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真
1989年的中國詩壇,既無高崖飛瀑之勢,也不似小橋流水,只是一味地潺湲。她像一條汩汩流淌的大江,自有一股內蘊的磅礴和氣勢。
從1989年的中國詩壇,略略回首10年前的中國詩壇,我們看到一個明顯的變化:中青年詩人在當今詩壇極為活躍,而老詩人較之10年前則沉寂了許多,既少見到作品,更少見到有影響的力作,這不免使我們感到一縷惘然。
1989年中國詩壇一個明顯的趨向,就是前幾年一哄而起、自我標榜的許多詩歌流派和各種“主義”,在同時間這把利刃的較量中,已經大勢已去,甚至難覓蹤影?!昂粑伞睒I(yè)已窒息;“撒嬌派”盡遭白眼;“超低派”由于其嘩眾取寵的自我貶損,更是少人青睞……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代之而起的是詩人們深刻的自省,并以更加嚴肅和認真的態(tài)度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作。
一
1989年,詩歌在貼近時代、貼近生活、抒發(fā)詩人真摯的情感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詩人西彤的《一個追求者的詠嘆調》(《作品》1989年10期)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詩人雖已中年,但是詩行中卻充滿了蓬勃的朝氣和執(zhí)著的追求,在這組詩中,詩人直抒胸臆:
我追求詩的真摯,
我追求愛的真誠,
我追求生活的真諦。
不為著索取,
只為著理解。
即使我的追求
得不到回報,
即使我兩手空空收獲貧瘠,
依然初衷不改始終如一。
詩行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這種執(zhí)著不悔的追求精神,正是我們整個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詩人李瑛的《戈壁?!罚ā度嗣裎膶W》)1989年11期)以凝煉、傳神的筆觸,深切地抒發(fā)了對祖國土地的一片熾熱情懷。劉益善的《大平原》(《詩刊》1989年10期)語言質樸,富有張力,為大平原描繪出了一幅生動的風情畫。賀羨泉的《神話組成的謠曲——中國人口問題詠嘆調》(《當代詩歌》1989年9期)用詩的語言提示了超生超育給我們這個古老的前進中的民族所帶來的巨大困擾,詩中充滿了對現(xiàn)實的深刻思考和對未來的深切關注。曉梅的《信天游》(《星星》1989年3期)語言簡潔,生動,散發(fā)著淳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把信天游唱得紅得發(fā)紫/唯有陜北女子/苦菜花上逮過螞蚱/山丹丹上捕過蝴蝶/紅高粱里喊來黃土風/金蕎麥里呼走老白雨/人生酸辣苦甜/這回味的信天游/令硬漢奪淚而出/旱煙鍋出神了/無火星/”。鄧萬鵬的《單獨行動》(《詩歌報》1989年10月21日)平中見奇,在看似漫不經心的詩句中,蘊含著對人生的深沉思索。敬曉東的《月光下的回憶》(《星星》1989年3期)通過對極平常生活的摹寫,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憶和向往。蘆萍的《悠悠的拖船》(《詩刊》1989年12期)把詩的觸角伸向最基層的生活,讀來親切自然,詩的語言既有獨到的意韻又富思辨色彩,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近幾年來,軍旅詩人一直比較活躍。1989年,描寫軍旅生活的詩作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提高。部隊詩人朱增泉、屈塬、歷云等人,在這一年中都寫出了不少優(yōu)秀詩作。
在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進一步回歸,影響進一步擴大的情況下,一些詩人,特別是一些青年詩人依然在頑強地對詩歌的藝術手法進行實驗和探索。發(fā)表在1989年8期《星星》詩刊上的《周亞平自選實驗詩》和陸健的《某一夜晚的心理歷程》就是這種實驗和探索的頗具代表意義的具體反映。我以為,不論這種實驗和探索成功與否,是否能夠贏得廣大讀者的承認和共鳴,只要這種探索是嚴肅、認真和較少功利主義色彩的,就是值得稱道的,就應該采取一種寬容和支持的態(tài)度。
可喜的是,1989年發(fā)表的對先鋒派和實驗詩這類詩歌的評論文章,較之前幾年已客觀和審慎了許多,不負責任、故弄玄虛和胡吹亂捧的評論文章日見減少,這對于詩歌的發(fā)展和詩人的健康成長都是有利的。
二
不論在什么時代,青年都是詩歌這一文學形式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和閱讀者。對于詩歌,一位老詩人曾說過一段非常精彩的話。他說:天上有三顆星,一顆是青春,一顆是愛情,還有一顆是詩歌。
1989年,一批已有影響的青年詩人繼續(xù)創(chuàng)作出許多優(yōu)秀的詩篇,同時也涌現(xiàn)出不少詩歌新秀。青年詩人李琦的詩作清新、淡雅,自成風格,閃爍著理想主義的光彩。她的《最初的天空》(《人民文學》1989年11期)依然保留并進一步拓展了以往的風格。西籬的《誰在窗外》(《星星》1989年7期)寫得親切動人,讀后令人悠然神往:
