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中學生物理、化學、數(shù)學和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先后分別于荷蘭格羅寧根、法國巴黎、中國北京和蘇聯(lián)明斯克舉行。我國4個代表隊的19名參賽隊員全部獲得了獎牌!這樣的成績令全世界震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中學教育的水平,為我們繼續(xù)辦好教育增添了信心。這19位同學無疑是我們中學生中的佼佼者,但他們卻覺得自己很普通,用第21屆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6位金牌獲得者之一周綱的話說,是“我們?yōu)樽约簣猿值男拍?,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只是多走了一步”。下面還是聽聽他們自己的話吧。
吳明揚
(第21屆物理奧林匹克競賽6位金牌獲得者之一);
我天生喜歡物理,可能因為我媽媽是中學物理老師吧,也可能不是,我天生好奇,覺得什么都很神秘,什么都想知道。這樣,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喜歡上了。
其實我不光喜歡物理,我對科學的各個方面都有極大的興趣。領(lǐng)我走進科學世界的,是父母講的科學故事和科普讀物。
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我看了許多課外書??吹臅蕉?,越覺得自己懂得少,就越想看更多的書。我在書中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我從來不是個循規(guī)蹈矩的人,看書時也不老實,我愛挑書上的錯,愛反駁書上的觀點。那些只是簡單解釋現(xiàn)象的書我也不喜歡,道理該講得透徹些,即使我不全懂,只要我能感受到書中的精髓、接觸到科學前沿的信息,那我就沒白看。
要想真正學好科學,僅僅like it是不夠的,這樣只能讓你得到個好分數(shù);只有l(wèi)eve it,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它,掌握它。我是早已愛上科學了,我會為它獻身的。
周綱
(第21屆物理奧林匹克競賽6位金牌獲得者之一);
我的最大享受就是,靜靜地坐著,探索物理問題。物理世界和諧美妙,常常令我陶醉其中。每當我讀物理書時,都會感到一股暖流流進心田;每當我深刻理解了一個物理問題時,都會覺得自己又充實了許多,同時又會為奇妙的物理學贊嘆不已,為自己在這座廣闊殿堂中的渺小而由衷地嘆息。
學得越多,覺得自己不知道的也越多,因此課堂知識早已不能滿足我的需要了。我到處找課外書看,上高二時,高中的全部物理課本我都學完了,開始學大學課本。高二下學期,我考上了面向全國招生的設(shè)在北大附中的理科試驗班(物理班),在那里,我不僅學到了更多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開始真正接觸物理學的根本所在——實驗,開始學習有關(guān)實驗的系統(tǒng)的工作方法,這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物理,也深深感到原來中學里的實驗實在太薄弱了。后來參加奧林匹克競賽培訓時又做了許多實驗。我們的實驗技能技巧確實提高了一大截,但跟許多外國選手比,差距還是很大的。這次競賽,就是因為實驗拖了后腿,我們隊才以0.35分之差敗給蘇聯(lián)隊,只獲團體總分第二。
林傲(第22屆化學奧匹克競賽個人總分第二名):
我的命運和物理隊太像了。這次競賽,我的理論分名列第一,實驗卻太差勁了,結(jié)果總分輸給了隊友。
使我對化學產(chǎn)生興趣的,正是化學實驗。初三,第一節(jié)化學課,老師做燃燒鎂條的演示實驗,那耀眼的白光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朦朧感到化學是一門十分有趣的學科。后來我學得起勁了,抱起姐姐的化學課本和輔導書,津津有味地看了下去。但是實驗卻總是做得不夠完滿。
高二開學后,我才知道有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才知道中國代表團歷次取得的好成績,那時我做夢也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像他們那樣站在國際競賽的領(lǐng)獎臺上。但是,由于一位很有經(jīng)驗的老師的輔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我居然也到巴黎參賽了。在與27個國家的選手的交往中,他們擅長交往,擅長做實驗,給我以深刻印象。
得了金牌,我感到心里的石頭落了地,我已跳級到中國科大“零零班”深造,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爭取更上一層樓。
吳頡(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史上第一位獲總分第一的女學生):
我們幾個參賽隊員都是經(jīng)過層層選拔,次次考試的,可以說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但在巴黎,考試前還是有點緊張,主要是怕考不好對不起老師同學的厚望。不過考起來倒也忘了許多雜事。
理論部分第一題就讓我碰了釘子,題目看著容易,可就是下不了手,做了約十幾分鐘只得放棄,好在后面的題目比較順,有的簡直是憑直覺似的,做完最后一題,翻過來再攻第一題,可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還是無頭緒。就這樣,后面的題尚未檢查,就交了卷。
第二天考試驗,還好,最后一題雖未做完,但總算把一部分數(shù)據(jù)湊上去了??纪炅耍坪鯖]事了,可當天晚上就將見到領(lǐng)隊老師,大家都有些忐忑不安。通向巴黎的路,溶入了多少老師的心血呀。他們不僅教我們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我們思維方法,幫助我們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使我們受益終生的。到了巴黎,我們幾個除了考試就是參觀游覽,而兩位領(lǐng)隊老師卻哪兒也沒去,熬通宵翻譯試題,與考試委員會討論批改卷子等等,辛苦異?!,F(xiàn)在我們有機會用自己的好成績稍微報答一下他們了,如果考得不好……還好,遠遠看見老師情緒不錯,這才安穩(wěn)了一些。
汪建華(第31屆數(shù)學奧林匹克競賽4位滿分獲得者之一):
父母是我的第一任老師,他們?yōu)槲掖蛳铝藞詫嵉幕A(chǔ)。上學后,教過我母親數(shù)學的周乃瑞老師又給了我極大的幫助;高二以后,在理科班和集訓隊,教授們的講課又把我?guī)胍粋€新的境界。如果沒有這些老師,我絕不可能取得這么好的成績。我非常尊敬他們,但我想,要真正學有所成,就不能過份依賴老師,要有自己的獨立見解。這種想法是在上小學時形成的。我記得很清楚,那次解一道智力題時,我先套用剛學會的解法口訣,很快得出了答案;后來又一想,想出了一個更好的解法。我當時大為興奮:我的腦袋也能想出這么妙的主意!那就不用總是跟著別人的思路跑了嘛。于是,以后每遇一題我都首先進行獨立思考。
這也算我的一條學習原則吧。還有兩條原則,一是勞逸結(jié)合,不搞疲勞戰(zhàn),這樣才能提高效率;二是博覽群書,這樣可以擴大知識面,拓寬思路。除了這3條,就剩下自信心和不懈的努力啦。
初中到高二上學期我是在陜西漢中地區(qū)西鄉(xiāng)一中度過的。在那里,我參加了縣、省、全國舉辦的數(shù)學競賽,都得了一等獎。這樣的成績使我的自信心增強了,對數(shù)學的興趣也更濃了。初三下學期到高一上學期的一年里,我自學完了高中的所有數(shù)學內(nèi)容,自學了《數(shù)論講義》上冊,還做了《幾何學辭典》上的1000多道平面幾何題。一年之內(nèi)學這么多東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在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后,我得到了很大的報償——數(shù)學水平產(chǎn)生了一個飛躍。印象最深的是,我用第29屆IMO的試題自測了一番,發(fā)現(xiàn)至少能得36分,這個成績可以拿到金牌。從那時起,參加IMO并得到滿分(42分)便成了我在中學階段的最大愿望。在今年舉行的第31屆IMO上,我這個愿望實現(xiàn)了。我將到南開大學數(shù)學實驗班就讀。我相信自己能在數(shù)學領(lǐng)域做出一番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