過十多年的原始資本積累之后,目前已進入到一個經(jīng)濟與文化的互動新時代。在這種互動中,文化因素顯得越來越重要,它在市場化的同時也更具自己的獨立品格。這個新時代的到來,無疑為中大的復興與騰飛提供了不能熟視無睹的歷史契機。
中大目前的校園文化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朝著這一方向努力。中大中外優(yōu)秀文化系列講座因其濃郁的人文色彩,成為南方互動新時代中的一道文化風景。中大校慶70周年之際,一些著名學者認為中大極有必要在南方保持一種古典的形象。我認為,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經(jīng)濟生活中,校園中人擁有一種融開放與深沉為一體的文化心態(tài),這是一種優(yōu)勢,也是自己應該守持的“根”與“本”。毫無疑問,這需要每一個中大人戰(zhàn)勝許許多多生存的煎熬,但是在這種代價之后,必然是中大的重新崛起。
護住南方的這份古典,我們就將被人們重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