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峰
80年代,隨著我國在各個領域中的探索改革,我國的電影業(yè)也開始了新的嘗試。首先是北影廠《神秘的大佛》的問世,頓使平靜的電影圈中泛起陣陣漣漪。由于這是我國解放以來的頭一部武打片,所以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反響,以至人人說“大佛”。然而正因為是頭一部,有許多地方就值得改進?!按蠓稹敝凶蠲黠@的缺陷就是演員均非武打演員,但導演運用比較先進的機器制作,使每秒24格的影片動畫過程變成或多或少,這樣即便是一個完全不會武功的人,在屏幕上也可出拳極快,且虎虎生風。另外,用倒帶的方法也使一個不會武功的人可以一躍上房、躥樹。這些經過加工處理后的成片,當然大大刺激了當時我國的觀眾,使之耳目一新,該片自然在當時“火”了一陣。隨后北影廠又推出了《武林志》,該片避免了“大佛”中演員的先天不足,啟用了許多我國武壇上的佼佼者,如戈春艷、李俊峰等人,結果增色不少。從此,我國的電影業(yè)中又多了一顆明珠——武打片,各廠爭先聘請各地區(qū)的武林高手拍攝武打片,陡然在全國掀起了武打片熱。
不過,回過頭來看看,我國的武打片早在20年代就有了,如《火燒紅蓮寺》就是在當時引起轟動的一部戲。只不過當時的條件在各方面都不完善,所以武打片在當時只作為一種類型片存在,再加上兵荒馬亂的年代,使許多影業(yè)公司沒有心思去搞創(chuàng)作。到了解放后,更由于種種原因,武打片一直禁拍,于是銷聲匿跡。直到“文革”后我們打開了國門,其中港臺的武打片也作為改革開放的產物涌進來,才使內地觀眾大開眼界,也使放映這些武打片的電影院、發(fā)行機構很賺了一筆,更使港臺武打明星的名字風靡大江南北,如成龍、李小龍、梁小龍、羅大衛(wèi)、狄龍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電影廠武打片的蜂擁而上,問題也就暴露出來。最明顯的就是粗制濫造。這里面既有拍攝資金不足的問題,也有拍戲整體水平與港臺差之甚遠卻又拼命模仿的弊病,最終導致大批觀眾掉頭而去。
那么,港臺武打片究竟成功在哪里呢?撇開劇情奪人和明星制不提,首先就是資金力量的雄厚;其次,港臺是一個商品意識極強的社會,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它的生存與發(fā)展同樣離不開商品意識的約束。港臺每年要生產七八十部武打動作片,其競爭性可想而知,有時一部片子同時有幾個導演、幾個攝影同時投標,在這種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中,就要求影片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揣摩觀眾心理,以求在競爭中取勝。正是這種背景,促使了港臺武打片高過我們一籌。
我們的武打片之所以上不去,資金不足是個主要原因,比如,兩軍對壘的格斗拼殺場面,往往要幾千人,這完全是資金的運用。一旦資金不足,幾千人就要變成幾十人,甚至到后期時,用疊畫、重復的手法處理,這樣的影片能好看嗎?另外,多視角的、多方位的立體拍攝,加上后期制作機器都是資金積累起來的。我國1臺升降機每天的租用費是七八百元人民幣,1個月就是20多萬,而我們的一部戲通常總投資不過100多萬元,這樣的條件是不允許導演太“瀟灑”的,這也就常常在我們的許多武打片中造成惡性循環(huán):越沒錢越想拍,越想拍越沒錢,越沒錢就越縮小場面、景制,這樣畫面也就越不完善。為什么我們的武打片情節(jié)那么緩慢?還不是因為沒錢?本來費用只夠拍攝一半進度的,但很多導演為了早成片、早成名、早賺錢,就經常采用什么“時間補償法”,君不見在我們的武打片中,語言反反復復,武打動作是幾十分鐘不見輸贏,最后用慢鏡頭抻長畫面,這些又怎么能吸引住觀眾呢?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的導演在拍攝武打片時,主要沿襲了港臺武打片的風格,如復仇型、俠客型、男女多情型、恐怖型和歷史型,這是因為我們的導演在武打片的探索中還涉世不深、見識不廣所造成的。
