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蘭英等
文明的代價
鄭蘭英
丁香街,一條樸樸實實的街道,一個極中聽的名字,聽了讓人有點向往。古老的巷院里,住著平凡卻不普通的三戶人家。主人的名字,像他們的巷名一樣美,遺憾的是,吉祥的名字沒有給他們的生命憑添一絲喜色。徐金寶、慕容婉約早早地成了寡婦,胡國偉新婚不久就沒了妻子。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深深鐫刻進了小巷的歷史,丁香街成了一個文明交匯的場所。它的興衰折射出歷史的某些偶然或必然的軌跡。
小說的主人公是小巷的第二代主人——丁平平和慕容皚,一個是貧民家庭的兒子,一個是知識分子家庭的女兒。慕容皚同她母親一樣,脫不了知識分子的自命清高,她看不上丁平平,又想著丁平平。于是悲劇產(chǎn)生了:丁平平出于事業(yè)的需要,娶了桔子;慕容皚在度過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后,踏上了異國的土地。他們的悲劇是舊文明闖入新文明無所適從的必然性結(jié)果。慕容皚帶著東方的文明走進異國,中國人傳統(tǒng)的自尊、自強、自立的民族秉性,在這里意外地遭遇了失敗。新舊文明沖突留下的創(chuàng)口尚未愈合,東西方文明撞擊的傷痕又爬滿她的心靈。她回來了,畢竟她有自己的祖國。但她帶回來的已經(jīng)是載著東西方文明的結(jié)合體——中國式的現(xiàn)代文明,走進了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丁香街;她為了情,拋卻了中國女人背負了幾千年的名聲,義無反顧地生下了小汛。
中國由于改革開放,新的文明憑著經(jīng)濟發(fā)展而把舊的文明撞擊得破碎不堪,丁平平、慕容婉約、胡國偉、甚至丁老太太的家庭關系都發(fā)生了變化。丁香街的發(fā)展太快。連慕容皚也預料不到,她到底還是接受了丁平平的愛情,那么坦然而又心滿意足地欣賞起自己的丈夫。又過了一年的春天,丁香街終于在隆隆的機器聲中被夷為平地,丁香街三號就這樣悄悄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它的主人也都完成了一場生命意義上的蛻變。文明的變匯算是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體驗。
丁香街變了,從舊的文明走進了新的文明,從東方的文明靠近了西方的文明,也從西方的文明靠近了東方的文明。在丁香街的三號大院里,文明鉻下了沉重的印跡。
對婚戀觀的反思
尚曉進
張翎在《丁香街》中,就幾代人的情感與婚姻觀作了有深度的反思。小說一開始敘述了丁香街3號上一代的婚姻和愛情。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他們毫無例外都以不幸者的形象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慕容婉約出身書香門第,追求高雅品格,具有傳統(tǒng)女性堅忍而又顧體面的一面,戀人遠去,她沒有任何反對的話,連肚子里的孩子也沒告訴他,這種情感是封閉式的。丁婆婆是個傳統(tǒng)得近乎麻木的女性,婚姻觀是典型的“嫁雞隨雞”式的逆來順受,愛情對她無異于天方夜譚。作者對這一代人的兩性觀持的是否定態(tài)度,這主要體現(xiàn)在人物命運的安排上。慕容婉約守了大半輩子寡,心理已近乎變態(tài),以冷漠,孤傲,拒人于千里的態(tài)度來掩飾內(nèi)心的脆弱和傷痕,保護自己的尊嚴。丁婆婆則一輩子沒得到一個女人應有的愛與溫存,她的悲劇是將一生付給傳統(tǒng)的未覺醒的悲劇。作者在小說中還塑造了安安這樣一個形象。安安的生活觀是對異域文化的變態(tài)接受,走上了婚戀觀的另一極端,顯然作者不能接受。雖然在墳地里,慕容皚的一哭,道出了作者的同情與某些理解,但理解畢竟不是接受。
作者通過對慕容皚與平平、老宋的戀情的大篇幅敘述,探討了當代女性在歷史與未來之間的選擇。
老宋,作為一個有藝術(shù)天賦,又視琴如命的男子,是以皚的知音身份出現(xiàn)在她面前的。兩人的交往從藝術(shù)開始,在一起也有共同的奮斗目標。出于對皚的真正理解,老宋甚至完全舍棄了自我,這種舍棄在作者看來值得珍惜,同時也是幻美的。他們的愛情也是缺乏基礎的,即使經(jīng)過了幾番風雨,終敵不過傳統(tǒng)的道德責任觀念,而結(jié)果是“男的在責任和愛之間,選擇了責任。”
