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南
當你走進躁動的人海
當你獨立山頭望見了一山又一山
當你在霓虹燈下流連徘徊
你是否想過:
“殘缺也許是福”
“不要代替別人生活”
一、殘缺也許是福
莊子曾經(jīng)講了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叫支離疏的人,臉部隱藏在肚臍下,肩膀比頭頂高,頸后的發(fā)髻朝天,五臟的血管向上,兩條大腿和胸旁肋骨相并。替人家縫衣洗服,足夠過活;替人家簸米篩糠,足夠養(yǎng)十口人。政府派兵的時候,他搖擺而游于其間;政府征夫的時候,他因殘廢而免去勞役;政府放賑救濟貧病的時候,他可以領(lǐng)到三斗米和十捆柴。
“支離疏”意即形體支離不全,莊子寫這個人沒有提到他的名字,想必是因為這人的真名在當時就已被人遺忘,而只留下“殘疾人”這個綽號了。由我們看去,這人是很慘的;可莊子卻告訴我們說,殘缺也許是福。
有很多人常常埋怨自己生活不完滿,這也不如意那也不舒心。我常常恨我自己出身貧寒人前人后抬不起頭,恨我自己長得不英俊嘴不甜得不到女性的青睞,恨我自己封閉固執(zhí)離這社會太遙遠。我在這怨恨中漸漸地長大,可長大一歲怨恨卻淡薄一分,到如今,我除了偶爾以美麗心情回憶到我曾怨恨的一切,幾乎已記不起我的生活的不完滿。
生活有殘缺,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我們所能做的是改變對于殘缺的態(tài)度,這一點我們做得到。出身貧寒也許有助于你去明了人世的冷暖,長得不美也許促成了你的靈魂高升,性格偏執(zhí)也許讓你在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出人頭地。
不要總以為只有自己的生活才是殘缺的,在現(xiàn)實里人人都差不多,都難得擁有一份完滿的生命。梨、橘、柚這些果樹一到秋天便果實累累,看上去很完滿,但一到收獲的季節(jié)它們也免不了大枝折斷、小枝被拉下來,無以享盡天年只能中途夭折的命運。楸、柏、桑樹也是一樣的,因了本質(zhì)好,長到一握兩握粗就被人砍去做木樁系猴子,長到三圍四圍粗就被人砍去做架屋的棟梁,長到七圍八圍粗更被富貴人家砍去做棺材,本質(zhì)雖好卻不能自自然然地過完一生,也是一種殘缺。
沒有完滿的人生,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懂得殘缺并不可怕,殘缺也許是福。
二、不要代替別人生活
《莊子》“應(yīng)帝王”篇有一個寓言,說是南海的帝王名叫鰷,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渾沌,鰷和忽常常到渾沌的轄地去會面,渾沌待他們很友好,為了報答渾沌的恩德,鰷和忽商量說:“人都有七竅,用來看、聽、食、息,唯獨渾沌沒有,我們試著替他鑿開吧。”一天鑿一竅,到第七天渾沌就死了。
鰷和忽真是好心辦壞事,一心要報答渾沌,結(jié)果卻把他送上了絕路。各人有各人的生存方式,誰也代替不了誰,誰也別想去代替誰,鰷和忽不明白這一點。他們以為自己有七竅,別人就一定得有,自己無七竅別人也有不得,這樣子待人怎么會有好的結(jié)局?
我小學(xué)時有一個同學(xué),每次考試都是倒數(shù)第一,新書發(fā)到他手上,不出三天準保像油渣。班主任罵他打他往黑板上撞他的頭,罰他曬烈日罰他掃廁所,希望他愛書讀書成績好一點,可他就是變不了,無論如何也變不了,—他本來就不是讀書的料。后來他去當兵,打仗卻是異常地勇敢,殺死了幾十個敵人后死在邊境的戰(zhàn)場上,連尸骨都沒能找回來。他是當兵的料,再打也打不成個讀書人,一如有些學(xué)問做得好的讀書人當起官來卻難受之極是一個道理。
千萬不要替別人去生活,這樣不好,很不好,無論是父母對子女、政府對公民還是領(lǐng)導(dǎo)對部下,都不要這樣做,都不應(yīng)該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