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為了一個11歲孩子的請求》在本刊第3期發(fā)表以后,全社會都向11歲的少年孫元健伸出了溫暖的友誼之手。大家關心著小元健的學習與生活,同時也關心著事情的結果。最近,本刊記者魏群應邀參加了大連商場“為了一個11歲的孩子”報告會,在那里又了解到許多發(fā)生在小元健身上的故事。
他有了新家、新媽媽、新爸爸
孫元健失去了小家,卻擁有了大家。在大連商場,到處都是他熟悉的阿姨和關心他的大朋友。
1989年11月24日下午,女營業(yè)員劉玉華叫住小元健,“元健,跟阿姨回家好不好?”“回家?”——小元健多少次夢想著有家。他遏制不住激動,動情地叫了聲“媽媽!”
劉玉華把新兒子領回家,她的丈夫?qū)O杰十分贊同妻子的決定。在爸爸媽媽的懷抱里,小元健忽然萌發(fā)了一個念頭:“媽媽,您給我改個名字吧!”“也好?!眲⒂袢A想了一會兒,意味深長地說:“弟弟叫孫連,你就叫孫寧吧。這有兩個意義,一個是你是吉林人,被遼寧省人照顧、收養(yǎng);另一個意思是,你現(xiàn)在有了家,再不是流浪兒,你要和爸爸、媽媽、弟弟緊緊‘連在一起,牢牢‘寧(擰)在一起,在我們這個和和睦睦的家庭里,你和弟弟倆一起長大,將來報效祖國。”小元健激動地點了點頭。
轉眼,快過春節(jié)了。一天,小寧寧提出了一個請求:“我想回老家看看老師、同學和鄰居,行嗎?”“我想要點錢上學校交上書費。”他不好意思地伸了下舌頭。是啊,念書,是新社會的孩子最寶貴的權利。劉玉華夫婦非常理解兒子的請求,他們?yōu)閷帉幋螯c好行裝,送他上了火車。車窗里,元健的小手不停地擺動。站臺上,劉玉華牽腸掛肚地喊著:“寧寧,你一定要回來啊!”
小元健,你在哪里?
誰料想,孫元健竟一去不返,沓無音訊。
劉玉華夫婦心焦如焚,畢玉杰接連幾封信發(fā)往元健的家鄉(xiāng),如石沉大海,大連團市委也曾與靖宇縣聯(lián)系,中國青年雜志社也多次去信和電話詢問。小元健,你在哪里?
1990年3月,《為了一個11歲孩子的請求》這篇充滿真摯情感的文章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短短時間、來信捐款匯至大連商場。商場領導召開了專題會議,一致認為,找回小元健,妥善安排好他今后的生活,使他健康成長,是社會賦予我們的責任。很快,由商場黨委和一名副總經(jīng)理負責,由商場工會、團委、宣傳部、組技處、外貨部5個部門參加的專門工作組組成了。工作組的第一件事是立即派姜英魁、畢玉杰、趙淑美同志去靖宇縣找孩子,若無著落,即使是鐵路沿線幾個大城市挨著找,也要設法找到他。
令人欣慰的結果
終于,小元健有下落了,他被姑姑收養(yǎng)。
原來孫元健回到家中,沒有找到爸爸,他爸又進去了。靖宇團縣委在接到中國青年雜志社和團省委的電話后,一直在等待著小元健的歸來,直到二月末,才找到小元健。靖宇團縣委立即與在那爾轟鎮(zhèn)營業(yè)所工作的元健姑姑取得了聯(lián)系,給小元健洗了澡,換了衣服,買了新文具,把他送到姑姑家。并與鎮(zhèn)政府、鎮(zhèn)團支部和少先大隊取得了聯(lián)系,經(jīng)過鎮(zhèn)政府的努力,學校破例接收這位農(nóng)村戶口的孩子入了學,并免收桌椅抵押金。
大連商場一行三人在趕到靖宇縣的當天下午,就由靖宇縣委派專車前往孫元健的姑姑家,在那里,他們和元健的姑姑一起開了家庭會議,并代表商場捐款300元,作為小元健的生活補助費,元健的姑姑感動得熱淚盈眶,她說:“元健雖然在這段時間里沒有父母和親屬的照顧,卻受到社會上那么多人的幫助,這種事只有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才會有。我沒有理由不撫養(yǎng)這孩子,就是生活再困難,只要元健有志氣念書,上高中、上大學,我都供他!”臨別時,細心的畢玉杰從兜里掏出20元錢塞到元健手里,輕聲囑咐道:“這20元錢不準亂花,專留著買郵票、信封給阿姨寫信?!痹≌J真地點了點頭。
傍晚,靖宇縣委譚碌業(yè)書記看望大連商場的同志,在了解了孫元健姑姑家的困難后,當場決定,請民政局與鎮(zhèn)政府和派出所聯(lián)系,研究辦理孫元健轉為城鎮(zhèn)戶口問題。請民政局作出計劃,按月或按季定期給予生活補助。
不久前,孫元健給中國青年雜志社魏群同志寫來一封短信:“魏群阿姨,自從我們分別以后,你也一定時刻在關心我、掛念我吧。畢阿姨、姜伯伯、趙阿姨從大連商場專程來看我,他們拿來一部分信,都是關心我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寫的,同時還有他們?yōu)槲遥〝D)攢的錢;更重要的是他們帶來了一顆顆溫暖我的心。在這里我向所有關心我的人說聲謝了。我今后一定好好學習,不辜負大家對我的希望,將來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有用的人。同時也代表姑姑、姑夫請求魏阿姨向所有關心我的人講明以后不要為我匯款。”
我們相信,有黨的關心,有眾多人的幫助,在這個處處充滿愛的社會里,孫元健一定會長大成才的。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