聽這初秋的細雨
就聽見了故鄉(xiāng)
父親的皮鞋在泥濘中踏響
當我們讀到這樣的詩句,我們感到了一種不言而喻的詩意的美。青年詩人曲近的組詩《圣土之憂》(《綠風》1989年2期)中的《岳飛墓》一首,結尾處的“跪著的歷史/最能突出站立的人生”頗具警句意味,令人警醒。這組詩用富有特色的語言,表達了一種深切的憂患意識。青年詩人彭俐是近兩年涌現(xiàn)出來的頗具實力的詩壇新秀。他的詩作凝練瀟灑,意象優(yōu)美?!逗谘劬Α罚ā对娙恕?989年11~12期)頗能代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風格:“不知為什么/我喜歡憂郁的黑眼睛/仿佛一泓寂寞深潭/曾使我心旌搖動//孤帆在碧海上漂泊/孤雁在黃昏里哀鳴/孤星在天邊閃爍/總使我無限鐘情/淚零并不都是傷感/高山凝望殷紅的夕陽/懷抱著多少美麗的憧憬//我相信世間確有不朽的魂靈/一朵秋菊開放在小河邊/這也是我的歸宿嗎/當我回到祖母的身旁/變成不醒的夢”。青年詩人馬新朝在1989年創(chuàng)作頗豐,他的詩作自然地流露出時代氣息;在表達豐厚的內涵時,詩中具有一種朦朧的美。他的組詩《流浪意識》(《大河》1989年2期)就是這種風格的體現(xiàn)。陜西阿眉的《阿眉的情詩》(《星星》1989年6期)雖為處女作,但寫得清麗灑脫,意境柔美,這是一位值得詩界注意的新人。
在1989年,引人注目的青年詩人和詩壇新秀,有如熠熠閃爍的星斗,難以一一評述,除上面提及的外,如陸地、徐魯、彭國梁、魯萍、梁芒、張國民、王長安、彭小梅、易殿選、朱鴻賓、楊松霖、于耀江、舟恒劃、劉希全、潞潞、席永君……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通觀1989年青年詩人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我們可以大致概括出幾個主要的基本特點:①對西方現(xiàn)代派詩歌有選擇的借鑒批判之風日盛,盲目模仿之風減弱,這表明青年詩人們主體意識的增強和詩歌觀念的成熟;②極大程度地改變了前幾年用空洞的宣言和“主義”代替作品的不良傾向,許多詩人意識到沒有厚實的生活支撐起來的詩歌殿堂只是一種海市蜃樓式的虛幻;③踏實穩(wěn)重的探索之風基本取代了一味的標新立異和嘩眾取寵,詩壇風氣得到進一步匡正……
以上幾個特點,在1988年就已初步顯露并得到發(fā)展,1989年則已基本形成青年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流。
三
1989年的中國詩壇,是在呈多元化的情勢下平緩而沉穩(wěn)地向前發(fā)展的。盡管其間并未取得太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藝術上的積淀和理性的思索,或許正是將來詩歌有一個較大突破的準備和前奏……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扶持詩歌新人方面,詩壇還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據(jù)筆者所知,1989年進而包括近些年來在詩壇嶄露頭角的新人,大多生活在大、中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而小城市及廣大偏遠地區(qū)出現(xiàn)的詩壇新秀如鳳毛麟角,而在這些地方大量的詩歌愛好者中,是不乏極有才情者的。詩壇應有更平等的競爭,應該給予生活在偏遠地區(qū)、確有才華的詩作者以更多的關注和扶持。
勿庸置疑,我們應該支持和鼓勵詩人們對詩歌藝術手法進行創(chuàng)新的探索,但這種創(chuàng)新和探索絕不是漫無邊際,也絕不應該成為鉆牛角尖或是借以嚇唬老百姓來表示自己的玄妙和高深莫測的東西。有一位青年詩人在《星星》1989年7期發(fā)表了一首題為《馬呢?作于十一點五十四分》的詩作,如果也能算得上是一種探索的話,那么,這種探索究竟有多大意義是很值得懷疑的。由于原詩較長,我們只引前面的一部分:“馬呢/紅色的馬呢/綠色的馬呢/紅色的馬呢/馬呢/泥巴的馬呢/銅的馬呢/鐵的馬呢/金子的馬呢/木頭的馬呢/木馬木馬木馬呢/馬呢/綠色的馬呢/塑料的馬呢/真的馬呢/馬呢/……”這首詩后面的形式與前面大致相同,結尾處也沒有異峰突起。如果我們隱去作者姓名,向不明就里的讀者解釋說,這是一位小學生鬧著玩兒時寫的一篇習作,大概并不為過。即便我們考慮到作者是一位有些影響的青年詩人,想硬給這首詩賦予特殊的意義,也未免顯得太牽強附會。
脫離了生活的堅實根基,純粹的“詩歌探索”往往走進死胡同!
對于詩壇某些現(xiàn)狀的困惑和對詩歌未來走向的迷茫,這是一個常??M繞在人們心頭的問題。幸運的是,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經濟改革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馃岬纳顬樵娙藗兲峁┝素S厚的創(chuàng)作源泉。我們堅信詩壇會有更多的新人涌現(xiàn)和更多的優(yōu)秀作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