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基
在門診工作中,常有患者提出身上長了癤子洗澡會不會感染,燙傷后會不會發(fā)炎等問題。說明這些患者對炎癥、感染等醫(yī)學名詞概念不太清楚。這里向讀者做一簡要介紹。
炎癥是機體對致病因素及其損害產(chǎn)生的一種病理反應。這種反應發(fā)生在局部,會引起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倘波及全身,則會出現(xiàn)發(fā)熱、血液中白細胞增多及抗體形成等反應。
引起炎癥的致病因素有兩大類。一類是生物性的,如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螺旋體、真菌、寄生蟲等。另一類是非生物性的,如低溫、高熱、創(chuàng)傷、射線、強酸、線堿、過敏以及體內(nèi)外的種種毒物等。
炎癥是最常見的病理過程。人體的每個角落幾乎都會發(fā)生炎癥。那眾多帶“炎”字的疾病自不必說,許多不帶“炎”字的疾病,如麻疹、白喉、傷寒、痢疾、癤、癰、濕疹等,其基本病理改變也都是炎癥。燒傷是高溫作用于人體的一種損傷,當然是一種炎癥。
感染是炎癥的一種類型,是指由生物性致病因素(如前述的細菌、病毒等)引起的炎癥。例如,單純的燙傷只是一種炎癥,尚不能稱為感染。若處理不當,燙傷部位受細菌侵襲,出現(xiàn)新的、非高溫所致的炎癥,就可以稱為合并感染了。人體的大部分炎癥都是生物性致病因素所致,因此可稱為感染的疾患很多。砂眼是衣原體感染,足癬是真菌引起的感染,麻疹是病毒所致的惑染,梅毒則是螺旋體進入人體造成的感染。
化膿是感染的一種類型,也可稱為化膿性炎癥。是機體受化膿性病原微生物侵襲的結(jié)果。常見的化膿性病原微生物有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淋球菌等。膿液是一種混濁、淡黃或黃綠色不會凝固的液體,內(nèi)中含有大量已變性和壞死的嗜中性白細胞(稱膿細胞)、壞死組織液化的產(chǎn)物和殘存的碎屑。癤、癰、膿腫、淋病都屬于化膿性炎癥。
炎癥、感染、化膿不光概念不同,臨床上對其采取的治療措施也有別。非生物性致病引起的炎癥,不必用抗生素類藥物治療。若用,主要是為了預防感染。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感染,則必須有針對性地選用抗生素類藥物。至于化膿性炎癥,除了使用抗生素外,還要采取切開引流等排膿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