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約翰·漢倫
1944年,圣誕節(jié)前幾天,美國101空降師在比利時巴斯托涅周圍的環(huán)形地帶倉促布防。我們已被突進的德軍包圍,好像甕中之鱉。
我所指揮的空降營兵力約有600人,奉命進駐一個名叫安姆爾的荒涼小村,那里共有居民約100人。剛下過6英寸厚的大雪,我們的士兵穿著淡綠色空降制服伏在銀白一片的戰(zhàn)地上,等于是靶子。
我立即召集參謀人員舉行會議。有人建議使用床單作偽裝??墒且粫r怎能收集到那么多的床單呢?
村長加斯巴,70多歲,圓胖紅潤的臉上蓄了兩撇大胡子。他這一輩子里,看到這個小村在1914年和1940年兩次被德軍侵占,此刻主動提出幫助我們。
他取下鐘樓的繩索,開始敲鐘。半小時內(nèi),教堂的走廊上堆積了200條白床單。我告訴村民,“用完后很快會歸還”。隨即把床單分給士兵。
幾分鐘后,我覺悟到自己許下的諾言是何等的愚蠢???,有的人把床單撕成方塊,蓋在鋼盔上;有的人把床單撕成窄條,扎在機槍槍管上;有的人在床單上開個洞,套在頭上,做頭篷。我們的準(zhǔn)備可真算及時,因為在翌日凌晨4點鐘,敵人就發(fā)動了破釜沉舟的攻勢。激戰(zhàn)了半天,我們活捉了50名俘虜。德軍傷亡甚眾,我軍則損失輕微。
幾天后,我們奉命調(diào)駐一個新防地,接著又轉(zhuǎn)調(diào)別處。一路上有些床單散失了,有些破損,終于拋棄了。不到半年,大戰(zhàn)結(jié)束,我解甲還鄉(xiāng)。
我從來沒有想到,還會聽到安姆爾這個地名。1947年秋,我在波士頓的報紙上讀到一位記者訪問二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場的報道。這位記者也到過安姆爾。當(dāng)?shù)鼐用裾f,他們復(fù)元的情況良好。報道又說有個人吃吃地笑著說:“如果借我們床單的那個美國人能歸還床單多好啊!他答應(yīng)用后就還的?!?/p>
我寫信到報館去,承認(rèn)我就是記者所報道的那個言而無信的罪人。這封信在報上發(fā)表了。隨后發(fā)生的一連串事件,郵寄包裹開始涌來。其中一個寄自緬因州,里面有一條床單和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如果我要遵守諾言,這件東西或許有幫助。其他報紙也轉(zhuǎn)載了這個消息,我又收到更多的床單和許多支票。
兩個月后,就在1948年2月,我履行了諾言,回到安姆爾。正好那一天也是大雪紛飛。加斯巴先生站在他屋前圓石砌的臺階上,把敲鐘的繩索遞給我,我使勁敲鐘,村民像1944年那樣朝教堂走過來。在那里,我終于償還了安姆爾村民的床單。
(鐘律摘自1993年4月16日《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