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洪
那是一個飄忽不定的童年、少年和早期青年的時代,許多事情都已模糊不可求真。我無法在大自然的胸懷里拾起一頁屬于舊時心期的紅葉,來配合我對現(xiàn)實中斑駁離落形象的認可。雖然我自己在人文和自然的熏風雨露中漸漸拔節(jié)出萃,被認為是前程遠大的后起之秀。但無法洗去我對世事的悲涼認識。詩人波德萊爾寫道:燦爛的陽光灑落在各處??晌覅s難以分清閃耀在我頭顱上方的光亮究竟是太陽的光輝還是墳場上的磷火。
誕生到這個世界上之后,我的心境常常隨著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細微改變而發(fā)生詭譎奇異的變化。一葉松針的黃落,一句偈語的吐出,常使我蒼白的心靈不堪承負。容貌與言行的幼稚只是事實的表面,而心靈的黃熟才是事實的本質(zhì)。童年、少年和早期的青年時代我常常感受到這一點。我隱隱約約地覺得自己提前進入了成年的境況。我試圖學會怎樣避開世俗的鋒芒而遁入平靜的自我境界中去,于是我學會了回憶,靠星星點點的畫面連綴我既已走過的時間和空間。這些星星點點的畫面常常左右我現(xiàn)在的情緒、情感和生活狀態(tài)所呈現(xiàn)的曲線。我無法擺脫回憶之光對我心靈的垂臨?;貞涍@種過去時的思維真是一種有趣和無聊的東西。它花去人們的許多時間和心智,來延長人們對現(xiàn)在的許多憧憬和企求。懷著這種心態(tài),我總可以看到自己像一個哲人一樣,沿了居舍周圍的山崗和溪流緩緩移動。在身體的輕微移動中,我找尋著與此時步履有相同頻率的有關過去已經(jīng)完成的對周圍境涼的相同思考。山崗是由許許多多因白石而壘疊而成的,形象有如風蝕城堡和風蝕蘑菇一樣。每當我站在這個山崗上,遠處由禾苗和林木壘積而成的翠色和風一般灌進我身體的各個感覺器官,使我有一種不能言于語言文字的蒼茫思維??粗@一塊由炊煙和農(nóng)舍組合的邊野地帶,輝煌的落日與靜謐的空間交替潛入我的生命的原始狀態(tài)。光線和色彩編組成我靈魂中一處神秘而空曠的驛站。清晨或者黃昏時分,光陰的朦朧常?;没稍S多跌撞而無序的暗影,如同冥界的氛圍一般。這些東西總是占去我很多無常的想象,拉我進入陰界和陽界的夾層,使我對這兩界有了一種睚眥的了解。
而時序卻依舊似懂非懂地過去了,落下的遺跡仿佛濺入白紙的湯痕,僅有污跡般的干漬。已無法激活它的原汁原味。記憶的方式無法串之成線,這些都是些許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這些童年少年和早期青年的人生。卻總是忽左忽右在決定將來的人生方向。
一、童年
童年是山那邊的事情了。這山是由經(jīng)歷和見識堆砌成的,它的別名,用自然的稱謂叫年輪,由人文的稱謂叫年齡。
童年是在鄉(xiāng)間經(jīng)歷的。鄉(xiāng)間和是社會原始的村落,昭示著人類進程的發(fā)生階段。其基本物象表現(xiàn)為茅籬瓦舍,青煙白霧、雞犬鴨豬以及鎮(zhèn)日無語的青山遠嶂和終日湯湯的小橋流水。童年蟄居于鄉(xiāng)間,始肇于父母的選擇。父母既為農(nóng)民,就脫不了農(nóng)民的干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作為農(nóng)家子弟,我懵懂于田園的天賜陽光、空氣和雨水的歡樂。我們兄妹六人,依照自法的法則在遠離物質(zhì)文明的空間里健康地成長。同時繼承鄉(xiāng)架愚昧或優(yōu)秀的精神文明。伴隨著身體和智力的需要,我們吞噬一切可以稱為食物的東西,譬如野菜、南瓜、紅薯;我們也吞噬一切稱為文化的東西,只是這種文化數(shù)量既少而質(zhì)量又劣。
月亮奶奶跟你走,我給你提花簍;一走走到竹藍橋,我吃雞子你吃毛。
