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8年前某日,到散文家仲父先生府上作客,晚飯后,他邀我逛后花園。
他家住在臺北近郊離新店不遠(yuǎn)的中央新村,后院占地約400坪。他告訴我一坪是6尺見方,400坪相當(dāng)于2400平方尺。在寸土寸金的大臺北地區(qū),這實在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大院落。
夜景很美。仲父看我在欣賞夜景的時候,一再贊美這個大花園,便說:“只可惜我們只有使用權(quán),沒有所有權(quán)?!毖韵骂H有美中不足之嘆。
“所有的土地人類只有使用權(quán),所有權(quán)歸于大自然。”我應(yīng)聲作了補(bǔ)充。
事后我一直沒忘記以上的對話,而且不斷地進(jìn)一步探討“擁有”與“享有”這兩個耐人尋味的老問題。
我們把土地和房屋叫做不動產(chǎn),真是太恰當(dāng)了。
可是,誰又能夠真正擁有不動產(chǎn)呢?從“身外之物”的角度看,即令某人在某段時日中擁有某種不動產(chǎn),而他所享有的又是這份不動產(chǎn)的若干之幾許哩?
例如一棟別墅共有100個房間,主人白天可能在起坐間享受一些時候,可能享受前后左右的深宅大院;到了夜晚,他卻只能享有一間臥房——實際上只是這個臥室里的一張床!
多年前我曾經(jīng)寫過一則寓言故事《暴君與床》,大意說一名暴君在一位哲人面前夸口,說他對任何人擁有生殺予奪之權(quán),哲人卻說他夜晚也只能睡一張床。
暴君聽了十分生氣,便在寢宮里特別制造一張?zhí)煜伦畲蟮拇?,讓哲人來看,并且問他有何感想,哲人說:“陛下的床愈大,陛下顯得愈渺小!”
這個寓言也許能夠為“擁有”與“享有”提供發(fā)人深省的注腳,即令是一個國王,縱然普天之下全是他所“擁有”的土地,而他所“享有”的也不過是一席之地罷了!
人的一生,不論“擁有”或“享有”的,精神的一定比物質(zhì)的更為實惠。例如吃飯,如果心情欠佳,再好的大餐也會覺得乏味。
穿衣服也是一樣。健康而愉快的人穿什么都舒適。居家或旅行也不例外,只要人對,什么都好。
無論食、衣、住、行,“擁有”與“享有”大有區(qū)別:“享有”與“享受”也不大相同。且以秦始皇的阿房宮為例吧,即令在“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里“擁有”與“享有”天下的美女,可是,“有不得者三十六年”。如此說來,這位“一代暴君”又能享受幾人呢?
中國哲人格外輕視身外之物,正是最會享受人生的價值觀的落實,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一般說來,所謂身外之物,生前泛指對一切物質(zhì)的“享受”或“享有”、當(dāng)然也包含了“擁有”的,肉眼可見的以及從未看見過的“財產(chǎn)”,例如天文數(shù)字的外國銀行存款。
可是,一個人死后,連他那個“身子”又何嘗不是身外之物呢?準(zhǔn)此,除了精神與心靈的產(chǎn)物之外,人類又能擁有、享有,享受些什么哩?難怪要感嘆人生幾何了?
(汪小寧摘自《臺港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