我由于從小習武,于是有幸在《火燒圓明園》中跑龍?zhí)祝@是我“演”的頭一部戲。從那以后,我每年都有武打片和武打劇的演出任務。在多年的演出實踐中,我對國內武打片的不足體會頗深,常琢磨整體結構如果那么安排,或情節(jié)如果這樣處理,是不是會更好?終于,我在今年自籌資金拍攝了一部能夠自己作主的武打電視劇《三闖降龍莊》。在此劇中,我要把自己多年的想法付諸實踐。比如,我在鏡頭處理多采取勤換機位,從實戰(zhàn)出發(fā),盡可能展現(xiàn)給觀眾一個嶄新的武打觀念,不贊成用“威亞”(“威亞”是英語譯音,指演員在鏡頭前進行空中表演的一種保護工具,多是很細的鋼絲繩)。同時,我追求完善的舞美設計,這是我們勝于港臺的地方。港臺的一些古裝片,只看重拳頭加枕頭,不注意道具、服裝、發(fā)式的要求,使觀眾感到影片除了商業(yè)價值外就不值一提了。為了補償我的資金不足,我另辟他途,采取變換機位角度的方法,盡力使畫面剪接得更漂亮,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以勤補財?shù)牡览?。我認為,武打片的精彩鏡頭主要是畫面要新穎,要獨特,要創(chuàng)新。這就需要我們開動腦筋,多觀摩優(yōu)秀影片,從中找靈感,獲啟發(fā)。
此外,我認為武打片不應把武術變成“舞”術。在武術運動中,格斗是武術的最高價值體現(xiàn)。我國的一些武術名家、民間武師都身懷絕技,都可以把敵人致死于幾秒鐘之間。但這種實際情況,用在影視上又顯然是不行的,因為觀眾不認可,認為那是胡說八道,太神了。觀眾看武打片是一種消遣、一種發(fā)泄,他們的心理承受不了太直接的東西。但武打影片中又必須追尋武術的真諦——技擊。否則,我國歷史上就不會有大漠孤煙的霍去病,邊關烽火的楊延昭,長嘯憑欄的岳飛,跨海遠征的鄭成功,平倭大將戚繼光……還有,中國武術博大精深,它的概念是由氣功和搏擊兩種技術組成的。但隨著熱兵器的出現(xiàn),現(xiàn)有的武術中重于搏擊,而少了氣功這個主題,使大多數(shù)國人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武術,認為一掌開七塊磚是假的;隔物傳功是假的;拳未到燈先滅是假的。這些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現(xiàn)有的武打比賽趨于表演,連散打都是在各種規(guī)則中進行的,從而制約了武術的精髓,造成了人們對武術的誤解。因此,作為武術工作者并有影視經驗的我,除了拍我心目中的武打片外,我還成立了自己的武術文化發(fā)展公司,并為下一部《小子復仇》的電視連續(xù)劇作準備,旨在弘揚國粹。我在此片中追求實戰(zhàn)效果,而不走港臺的特技領導一切的路子。在該片中,我力求有真正的武打味,一切武打源于劇情,并力爭使一些中華絕招在劇中能有機地再現(xiàn)出來。同時也要與娛樂相結合,吸取港臺一些武打影星的優(yōu)秀設計??傊?,我要在自己經濟實力不強的現(xiàn)實中,做到精制作、小表現(xiàn)、大推動、大利潤的良好循環(huán),更在適當?shù)臅r候把武術內功與博擊技術統(tǒng)一起來,為武術姓武還是姓舞正名。我相信,真金不怕火煉,雖然電影技術日益完美,但如有真功夫出現(xiàn),觀眾還是能看出來的,到那時,我說這就是武打片,這才是盡可能地不去掉祖國武術文化并加快其走向世界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