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朱嬰
我國有漫漫5萬多公里長的鐵路運營里程,伴隨它的現(xiàn)代化節(jié)奏,一些“現(xiàn)代病”已不容忽視。
1985年3月11日,隴海、蘭新線上,一位男性旅客在擁擠的列車上突然掏出隨身攜帶的牛角狀尖刀,聲稱“先下手為強”,連續(xù)將身邊的6名旅客殺傷……
飛馳的客車上,一名2歲幼兒正偎依在母親的懷抱里玩耍一把水果刀,不料,旁邊一位壯漢倏地立起,將該幼兒從母親懷中奪出,砸碎車窗玻璃,將幼兒摜出窗外……
據(jù)蘭州鐵路公安局反映:僅1989年3月24日這一天,運行于蘭州至烏魯木齊線上的234次客車,就發(fā)生類似事件9人次,造成跳車2人,傷11人。另據(jù)調查:每年春、夏季客運高峰期間,這類突發(fā)事件尤為頻繁突出,有時一個車班竟發(fā)生20余起。奇怪的是,“兇手”均否認事前就有傷人企圖,使“犯罪動機”成為空白。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這些惡性事件的突發(fā)呢?
1989年,某鐵路公安局對該局1983~1989年共6年中類似的典型案例進行系統(tǒng)分析和精神病學鑒定后,指出:造成這類自傷或傷人惡性突發(fā)事件的真正兇手,是長距離超員旅行導致的“急性精神障礙”。同年,來自烏魯木齊的一份調查報告也證實了“鐵路長途旅行發(fā)生急性精神障礙者屢見不鮮”。報告說:1989年第一季度,烏魯木齊鐵路客運段運送旅客共139.26萬人次,較1988年同期上升43.2%,列車超員情況前所未有,車廂內擁擠不堪,有時廁所里竟擠下7~8人。全段由烏市至北京、成都、鄭州、西安等地全部7對列車上,共發(fā)現(xiàn)急性精神障礙病人277例,發(fā)病年齡18~40歲,30歲以下者206人,占74%,男性269人,占97.1%。277例病人中,跳車37人,其中6人死亡,余均不同程度受傷;因精神障礙于列車上誤傷旅客、乘務員16人。患者中95%以上為盲目外流的內地省區(qū)農民。
列車嚴重超員運行是發(fā)生急性精神障礙的重要原因。曠日持久的擁擠不堪,給列車的服務、治安工作帶來一系列困難,從而導致旅客缺水、缺飯、缺睡,無法大小便,加之顧及行李物品和難以避免的磕碰、口角以及高溫、污染的影響,精神高度緊張,如若再暈車、生病,就極易產生急性應激反應而導致無法自控的惡果。有關人士在探討鐵路長途旅客精神障礙的相關因素時指出:睡眠剝奪與嚴重失水是兩個主要因素。一個人若每次睡眠時間未超過兩小時,完不成每天有效睡眠周期次數(shù),3日后記憶力、計算力、思考力便會明顯下降,易激怒,進一步可出現(xiàn)幻覺與錯覺等精神障礙。精神病學鑒定顯示,許多患者均是因超員、無座、無法休息而形成睡眠剝奪持續(xù)3天以上者,最長的達7天。有一位患者事后回憶說:我上車以后連續(xù)幾天幾夜人挨著人,又熱又渴又餓又困,實在受不了,也不知道怎么的就跳下車去了。另一位患者在清醒后回憶說:我當時很緊張,在與別人口角時,突然覺得他要動手打我,甚至看見他拔出刀子,于是,我覺得我該先下手才能免于一死,行為就不能自控了……在事態(tài)平息后的鑒定期間,這些患者均有強烈的睡眠意識及睡眠時間的延長,有的患者甚至連續(xù)昏睡20~40小時不醒。而待充分睡眠后,精神障礙明顯緩解。同樣,一個人若失水達到6%以上,便會導致思維能力顯著降低而出現(xiàn)幻覺、譫語、躁狂等精神癥狀。那位扔幼兒于窗外的患者,事發(fā)前曾因嚴重失水而導致幻聽幻視,妄想幼兒會拿水果刀將自己殺害,遂無法克制沖動而將幼兒連人帶刀扔出窗外。事后,經給予足夠的水補償,精神狀態(tài)恢復正常。
長途旅行急性精神障礙的危害是極嚴重的。每當發(fā)生跳車等事故,列車均要緊急停車處理,若致死人命,停車處理時間更長,不僅延誤正常運營時間、打亂鐵路運營秩序,還會給國家和群眾造成難以估價的損失??梢?,避免急性精神障礙的發(fā)作已成為長途旅行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急性精神障礙,若患者原無精神病史,即屬于“急性應激反應”或“適應反應”。前者是指對異乎尋常的軀體刺激或精神刺激作出的反應,包括突出的情感障礙、意識障礙、精神運動障礙、急性情境性障礙及混合型障礙等,常在數(shù)小時或數(shù)天內消失。后者是指一種持續(xù)時間比急性應激反應長,與應激的時間、內容有密切關系的疾患,類型有短暫性抑郁反應、遷延性抑郁反應,伴有突出的其它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及混合的感情和行為障礙等。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陷入一種社會心理或體力諸方面無能為力的處境時,就會產生應激反應,它帶給人們的后果是既不期望也不愿意的。由于應激能致命,所以它已成為現(xiàn)代社會面臨的一大問題,被稱為“看不見的殺手”。但應激并非都是壞事,把應激引為己用,可有益于身心與人格的強健。避免鐵路長途旅行急性精神障礙的發(fā)生,除了保持樂觀豁達的健康情緒外,還要努力協(xié)助列車員搞好生活服務,保證水、飯供應,改善旅行環(huán)境,以助人為樂的精神去創(chuàng)造一種充滿溫暖、友愛、輕松、和諧的旅行氛圍,減少不良刺激,消除可能導致應激的機會。如若每位旅人都懂得應激的危害并學會引導它、駕馭它,就可以趨利避害,使旅途生活安全愉快。