家里有個夜哭郎,白天酣睡夜里忙;走路的君子念三遍,一夜睡到大天亮。
臘月二十八,小小走人家,碰到個當兵的,當兵的,不讓禮,按倒就搞×。
六點半,七點半,干了好吃早飯;一點半,兩點半,干了好吃中飯;七點半,八點半,干了好上床板。
的的答,的的答,結個姑娘二十八;爹也哭,媽也哭,丈人丈母你莫哭:腳踏新板子,上床摸卵子;手摸金鉤子,上床摸×子。
……
粗俗的鄉(xiāng)間俚語,滋生著我童年的幾許好奇,幾許天真和幾許粗俗,在透亮的天空和青翠田野中,我的童年伴著這些不能細究的最初語言走進人生的第一課,雖然這些聲音稚稚的,嫩嫩的,幾近無邪,幾近習慣,卻依然澆灌了我最初的語言興趣。
童年生長在沒有玩具和娛樂的時間和地方,罵人便是最大的樂趣:
老表老表戴手表,你戴戴,我戴戴,我是你屋里老太太。
于是依稀,回憶中的童年便成了一個有趣的東西,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景點。這個景點的輪廓分明或者不分明,都有一個總的名字,許多書上常常提到:童年是美好的。包括那里的土地、山巒、河流和天空。云兒或許淡,林木或許疏,土地或者瘠,汗已歌冷的夏夜,螢火蟲亮閃閃的,伯嬸的講古怪異異的,父母催睡聲緊逼逼的。更有白天,水牛在草地哭
孜孜地吃著青草,伙伴們東鉆西躲的迷藏,滲透著我真切的童年。夕陽下山,牛羊進欄,母親呼兒吃飯的聲音彼起此落回響在村子的上空。更有黑夜,映襯著白天,反復著我兒童時的希求與虛妄。
童年的鄉(xiāng)間,散亂廢置的山崗殘碣里,那里有我多年跪拜過的爺爺?shù)陌坠?。這些白骨,正迎合我那少不更事的心境,一年一度長出新綠?;侍旌笸?,后皇嘉樹濃濃地支撐著我人生早晨的意念。還有童趣,鄰里的爭斗,親人的呵護,在若干年后茁壯成參天大樹,使我現(xiàn)在靜靜地處在書居里感得得失無偶,聚散無憑。
二、啟蒙
在我小時候,一個農(nóng)家子弟有沒有知識是一種可有可無的事情。上學,既算不上一種奢侈的事情,而不上學呢?也無可厚非。勞動,而后獲得溫飽,而后娶妻生子,是農(nóng)民一種最樸素最實惠的想法。雖然以現(xiàn)在的眼光看,讀書是一種必需的事情,亦是一種平常的事情。但當時我們家里十分拮據(jù),父母在擁有了我們兄妹六人之后,便不配再占有別的財富。讀書對我們來說成了一種享受,但后來父母終于讓我們都上了學。
雖說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的天性,但在我八歲上小學之前,未接受任何關于知識方面的正規(guī)訓練。幼兒園是若干年以后的事情,與我們無關。父母含辛茹苦,為的是全家延長生命的壽數(shù)。十幾年后,我學到“倉廩足而知禮節(jié)”,才知道父母堅持了一條正確的道路。生存決定發(fā)展,乃是至大的真理。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以彌補世間的單調(diào)與乏味,人類創(chuàng)造了知識,以彌補自身的不足與缺陷。書的最初功用乃是記事與娛情,識字卡、拼音牌、音樂帶,電子琴是我們用以培養(yǎng)下一代人的工具了。幼年是乍朦朧還清晰的時歲,情感與世界展視母親的的胸懷。少年是清晰而好奇的早晨,似懂非懂的人問世事掠過他們膚淺的心靈,變幻他們多興趣的季節(jié)。青年是好騖并珍藏世間奧秘的時候,展視世界,有著甜蜜的羞澀和愉快的煩惱。而中年,穩(wěn)重與樸直便告別喧囂與噪動,沉淀為一種冷靜與理性。故而讀書,也應了人生四季的特點,分別裝飾它們各自不同的風景,讀好奇的書,讀情感的書,讀理性的書,讀了悟的書。
小人書、童話傳說這類與童年相類的書,與我童年緣份甚淺我是在上了高中才返回大量吮吸的。文革中期的鄉(xiāng)村,景況清苦而喧鬧。我終于能夠接觸到鄉(xiāng)野以外的文化知識是源于兄長薄而又薄的語文課本上。我至今記得我看到的第一本課本封面是紅筆勾勒