皚和平平之間的戀情是一場苦戀,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式愛戀。自幼青梅竹馬,卻又隔著一道厚厚的、甚至是無法跨越的價值的門檻;長成之后,本該成熟的愛卻凋零了,成了寒風中的一聲嘆息,平平別娶他人,心中戀戀不忘的依舊是皚;皚在深戀著老宋時,卻暗怪平平的“毛毛燥燥”,不能體察自己的已經(jīng)歸屬于他的心情,以至失之交臂。在雙方都只剩下自己之后,戀情又在一點一點地燃燒著,而這戀情在世俗的重壓下,在時間的風雨中,在千萬種價值觀念中,更是在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礙下崎嶇而行。愛戀者自身也在有意無意地壓抑它、麻木它。但是,最終作者還是給了他們一個機會,成全了他們的苦戀。
將以上兩段戀情結(jié)合起來,可以看到皚在婚戀觀上超越了他的母輩們許許多多。首先不再以男性的附庸而存在,不再是女性為了男性的事業(yè)而犧牲自己,在兩人比翼雙飛不可兼得時,男性可以也應該做出犧牲。這是女性意識在長期壓抑狀態(tài)下的復蘇與覺醒。
但這種覺醒是有限度的,皚在愛情的選擇中始終沒超出傳統(tǒng)式的被動狀態(tài),對男性情感的渴望也總是跳不出追求“岸”的感覺。很顯然,在內(nèi)心深處,皚還是個傳統(tǒng)女性,希冀著有個安穩(wěn)的家,堅實的肩頭可以枕靠,將自己的根延伸到丈夫的身上,雖則她已超越了很多,但是沒有找著新的軌道。
走出“院門”與走回國門
呂筱梅
《丁香街》以平淡無奇的語調(diào)敘述著一些平淡無奇的故事。題材與手法的平淡,使得故事的附加意義不免單薄,作品本身的彈性、張力、可延伸性,就閱讀角度而言是有限的。
然而,作品仍有令我們感興趣的地方,這就是作品流露出的留學生心態(tài)。
留學生這個群體在異域的生活中,由于身份的變化及角度的轉(zhuǎn)換,作為知識群體,敏銳地感覺到文化沖突帶來的生存上的壓力及精神上的重負。傳統(tǒng)的與現(xiàn)實的影響,使得他們平衡心理的方式各有不同?;蛘呤恰堵D的中國女人》中的暴發(fā)戶土財主式的虛榮慘悅的心態(tài),或者是《北京人在紐約》中表達的為生存而奔累的無奈蛻變及精神分裂。似乎都在訴說著為了生存而不顧一切的艱辛困苦。但是留學生文學中畢竟都傳達出一個相似的主題——外面的世界是異己陌生甚至敵意的存在。在留學生文學中,發(fā)達的歐美世界,既是自己能力的試金石,又是自己生存發(fā)展的絆腳石。所以生存之累也使他們的筆觸變形,感情色彩濃于理性。這實在是一種復雜的心態(tài),一方面外面世界的刺激誘惑是那樣大,“淘金”的夢想,使得他渴望成功,這種成功比起自己故國的成功更有吸引力,更能滿足自己自尊的需求;可另一方面,一連串的艱難苦恨(特別是異域文化的拒斥)使得他們常常以一種強烈的感情色彩的眼光看待外在環(huán)境,因而,他們筆下的外面世界便有太多的冷酷無情,而這時,強烈的心理平衡作用使得故國充滿激情與魅力,“不如歸去”的慨嘆便油然而生。
在《丁香街》中,女主人公凱的美國生活,事業(yè)的失敗,情感的挫折,朋友的逝去,由此而生的就是心灰意冷,“不如歸去”,“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的傳統(tǒng)心態(tài)的積淀,使得主人公終于回來了。而回來后的經(jīng)歷——事業(yè)的“成功”,親情的溫暖,情感的圓滿,使得女主人公心滿意足“走出院門”(南下海南)??梢哉f,作品的真實性隨著作者將主人公“拉回”國門之后逐漸削弱直至喪失?!昂锨椴缓侠怼钡慕Y(jié)局已成定論?!叭~落歸根”式的田園詩般脈脈溫情的心態(tài),左右著作者的構(gòu)思立意。
中國知識分子似乎極難以超脫理性的客觀態(tài)度對待西方文明。情感的色彩總是那么富于壓倒性。這就造就了他們在激情與無畏的同時,帶著偏頗與狹隘?!赌榴R人》中許靈均的“我不出去”的固執(zhí)的“愛國方式”,今天看來已顯得淺薄簡單了,《丁香街》主人公國內(nèi)國外生活的差異,顯示出作者在價值判斷上的偏差與失誤。在我們還不能從情感到理性都接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當然也很無奈)之前,在我們還不能理性客觀地看待外面的世界的千差萬別善惡美丑之前,留學生文學擺脫獨奇、神秘、炫耀、憤激,走向廣度與深度,就只能是奢談。
責任編輯潘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