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宇
癌癥是人類健康的大敵,由于死亡率高,當今尚無遏制它的萬全之策。所以,當人們得知自己患上了這種倒霉的“絕癥”時,產(chǎn)生一系列復雜的心理反應是在所難免的。但只有正視現(xiàn)實,承認這一客觀狀態(tài),從實際出發(fā),在治療過程中密切與醫(yī)生配合,才是上策。應當認識到,生、老、病、死乃是一切生物體生命過程的自然規(guī)律,“畏者不可以茍免,貪者不可以茍得”。那些“抗癌明星”將癌癥置之度外,生活過得既快樂而又充實,他們才是生活的強者。癌癥患者切不可有消極等死的想法,同時應當克服各種心理障礙。
癌癥患者首先要克服全然依賴藥物的心理。人們都有強烈的求生欲望,但不可將自身的生存希望全部寄托在用藥上。當有的患者從恐懼中驚醒過來之后,首先產(chǎn)生的就是迷信和依賴藥物的心理,而很少去考慮在戰(zhàn)勝癌癥過程中人的主導因素。他們往往迷信靈丹妙藥,什么單方、驗方、“祖?zhèn)髅胤健?、江湖方藥,都想試試。由于濫用各類藥物,給機體解毒、代謝器官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更有甚者,迷信進口貴重藥品,不惜重金采購,也不管這些藥對自身是否適合,故而身受其害。筆者曾見某些患者盲目大量注射進口人體白蛋白而發(fā)生嚴重過敏反應,有的甚至險些送命。這類病人應當認識到濫用藥品對身體的危害。藥物是治療癌癥的必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治療癌癥的方法與途徑有多種多樣,合理用藥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有的癌癥患者疑心越來越重。總是懷疑自己活不長,似乎有“已被判死刑緩期執(zhí)行”那樣的心情,整天胡思亂想、心神不寧。這類患者與上面所述的患者心理狀態(tài)不同,他們總是認為用藥也是無效的。有的懷疑一切,連醫(yī)生也不相信,既擔心藥品質(zhì)量又不放心醫(yī)生用藥的劑量,個別患者甚至懷疑醫(yī)生在用藥害他。其實產(chǎn)生這些想法的根源是恐懼心理。恐懼可造成思維的紊亂,這種精神狀態(tài)對患者極為不利。因為恐懼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表現(xiàn),雖然可以促發(fā)人體自救意識與應激能力,但若超過了一定的情感限度,則能造成人體內(nèi)臟器官功能的劇烈變化,以至于摧垮機體免疫體系,從而破壞人體對病源微生物的抵抗力,招致其它并發(fā)癥。這類患者要設法消除頭腦中的疑慮,多看一些具有說服力的、戰(zhàn)勝癌癥的典型病例資料和電視錄象。癌癥康復者現(xiàn)身說法,有助于消除疑點,樹立抗癌信心。醫(yī)護人員和家屬也應對其動之以情,以感化病人。
有的患者總是憤憤不平,感到老天爺對他太殘酷,抱怨降臨到自己頭上的災難,常常有一種按捺不住的怨憤,脾氣暴烈,肆意發(fā)泄胸中的積忿。內(nèi)心的極度痛苦造成失去理智,出口傷人、行為越軌,很難駕馭自己。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覺得身患絕癥是一種恥辱,自尊心受到扭曲。由于治療、手術造成的身體外形改變,如面容的破壞、聲音的變化、器官的殘廢等,都能造成患者心態(tài)失衡和情緒波動,往往動搖了堅持治療的決心。有位30來歲漂亮的女演員,因患乳腺癌切除了乳房,當她在術后看到自己身體失去了往日的姣美時,覺得已失去了人生的價值。藝術生命之花的凋謝,使她的情緒下降到最低點,心灰意冷,打算告別人世。從此她不愿與醫(yī)生合作,拒絕服藥化療。根據(jù)她的這種思想狀態(tài),經(jīng)主治醫(yī)生耐心地與她談心,告訴她手術是及時與成功的,病灶亦無擴散,服藥化療是必要的根治措施,一定要往好的方面去想問題。況且,等身體完全康復后,外貌的缺陷是可以通過醫(yī)學手段來彌補的。當代新技術制作的人工硅酮乳房可以還你青春風采,故沒有必要消極悲觀厭世。經(jīng)過醫(yī)生的心理疏導,她選擇了正確的道路,兩年多以后,她終于又重登舞臺。
還有一些意志比較薄弱的癌癥患者不愿接受任何治療,靜心等死。以為這樣自己可以少受折磨,親屬也不致為他受累。這實際上是一種“宿命論”的觀點,他們深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認為自己壽數(shù)已盡,這當然是相當愚昧的想法。還有一些晚期癌癥患者因忍受不住疼痛而懇求終結其生命。但目前對安樂死的爭議很大,有許多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時難以定論。通過使用藥物手段造成安樂死的法律問題相當復雜。因此,對于這類患者的安撫工作需要有極大的耐心和毅力。要盡量滿足其鎮(zhèn)痛藥物的需要,以減少他們的痛苦。
由于心理素質(zhì)上的差異,癌癥患者患病后的態(tài)度各不相同。要設法幫助他們克服各種心理障礙,重視對他們的心理疏導與精神安慰,培養(yǎng)他們抗癌的信心與毅力。這樣,他們就能順利地度過心理危機期,積極配合治療,為最終徹底治愈創(chuàng)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