的北京天安門城樓,四周閃耀著極其有力的道道金光;第一次看到的課文是“毛主席萬歲”。這幅圖、這句話在我的記憶深處筑起了很堅固的籬落,風雨浸蝕多年也沒有消褪顏色。
我上小學三年級之后開始讀小說。讀的第一本小說是李六如著的《六十年的變遷>,這本書是我從二哥的書包里偷來的。我用一夜一天的時間“讀”完了它。讀完了之后很為主人公季交恕的命運擔心,但很快就有拳頭落在我的身上,二哥憤怒我偷了他的書而使他在別人面前失了信。以后書慢慢讀多了,知道李六如做過毛主席的秘書和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后被江青迫害致死。我讀的第二本小說是《虹南作戰(zhàn)史》,不知什么緣故,我終于沒能讀完它;再之后聽說《虹》是一本有問題的小說,再尋它時,終于尋它不著。鄉(xiāng)村的清苦生活,我當時全然不覺。雖然飯碗里時有野菜野果點綴,卻更有不易多見的書本點綴我。這種清苦是高貴和值得的,因為它存在著一種美好的心愿和記憶。放學以后,弄到一本書,不管是什么樣的,只要是課本以外的,就可以樂孜孜地當牧童去了。半臥在草地和山坡上,任憑牛的自由行動,管自關心書本中的穆桂英、劉備或者李玉和、柯湘。此時,夕陽斜照,牧童、水牛、草地該是一種和諧的意境;而牛的通人性,不恣意妄為則更是一種美麗的合作。讀書之中伴以愉悅,好奇,擔心,則包含一個兒童看世界的所有感情了。或冬夜,或秋夜,吃罷晚飯,撤掉桌面上的碗筷,在黑糊糊的桌面上鋪上紙筆,就著昏黃搖曳的燈光。我們兄弟幾人開始了晚課。二哥讀他的《清貧》:“清貧,樸素潔白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地方?!比缱x他的農(nóng)事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蜃x:“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一狼止,一狼又至……止增笑耳。”我呢,則笨拙地臨著字帖描字,或砘砘地抄著小學課本上的生字詞,以備老師的聽寫和演排。寫累了,靜下來,聽聽兄長們讀書。他們的聲音總是稚稚的、韻韻的、怯怯的。有時,他們讀得累了,就來看我寫字,或多或少地總會指正幾句。父親呢?則抱著他永遠的黑煙桿吮吮有聲地吧噠著,紅色的火星在煤油燈光的勢力范圍之外明滅。母親坐在堂屋的一角紡著棉花,抽紗的聲音嗡嗡吱吱的,象蜜蜂落在油菜花蕊上發(fā)出的聲響。這時候,外面月華如水,天井里有些秋蟲寂寂地叫著,真靜。又有些清,藏在屋舍旁的周圍;樹的投影在地面上,靜止不動。還有些清,路面被看得很分明,瓦楞上有貓偶爾走動的聲音。家里雖窮,這種氛圍卻于我幼小的心靈很相宜。父親讀過三年私塾,知道天地君親師和忠孝仁悌,也一定知道“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和“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涵意的。但我想他當時一定沒有這種奢望。母親雖然不能夠識字斷文,卻總信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一格言,她希望我們能過上“人上人”的生活。而終于,我們未能領她的命;而且,這輩子我也不會過上所謂“人上人”的生活了。
三、小學
我讀的小學恐怕屬于中國最低級的小學了。就其設備而言,兩排六間茅草屋,柳條板訂制成的黑板,沒有上漆;十余條長條木桌和長條座凳,每副桌凳上坐上四個學生。一間教室開一扇石窗,臨了冬天,就嚴加封閉,以御風寒。就師資而言,老師的本質(zhì)全是農(nóng)民,以拿每天十個工分為其收入,他們最高學歷是高中,是一種開門辦學學工學農(nóng)學軍體制下的高中,最低學歷是小學沒畢業(yè),是一種因親緣關系而進入學校的最小的知識分子。生源呢,全是周圍三里五里方圓內(nèi)的農(nóng)家子女。我每學期交五角或者三塊伍不等的書本費和學雜費,有時候還經(jīng)大隊的貧協(xié)研究免除這一費用。
