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同一些朋友談讀書論文化,深受啟發(fā)。
上海的朋友們特別憂慮全民族的文化素質(zhì)問題,認為這是當前極大的憂患。無可諱言,近好些年來,人們的文化素質(zhì)有所下降。這是“文革”的后遺癥。當前的出版滑坡,同這有關(guān)。只有人民文化素質(zhì)的提高,才能解決出版滑坡。
有一位朋友提出,在這種背景之下,文化工作者要考慮自己對子孫后代的責任。我們現(xiàn)在談起文化遺產(chǎn)中的精華,多么自豪,那么,是不是也要考慮一下:怎樣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回憶我們這一代文化工作者的時候,可以自豪?
一位老翻譯家認為,文化素質(zhì)降低的一個具體表征是:文化市場上“劣幣驅(qū)逐良幣”。提出這個問題已經(jīng)有多年,但是“良幣”仍然日甚一日地抬不起頭來?,F(xiàn)在,從事“良幣”制作的已被逼到一個仄小的角落。歷史在考驗每一個文化人:你去制作“劣幣”,還是制作“良幣”?
談完這番話后,同朋友漫步上海南京路。一座大樓前有幾幅紅布標語,其中之一赫然寫著這樣的意思:提高勞動者素質(zhì)是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的關(guān)鍵??磥?,上海的確比較敏感,問題該是我們?nèi)绾稳プ觥?/p>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zhì)這問題太大,就《讀書》來說,只能在自己份內(nèi)考慮如何去盡力。我們就此請教了不少上海的雅人高士。得到的指點大致有這些:
——多一些談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文章。第九期寫張元濟,就很耐讀,有啟發(fā)。中國的知識分子多年來有堅持民族氣節(jié)、堅持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特點,即使遭到“文革”這樣的摧殘,也沒泯滅。把這些特點揭示出來,可以振奮精神,鼓勵人們?nèi)?chuàng)建優(yōu)秀文化?,F(xiàn)在這一代,對于老一代知識分子還是知道得太少。人們往往還是指摘知識分子多,看不到他們的優(yōu)點長處。
——文章要有個性,千萬不要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的語言,既不能吸引讀者,也無法提高文化素質(zhì)。這么說,不是不要大方向。大家都用一種語言談大方向,反而把方向模糊了,因為這會使人們厭煩。有個性的文章,容易招致誤解。但是,如果放到歷史的長河中去考驗,很多事情就容易弄清了。這方面,編輯出版家要有點勇氣。
——有個性的文章產(chǎn)生于作者的真實的生命體驗,而不是文句的玩弄,辭藻的俏麗。讀書》有時似乎多一些俏皮,多一些“把玩”,多一些“名士氣”。這些東西,有亦可,但不可多。一多,形成時尚,就會耽誤一代人。在“滑坡”的趨勢下,有人封筆,有人“把玩”,原亦無可厚非。但是為了民族文化的責任,還得打點精神,鼓起勇氣。既寫文章,就要追求文章的大氣,功力,不要僅僅在小節(jié)上下功夫。
——希望多些“老書新評”的文章。就象一位哲學家指出的,書還得讀有“讀頭”的書。很多書從問世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幾百年上千年,但仍然富有魅力,經(jīng)久不衰。當人們迷戀于“劣幣”之際,必須向人們指出這些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讀頭”。這些書的優(yōu)點是歷久彌新,因此必須結(jié)合當前的情況來寫,要“新評”,而不是炒冷飯。當前盡管出現(xiàn)“滑坡”,還是有不少出版社在做有意義的工作。例如,“漢譯世界學術(shù)名著”就值得推介。至于沒有“讀頭”的書,甚至低俗的書,有人認為不屑一顧,不理可也;也有人以為要加抨擊,例如低劣的譯品,就要批評。
在上海交友僅三日,所得即已如此。要趕回來發(fā)稿,不得不放棄許多原定的打算,沒法拜訪許多《讀書》的新老朋友。過去說過,《讀書》自許的特色是“亂”,但不是由此認為不需要一種指導自己工作的信念。上海之行,使我們明確了許多觀念,證實了一些想法??磥?,要編好雜志,還需要多一些這類旅行。
沒去拜訪柯靈同志,辭別上海前卻意外地收到他的滿懷熱情的來信。他要我們“切實,不夸飾;靜穆,不喧囂”,要傳達“編者、作者、讀者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融洽之情”……這也許可以看作上海朋友對我們的期望的集中概括,也是我們在一九九二年里努力追求的目標。
編輯室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