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輝
讀罷《中國古代酷刑》,我心頭沉甸甸的象壓著一塊鉛。沉重的心里始終縈繞著這樣一個問題:歷史上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酷刑現(xiàn)象呢?換句話說,人們對待自己的同類何以會如此狠毒殘忍呢?我想原因只有一個把人——那怕是真正極端的極人、惡人——不當(dāng)作人這種意識、觀念,是酷刑得以出現(xiàn)并得到綿延不絕地施行的重要原因。
羅馬斗技場是殘酷的,讓角斗士手持利刃互相拼殺而死是多么慘無人道!那是因為,在羅馬人看來,斯巴達(dá)克思一類的“角斗士”是奴隸,是“會說話的工具”,而不是如同他們那樣的人。宗教裁判是殘酷的,因為它所判決的“異端”是反“上帝”的“魔鬼”;中國古代的“車裂”、“凌遲”是殘酷的,那是因為對方是犯了“彌天大罪”、“大逆不道”、“無君無父”的“衣冠禽獸”……
王永寬先生在其著作《拷訊》一節(jié)里有這樣一段話:
從有階級以來直到封建社會末期,歷代政體的基本特點之一是專制。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社會里,不同等級的人都層層地被主宰著和制約著,除皇帝之外,每個人都沒有獨立的人權(quán)。上層統(tǒng)治者不容許下層的人有獨立的權(quán)利,身居下層者也沒有可以有效地維護(hù)個人權(quán)利的手段。因此,皇帝對待臣僚,官府對待百姓,都象父親對待兒子那樣可以隨意處治。這種對人的輕賤,是古代各級官府使用刑訊逼供時的共同心態(tài)。著名的古典悲劇《竇娥冤》中,太守桃杌聽信張驢兒的誣告,不顧竇娥申訴,剛問三兩句便喝斥道:“人是賤蟲,不打不招。左右,與我選大棍子打著!”這句戲曲臺詞,真實地概括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共同認(rèn)識。(該書第236——237頁)
這段話,雖然在我看來尚有不少可商榷處,譬如,皇帝是否就有“獨立的人權(quán)”?父親對兒子、是否都“可以隨意處治”,是否都可隨意加以酷刑?恐怕都成問題;而太守桃杌的話是否只是“概括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共同認(rèn)識”,而根本與被統(tǒng)治者無關(guān),也還需要研究。但是,有一點我是贊同的,這就是,把人不當(dāng)人(“是賤蟲”)的觀念導(dǎo)致著酷刑的長期存在。正因為在用刑及旁觀者眼里,那受刑者根本不算人、不是人,而是“惡蟲”、“猛獸”時,他們才能恨之入骨,才能心安理得地“隨意處治”,才能以最殘酷的手法處治他,以發(fā)泄自己心中的憤恨情緒。王先生在書的《前言》中談到“殘忍行為和殘忍意識”,并舉出歷史上的典型事例以說明。(見該書《前言》第11頁。)廣義的殘忍意識和殘忍行為也許人皆有之,但殘忍到那種令人發(fā)指的程度,恐怕只有畸型心理和變態(tài)行為才能解釋。民間傳說里把姐己說成“九尾狐貍精”,把一些酷吏兇手說成“魔王”“惡煞”轉(zhuǎn)世,即是其畸型、變態(tài)的證明。因而,上述事例用以說明心理畸型、行為變態(tài)者是可以的,而且這種情形代有人出,絕對數(shù)量也未必很少。所以,這也是歷代酷刑得以存在、實施,并時有“創(chuàng)新”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酷刑在古代歷史上的普遍化,在整個社會范圍里被人們?nèi)萑虜?shù)千年之久,恐怕就不僅僅是殘忍意識的特例所能解釋,而是根本的、因痛恨、仇視而把人不當(dāng)人看待的問題了。
人類文明發(fā)展至今日,這種觀念、心態(tài)以至行為都沒有絕跡。但是,社會主義的法制制度為杜絕和消滅這種野蠻行為提供了保障。
(《中國古代酷刑》,王永寬著,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三月版,3.6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