我在小學學的課本最高訂價零點二五元,最低定價零點零八元。
學校建在一個高地上,周圍沒有林木呵護。顯得天高地遠。早晨九點鐘上課,七點半我就從家里出發(fā)了,在路上走走玩玩,四里路程一直走上一個小時。而常常,快臨近學校,才發(fā)現(xiàn)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yè)沒有做,于是三五個學生趴在地上,很認真地抄寫或演算;有時候時間來不及了,就互相分配任務,各做一題,做好后大家彼此抄襲。
春天,學校規(guī)定中午睡午覺。不許回家。我從家里用手帕包了由菜飯包囊成的飯團,供午休后享用。午休睡在桌凳上,桌上兩個,凳上兩個,不分男女,和衣而躺,而居然睡得很香。有一次,我不小心,從桌上翻滾下來,前額跌傷,疤痕至今猶在,算是童年生活唯一的觸膚紀念。
夏天中午管制得很嚴,因為學校怕學生擅自下水游泳淹死。附近幾所小學每年淹死一兩人已成慣例。居然有幾個膽大的學生偷偷溜出,到水塘里洗澡。老師知道后,氣憤得不行,因為誰也擔不起死人的干系。于是下午第一節(jié)課就有了一道額外的工作,老師用手指在每個男生身上劃拉一下,如果身上出現(xiàn)一條白印跡,他就會被老師請到講臺前,然后老師把他的頭按進預先準備好的一盆清水中去,直到清水中的氣泡劇烈地冒起,老師才松手一會兒,如是者再四再三,學生頗覺股寒。我由于生性膽小,至今未得這樣一次待遇。
到了秋天,老師就帶我們出去搞“小秋收”。主要有撿橡實,摘野梨,割荊條,然后把它們運到收購門市部換錢。學校的公共開支就全靠這點收入。
每當這時候,我的祖母就阻攔我去,怕上山把人摔傷了。但我每次都能去,我喜歡干這樣的事。有一回,我一個人走失了伙伴,迷了路。老師回到學校才知道我還丟在山上。于是心急火燎地告訴我父母,大家慌得不行,約了近二十個人,打著火把,亮著手電,一路吆喝著上山來。而我因又累又饑躺在一塊青石上睡著了。
冬天是最難過的時間。別的時候,我們都是光著腳上學,而冬天不行。冬天很冷,下雪還好,可以穿單鞋上學;若化雪或者下雨,就不得不赤著腳了。腳凍得厲害,根本沒有知覺,直到教室里的火升起來烤過好久,腳才鉆心地疼。
教室里有一堆由木材架起的火。木材是師生上山伐來的,有的同學力氣小,走到山上已沒有力氣了,只好空手返回。教室里生火,煙很重,模糊了學生的視線,老師就不寫字,單講,而且讓學生圍在火堆旁,這時候是學生最高興的時候。
一年四季,我的小學生活就這么過去了。在這種生活里,除了課本相關的知識,也懂得了生命的起始是多么的重要,艱難困苦是一種對比以后的結論;而沒有經(jīng)過對比,我們那時是很快樂的。
四、老師
讀小學的時候,有一個叫艾麗善的女老師,帶了我三年的語文。她長得很美麗——我不想用漂亮這個詞來形容她。她那時大約剛過三十歲,很有知識女性所具備的氣質(zhì)和特點。她的書教得好,字也寫得漂亮,是全校老師中家底最硬的一個——縣一中的高材生。
我們班是個調(diào)皮班,原因是大隊干部子女多。她做我們語文老師完全是因為我的緣故。她說我的語文成績好,而且字寫得無人可比。
那時候,開門辦學紅火,課本也沒有什么正規(guī)的。她很厭惡我們每天帶鐵鍬、水桶或者鋤頭或者擔了一擔牛糞(以供肥沃學校的學農(nóng)田)上學,只是不敢說。
既已無正規(guī)的教材,她就把自己以前學過的知識教給我們。每
天早讀課,學校規(guī)定,一律讀毛主席語錄。這個時候,她總是很憂郁地坐在講臺上,似動非動地翻動著公社文教組發(fā)給他們的一套嶄新的帶紅皮的《毛澤東選集》。到上正課了,她給我們講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和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老實說,我們開始根本聽不懂。她不厭其煩地講,名詞,就是代表事物名稱的詞。比如說掃帚、毛主席。接著她在黑板上寫下這兩個詞。同學中馬上有人說;“毛主席”和“掃帚”兩個詞不能放在一塊,因為毛主席是我們心中最最偉大的紅太陽;而掃帚是用來掃牛糞狗糞和垃圾的。艾老師聽了,也不爭辯,只在黑板上寫下:
毛主席說;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
她很機智地回避了這個難題。
她又教我們劃句子成分。她首先舉例:
我們熱愛毛主席。
她要我們找出哪是主語,哪是謂語,哪是賓語。
在她眼光的鼓勵下,我站起來發(fā)言;
“毛主席”是主語;熱愛是謂語;“我們”是賓語。我的理由是,毛主席是我們貧下中農(nóng)的大救星,當然是主語。
艾老師聽了,不作聲,征求同學們的意見。同學們一齊舉手。表示贊同。
“同學們,我不得不告訴你們,你們錯了。劃句子成分不能像劃階級成分,不能憑感情用事。句子成分中,主語就是主語,賓語就是賓語。來不得半點想象?!彼Z重心長地對我們說。
艾老師頂著逆風教了我們這些被稱作知識的東西。上了大學后,學習《現(xiàn)代漢語》,很覺沒味。我的學生生涯中語文和作文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大部分得益她給我筑的根基好。
五年級的時候,她被調(diào)到另一所鄉(xiāng)村小學當校長,之后就很少見到她。再見她,是我工作后好幾年了。我在一條小巷里和她迎面而過,看見她的頭發(fā)幾乎全白了,但依舊是知識女性的風韻。那次我沒有叫她。因為我很害怕,離開她整整近二十年,自己顛沛的生命,既沒有浪得聲名,又沒有獲取地位。我怕她失望。后來聽同鄉(xiāng)說,她早退休了,在城里開一家小書店,生意不錯,身體也好,心里便很釋然。
五、中學
我的初中也在鄉(xiāng)間度過的。
這是一個三流鄉(xiāng)村初中,但平民學校有著一種不可思議的樸素氣氛:整齊的求知欲望和整齊的無可奈何的自尊自賤常常使我們陷入一種白熱化的泥沼之中。這種情況被認為是“自古英雄多磨難”來鼓舞我們?nèi)諠u反復無常的士氣。除了周末半天到家里背米背菜我們幾乎不離開學校;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我們幾乎不離開教室。情緒、意志、智能環(huán)境諸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全部來榨干我們?nèi)遮吺萑醯纳眢w。但那個就著雞鳴就著油燈的苦讀時刻終于讓我們挺過來了。
我在中考的時候獲得了若干考題的答案。
這不是我的功勞與過錯,這是熱愛我們的老師的功勞與過錯。
在我得到那張老師傳過來的答案紙條的時候,心情就像小時候尿床后又恐惶又緊張,生怕別人知道。我迅速抄完后,看到紙條下面的一行字:抄完后,向后傳。我不想讓他們也有同樣的優(yōu)惠,就把答案或A或B地亂改一氣。在獨木橋上行走,不是講義氣的時候。我揣著那張業(yè)已為汗浸透的紙條,無所適從。這時候監(jiān)考老師因巡視員砰砰逼近的腳步聲也因此變得不順暢起來。我極快地把我已涂改后的答案交給那和我一樣同是苦命的農(nóng)家子女。
在考試中,我輕易獲取了不義的二十分或者三十分,這滿夠我在先前的讀書過程中逍遙半年。
這樣說來,少年的我已無可救藥。在許多風雨羈旅后,我才明白這種方式在國人中大行其道,已經(jīng)成為做學問走官徑鉆財穴的傳統(tǒng)有效的方法之一。
許多時間過去之后,當我用平生第一次掙來稿費的物質(zhì)形式去拜望我的這位老師,他正安坐在校長的寶座上。在親切交談的過程中,我把那業(yè)已成為遺跡的少年逸事輕松地交付給他,正像一個無邪少年輕輕吹吐著泡泡糖一樣漫不經(jīng)心。這時候,我的老師,他終于發(fā)現(xiàn)我不再是個少年,只是輕輕地嘆了一口氣,說了聲:你是個人才。
正如千萬次被呼喚的我的名字一樣,我笑意漣漣地用笑臉支付了他對我的評價。
大概是有了更多的社會內(nèi)容的認可,我們兩人都不復有那種作弊時惴惴不安的心理了。
六、同學
讀書的時間愈長,同學的數(shù)目就愈多。同學的概念也就愈模糊。
翻檢記憶,竟雜爛無所序。想起了一個叫羅德君的同學。
對于德君的記憶,我還是有的,那是建立在窘困與艱難處境中的。雖有十余年人世塵風的蕩滌與反復;不過很零星,因時間的緣由,記憶成煙成霧也是必然的。
德君是我初三時的同桌。且瘦、且弱,整個人的面貌呈現(xiàn)一種不得已才活下去的神情。我們的初見,是在聽雞聞吠的鄉(xiāng)間初中,那時也不過是十三四歲的少年罷。
求學是我們相聚的前提,貧困是我們相知的基礎,而走出農(nóng)門是我們的共同追求。鄉(xiāng)村初中的格局,若干土屋圍成一個錯落的院子,一棵大柳樹下吊著的舊銅鐘。幾個由村干部子弟組成的老師和周圍農(nóng)戶子弟組成的學生,便使這塊荒寂之地或多或少有了些生機。德君和我,就在這里接受教育。
德君用功。白天靠在桌凳上晚上伏在煤油燈下日復一日地用功,但成績卻總不見好。原因是他身體太差,在成績上非常嫌“貧”愛“富”的老師們也只好閉上一只眼睛,怕他死去,而禍及自身。德君居然與我們一起度過了三年。
我們二人共一套鋪蓋,一袋牙膏,一條毛巾,一個臉盆,借以節(jié)約父母的血汗。父母的血汗很多,但錢財奇缺。他們雖欲使兒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心力終究不逮,于是我們的日子打發(fā)的一團糟。
我們白飯就鹽水的日子很多,偶爾從食堂獲得一分佳肴,便嘖嘖有聲地細細體味,直到次日,嘴里還有余香。家里供給的酸腌菜,辣蘿卜、臭豆腐、炒豌豆之類,又使我們嘴皸唇裂、膚色干燥。于是盼望有錢去食堂購一份五分錢的青菜,這樣的時候極少。我們產(chǎn)生了對食堂的些許仇恨。德君說,他有一種咒語,可使菜在鍋里蒸煮不熟。于是我們潛入食堂灶間,津津有味地反復念:
王母娘娘一把針
放在籠中把菜蒸
蒸了七天和八夜
翻來一把生。
但那菜味依舊香香的,引出我們的口涎。德君說,那是騙我的。
德君敦厚而忠誠。寒冷的冬天凌晨,他從四百米外的水塘提了清水,給大家洗臉;又很樂意地鉆進別人的床底下清除垢物。
我們在身心俱損的時日里熬完了初中,終于,我們都可以上高中了,畢竟心血沒有白費。
我上重點,在市里。他上一般,在鎮(zhèn)上。
于是我們就更加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了。
他給來了平生的唯一一封信,言詞甚悲,說他原以為能與我一起上重點,然后進大學,擺脫農(nóng)村的。然而現(xiàn)在終于不能,家里已羅省殆盡,無力支負了,他只好退學。我亦無言。我也是一個不知晚飯怎么落實的人,空有一腔同情。但同情的價值于這種情形則等于零。信我于是不敢回。
終于他又回到那個破敗的家。不能下田,便打草、牽牛、拾柴,總算于家有補,況又省下了一筆學錢。
忽一日,傳言他死了。不信,詳打聽,終于相信。那日,他與鰥
父有所爭執(zhí),窮而爆的父親賜他若干扁擔。他就負氣冒著八月中午之酷暑,擔糧上糧店。及嶺,力竭倒地,于是不再起來。不再起來的,還有他父親悔恨的嗚咽,以及十余年后我的紙筆。
德君,聽說陰間也有強弱貧富,你千萬長好身體。若要托生,你一定要選擇富貴人家。我們都不能再受窮。
七、大學
大學是人生旅途不可多得的驛站和景點。
仿佛十九年的懵懂與希望、十二年的疲勞與辛酸都因緣于此。
我讀的大學人稱桂園,很漂亮,很美麗。
我曾經(jīng)迷失在那里四年。四年里,我在這個園圃密密匝匝的秀木中找尋我前世寄存的心期紅葉。四年,我噬讀著那方美麗的土地。體味著這方神靈妙地的韻律。在紛至沓來的匆匆步履中,在紛紛雪花紛紛桂花的飄落中,找尋迷離惝恍又似乎清晰可掏的纏綿;在紛紛桃花紛紛夏雨里,吮吸那沉淀許多又新鮮馥郁的人文甘露。許是那美麗的瞬間定格了太多太多的期冀,許是那方圣潔的天空綴袂了太藍太藍的清露,于是我拜會了人間被稱為永恒的東西:友誼與愛情。因緣了這段時間和空間,我在寂寞中感受到了溫情,在孤獨中體會到了熱鬧,于塵喧氣囂中學會了永遠真誠。大學一年級,我們宿舍貼了一副對聯(lián):
愛情文憑牛仔褲
康德馬恩毛澤東
這多少表明了我們當時的心態(tài)。追求愛情、追求知識,追求潮流。
大學二三年級,我們又貼了一副對聯(lián):
心如止水發(fā)萬里之長風
錢是愛物抒平生之大志
從浮華落到現(xiàn)實,從幻覺走向理想,多少有些夢初醒的感覺。
畢業(yè)的時候,譬如落難,于是我們在校門口帖了第三副對聯(lián):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這顯然不符合中國對聯(lián)的對偶形式,但頗能反映我們彼此的心境。
其實,大學只是學知識和學做人的地方,雖然因緣時會,附帶了愛情、友誼、歡樂,沮喪;其實大學與這些無關。
有幾許失意、幾許惘迷,幾許欣慰。
依舊是雨露滋潤,依舊是和風怡蕩。
在書海和名山的事業(yè)中穿行。有長者淘澤。文明的教益,有文明漫漶人生的滋養(yǎng)。
大學是人生的圣壇,無論他的學子走向何方,總忘不了那醇美的氛圍。
我們是由文明和苦難養(yǎng)活的一代人。
八、今夜
今夜也將成為過去。
而今夜,我伏在真實的燈光和真實的書桌之間,難以注墨。我思考著我這個年齡所能回憶到的一切。一個少年負篋走在鄉(xiāng)村的雪原上,一個少年呆坐在秋雨飄飛的窗前看紛紛墜落的雨線。一個少年在烈日下艱難地用鋤頭除去禾地田的雜草。一個少年佇立在桃李的芬芳中,等待一個同齡女孩的到來。
那么青年呢?青年是少年的拔節(jié)。一個青年躑躅在商場里看來來往往珠光寶氣的貴婦們扭捏著肥美的身體。一個青年在暮色斑駁時,坐在列車臨窗的坐位上,倒伏在煙酒的氛圍中打著很響的鼾聲。一群青年躺在昏暗的陋室里,斜系著領帶,摸著“光板”和“發(fā)財”。一個青年在梧桐樹下偷窺著戀人們的卿卿我我。呵,青年!
許多事情,想憶起又忘記。只有昨夜星辰依然閃爍。
回憶吧,讓回憶的成果化成我精神世界里的笑容,如同一棵紅樹點綴在冷峻的荒山上,昭示著已流逝的時間里的生命的跡象。讓回憶的內(nèi)容。那些歡愉的東西苦惱的東西一并走到我的面前,筑起我那業(yè)已潰坍的青春堤壩。
就讓今夜這種騷動和落寞的情緒長駐心頭。我無法亦不敢改變命運之神對我的垂照。
就這樣隔著木椽和青瓦聽那稀疏透明的雨聲,讓它們淋濕我記憶的世界。走在泥濘的村路上,任憑去年的青蛙叫個不停。如夜的山道里,閃起了成片成片的手電光,竹枝上晶瑩清露飄飄忽忽地墜落在地上,摔破了一個又一個幻影里的珍珠。
就這樣,就這樣看著自己遠離自己的童稚少年,離開自己的青春活力。自己的縹緲的靈魂,一步實踏一步地走向堆滿尸骨的墳場。記憶的螢火蟲,從我心房里慢慢地飛出來,拜訪我久違的少年白屋,去叩響我遺留在那里的一聲聲悸響。
就這樣,一個人就著深秋的陽光,走出開滿山茶的童年,看著稻谷收上場,然后歸倉。我無法掃盡記憶的落葉,任憑它們在秋風的蕭瑟中翩翩飛揚。而留在生命足跡中的葉片,是我成熟后的悵惘。
就這樣,臨著風,翻出壓在箱底的冬衣,去感受寒冬對我的輕狂。一個人站在極目的雪原上。這是大自然的孤寂,讓我想憶起又遺忘。一個人,走出去,在命運的垂光中徘徊,然后歸來,在紅爐旁就著黃酒細細咀嚼那漸成陳跡的心境,把生命的最后冬夜送葬。
責任編輯潘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